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江
传统文化与夫妻和谐之道
王维江
中庸和谐的夫妻关系不但是家业兴旺、幸福美满的基础,而且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努力学习和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辩证以及儒家中庸和谐思想,探讨当下家庭生活中夫妻和谐相处之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夫妻关系;中庸和谐
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人非常重视中庸和谐夫妻关系的打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君子应该努力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其中,齐家是家庭价值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自身修身、修心、工作、创业以及其他重大价值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在家庭关系中,中庸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常重要,不但关系着家庭和谐幸福,也影响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古人云:“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可见,夫妇关系是否融洽和谐,关系到家庭的兴衰成败。
其一、是培养好接班人的前提。孩子是夫妻关系、婚姻关系的纽带,是家庭幸福和发展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每个家庭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而要实现子女成才,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前提与重要条件。特别是正养育着子女的中青年夫妻而言,其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前途与未来。
其二、是打造幸福家庭的关键。家和万事兴,可见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温暖的家庭是传递亲情的载体,是营造幸福的港湾。夫妻关系和谐,是打造幸福家庭的关键。夫妻关系不和谐,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感,甚至给家庭中的弱势群体造成伤害。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是说,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在实现家庭生活中,夫妻关系严重不和谐,不但会影响夫妻各自的心情,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家中的弱势群体则会成为那只最终的受害猫。
其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个人是家庭的重要元素,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夫妻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与条件,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一些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好,导致夫或妻将不良情绪和行为发泄到社会无辜之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家庭的幸福。
其四、是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润滑济。夫妻和谐,则婚姻关系得以存续、巩固和发展;夫妻关系不和谐甚至感情破裂并最终导致夫妻婚姻家庭关系终结。可见,中庸和谐的夫妻关系对于打造和谐幸福的家庭尤其重要,可视为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润滑济。
在传统文化中,夫妻和谐之道寓于众多理论中。阴阳之说认为,夫属阳,妻属阴。就夫之阳性而言,在《易经》中为乾卦第一,为全阳之卦,上、中、下三爻皆为阳爻(用“一”表示,即纯阳)之象,有“天”、“龙”的象征形象,寓之为天、尊、强、高大、宽广、运动不止、明亮、纯净等意义,具有刚键、放射性的特点。“夫”字,天字出头,是为一家之主,擎天之柱。就妻之阴性而言,在《易经》中为坤卦第二,为全阴之卦,上、中、下三爻皆为阴爻(用“—”表示,即纯阴)的象,有“地”、“凤”之象征形象,寓为阴、地、母、顺之意,有柔和、吸收之特性。宋代朱熹对于夫妻的属性与特点,亦如阴阳理论,曰:“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朱子家训》)
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强调按照事物阴阳之属性进行辩证施治。《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道之道也。”即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要以阴阳为法则来分析和认识,而夫妻之道,概是如此。
在传统文化中,夫妻和谐相处之道非常丰富,表现为尊重、忠诚、信任、沟通、理解、宽容、扶持、忍让等。万事万物皆有其阴阳属性,各安其位,各司其责,则平衡和谐安定;反之,倚强凌弱、错位越位失位,就会产生畸型变异,所谓阴阳反背、阴盛阳衰即是这种变异的典型表现。夫为阳,妻为阴,阴阳调和、刚柔相济,是夫妻和睦相处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和谐之道”。
其一、刚柔相济乃夫妻正道
男为阳,为刚;女为阴,为柔。阳刚之性,强直坚韧宽容大度,为主,为外;阴柔之性,谦退柔顺,从一而终,为辅,为内。这里的刚柔强弱与霸道欺凌无关,是生命各安其位各随其性的表现,尽管古人的看法难免有一些偏颇,但运用阴阳理论来指导和谐夫妻相处之道,则具有方法论意义。
《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丈夫刚性进取的体现。当然,就广义而言则是颂扬君子努力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也就不仅仅是指男性了。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妻子坤德柔性的体现。而地天泰、水火济,即是夫妻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状态,也是夫妻相处之正道。
丈夫在家庭中被称为当家的、顶梁柱、一家之主,是全家人遮风挡雨的坚强靠山,就应该担当起男子汉的重任。而妻子则要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平衡一家人的关系,是全家人身心疲累时得到慰藉的心灵鸡汤和休息的港湾。夫妻有主有辅、有内有外、有恩有情、各尽其责、各随其性、互助互补,才能共同构建与维护起一个平衡稳定、美满和睦的家庭。当然,在妇女地位日益提高的当今时代,由于分工的原因,男女不再局限于男外女内,更多则是相互分工协作,但就家庭关系相处之道而言,仍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于夫妻相处的艺术之道,可借鉴老子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引用到夫妻相处之道上,则要求按照辩证法思路进行指导,即温柔体贴作为女性的美德之一,可以胜过刚强。反之,妻子一旦过于强势,则有角色越位之嫌,往往导致夫妻关系紧张,而有智慧与胸怀的妻子,即使在家外是女强人,但回到家中,则会向丈夫示展现出温柔体贴的一面,有助于巩固和强化丈夫的自信心。
其二、和谐性生活
由于特殊的国情,性教育一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处女地。就人性而言,不但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三者的统一。孔子《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可见,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古人早就明确了对性的认识。在现实夫妻关系中,和谐的性生活是和谐幸福婚姻的催化济,是夫妻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心情愉快,还有助于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由于性生活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就男性而言,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抑郁、无助、自卑,一些男性则显得情绪变化无常,甚至会出现家庭暴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同样,女性在心理上也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烦闷、发脾气,甚至会引发生理和心理的疾病,甚至会导致身心出轨,引发严重的家庭悲剧。可见,夫妻性生活不和谐,自然会严重影响夫妻的感情,进而影响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看,无性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性生活是每个健康个体正常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尊重和满足,家庭关系容易陷入紧张的状态。正常的性生活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守道德、不邪淫,并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相互尊重。《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即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婚外情、同性恋、兽交等。因此,在夫妻关系中,要尊重夫妇间的性意愿,提倡文明健康有节制的性生活,反对过分沉溺于性欲,无限制地放纵自然本能,更反对婚内性暴力。
其三、包容(宽容)谦让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将人性之中的至善至德比喻为水,其品质具体表现为水的种种优秀品质: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之至善至德的品质,表现为善良、谦虚、真诚、守信、友爱、无私,自然能够发挥人的潜力与所长,自然能少犯过失,自然也就少了怨咎,最终有助于搞好“修齐治平”之大任。借鉴于此理,处理夫妻关系,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包容、宽容和谦让,拥有这些品质,自然也就少了无谓的纷争和埋怨。
总之,在现实的婚姻家庭生活中,夫妻和谐相处需要智慧与艺术,因此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努力做到执子之手、终身相伴、互敬互爱、相互包容、举案齐眉、心心相印、患难与共、永不相弃,自然就能达至中庸和谐的夫妻关系,不但有利于夫妻幸福,更有助于幸福家庭的打造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责任编辑:上官涛]
王维江(1976—),男,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贵州贵阳5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