郑晓燕
泛媒体时代公民媒介接触情况的观测与疏导
郑晓燕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让媒介从业者及其受众在大数据时代、多媒体共融的“圈子”能够更有效、更准确地认识、消化、掌握、运用所接触的信息源,来应对媒介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和把握我国公民的媒介接触情况,方可高效、准确地疏通引导公民的媒介接触行为,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
传播;受众;媒介接触;疏通;引导
在媒体数量不断增多、新媒体类型不断涌现、传播渠道空前广泛、传播速度空前快捷的“泛媒体时代”,在传播与受众双方的角色和身份难以辨认,虚拟环境的营造者趋于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媒介方式和手段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促进下不断融合,媒介的性质、特征和运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广大受众在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过程中,面临林林总总海量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网络现象,尤其是遇到一些关乎道德和伦理的问题时,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媒介素养是现代受众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媒介素养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通观当下,国内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及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不仅体现在对于媒介本身在传播过程中正确引导的缺失,也体现在国内媒介本身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相关职能部门、教育行业等多方面的缺位。
(一)从受众整体看,其媒介接触愈加广泛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媒介载体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快速运作,大众媒介更是被广泛使用和被大众频繁接触。大众媒介的兴起和受众媒介选择的多样性,让媒介接触愈加广泛化。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已然无法满足受众的多重需求,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兴媒介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不断发展让媒介的接触面更为丰富。在今年初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中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已接近7亿,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时移动互联时代已然是更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实现对信息的获取以及娱乐、交友、购物等目的。移动互联本身的特性也催生“互联网+”模式下各领域的媒介接触更广泛、更全面的应用发展热潮。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上的全面化,媒介接触的受众也面临广泛化的趋势。相比以往的某种媒介单一使用、接触的人群比例少,当下的媒介接触中各年龄层次、各知识背景、各专业领域等等多个维度的“用户”均日益增多。人的社会活动被多样化、广泛化、全面化的媒介终端不断渗透,因此才有人不客气地扬言“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二)从青年群体看,其媒介接触尚呈非专业化
青年群体接触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比较广泛,但依据个人的习惯、各自的喜恶、运用的体验等情况看,青年群体接触媒介尚呈非专业化。以大学生为例:据了解,近八成的在校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很高,而在这部分学生中使用网络学习的不足20%,60%左右的学生上网仅仅是聊天、玩游戏。然而科技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用户的惰性似乎也在不断滋长。同利用网络这种媒介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相比,大多数学生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参与网络互动的状况并不乐观,调查样本中有超过半数的群体,从未有过利用相关的媒体技术参与网络传播的经历。当然很多网络平台的兴起让为数不少的青年人进驻到了“微博达人”、“网络直播”或“网络主播”等行列中,但是由于不具备媒介传播的专业素养,仅凭三分钟的热度和仅有的一点“经验之谈”,让这些“意见领袖”、“先锋”和“网红”大都不了了之,无疾而终。
(三)从中老年人群看,其媒介接触呈现多元化
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和运用,让传统媒介的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报纸已死”、“音乐已死”等口号时常能够听到。中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媒介的接触出现了多元化。例如:晨练、散步等活动时收听广播,下午看看报纸,在家收拾家务时打开电视,和孩子聊天使用网络社交媒介或节假日参与家庭活动看电影等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群自觉地接触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介,不仅运用多元的媒介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融洽家庭关系,尽享晚年生活;还有不少老年人甚至通过新兴媒介发挥余热,实现了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
(四)从未成年人群体看,其媒介接触处于随意化
作为媒介接触的另一大主体,未成年人的媒介接触状况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拿传统媒介电视来说,部分少儿节目为追求利益,出现了针对性不明确、节目制作粗糙、成人心理痕迹重等问题,不仅无法正确引导少年儿童形成科学健康的媒介认知,还引发一些负面事件。例如为了自己的网费与家里长辈大打出手,甚至出现孙子为要网费将爷爷杀害的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又有因为沉迷网路导致的性格扭曲或成绩下降。过分迷恋网络会导致思维模式单一化、规格化、扁平化、简单化;加上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尤其是叛逆期内的孩子,更追求刺激、另类、新奇等元素的内容,在接受到诸多信息的过程中,一旦这些浅层的、快餐式的内容无法刺激到他们的接受神经的话,“换台”是他们给出的最快速的决定。未成年人的媒介素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了。
公民教育重在疏导即疏通引导。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能够让受众多渠道学习媒介相关的基本知识,使受众了解媒介所具备的特征、性质以及运作方式,并且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觉应用学到的媒介运用技能,以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一)以介绍媒介性质特征为起始点
媒介素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受众对媒介的传播理念和核心概念有较好的认识、理解,并且能够基本掌握媒介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和规律。由于媒介的发展深受历史条件、社会状况、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下的媒介接触,受众的认识、理解、掌握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受众不仅要学会而且还要不断地跟进学习,顺应时代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日益融合了以往单一的,分散的媒介,组合成了新的融合媒介。运作媒介的机构也在进行融合而形成了更为强大的报业集团等。无论是融合媒介还是媒介集团,这种系统必须被视为不可分割的实体,而且拥有共同所有权、管理机构和才华出众的合伙人,同时,媒介的相互渗透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延伸。譬如手机报我们可以看作是传统报纸在智能手机这种媒介上的延伸;网络报纸可以视作是传统报纸在新兴网络这种媒介上的延伸。
(二)以解析媒介运作流程为基本点
在与媒介接触的活动中,人们获取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新闻媒体。因其有完善的运作模式及流程、专业化的采编团队和权威的公众话语权,已成为受众接受信息源的主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新闻媒体影响着人们的接收信息的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媒介素养的形成。对于大众媒介的运作流程,有传媒相关素养和工作经验的人可能比较了解熟悉,但是大多数普通受众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很难深入了解和熟悉其运作流程。因此我们倡导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要给公民普及新闻媒介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其运作过程进行相关介绍和解析。这里需强调的是,媒介素养教育不但要提供有关传统的报纸媒体、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的运作流程,而且要紧跟时代步伐,对在融合背景下出现的新的媒介运营也要多多分析和加强解读,并及时对一些相关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作出适时指导,如此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媒介素养需要。
(三)以优化媒介生态环境为共识点
建构媒介的生态环境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谓“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举足轻重。媒介素养教育要解读影响媒体运作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要让受众不但知道影响媒体运作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还要为受众解读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果不了解这一性质,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新闻媒体的功能,新闻媒体代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媒介传播要符合政治导向,要为政治目的做好舆论宣传。首先,要有立场才能够让受众受影响;其次,要有目的才能够让传播有效果,让受众有感受;最后要有导向,才能够让受众有阵营。在我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在各类突发性事件中,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是其它地市类媒体不可比拟的。另外,媒介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介和新的舆论阵地的产生,让信息源的选择更加多样。在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就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广大受众只有对媒介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感受和思考,才能够在不断的舆论更迭中不被轻易蒙蔽。
(四)以提高媒介使用能力为升华点
我们研究和探讨媒介素养教育最后为的还是能够让受众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能够提高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理解、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媒介接触活动中。这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受众能够通过这一活动让自己熟练、有效地运用媒介获取资讯和信息;另一方面是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做好受众自己这个“媒介”,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态度与观点。因为传播本身就是无时无刻、不受任何限制的,能够让受众成为一个传播者,一名合格的传播者,这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媒介教育使公民掌握最基本的媒介传播技巧,与此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包括:学习摄像机、录音机、编辑机的基本使用;体验写作、编辑、印刷报纸的全过程;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制作流程;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知识等。获取媒介信息之前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如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网站、电台频率、品牌报纸等,这些常识为获取丰富信息提供参考。近些年,随着媒体融合的迅猛发展,许多新平台的出现,譬如微博、微信、BBS等媒介为公民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们可以通过朋友圈,将视频、音频等文件上传到网络,随时发布身边的新闻,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可以对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的评论。我们看到一些媒介的出现,还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事件的进程。如著名的天涯论坛,许多人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不公平事件写成帖子,发布在天涯社区里,一个小事件可能因为众多网民的围观、评论和转载演变成为公共事件,从而影响事件的进程甚至是国家法律的设立。公民媒介素养和媒介使用能力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四个“观测点”分析和把握我国公民的媒介接触情况,同时在四个“疏导点”上疏通引导公民的媒介接触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朱苏飞,赵渊.“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意义建构和发展路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于龙广]
郑晓燕(1976—),女,南昌航空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应用语言学。(江西南昌33006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泛媒体时代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路径新探”(11TW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