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妙惠
复兴之路背景下国防教育的当代启迪
游妙惠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以世界眼光来看待,国防教育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发展国防教育要跳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以更加全面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不仅践行主权、领土等的国防意识,包括践行捍卫文化、思想的主权意识,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巩固国防教育的成果,推动全社会形成卫国守家、共创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民族复兴。
国防教育;民族复兴;居安思危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具有特定目的意义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1]发展国防教育事业、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亦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普及和加强国防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本质在于通过向人民群众传授保家卫国的思想,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创造国家发展的必要环境,防范外来的侵犯。
有国必有国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其建国伊始,便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国防体系,国防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国防教育的实践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其国家的所有人民,不论老少、阶级、身份或社会地位。“有国才有家”,自国家诞生之际,国防便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民内心都怀揣着的伟大梦想。复兴之梦,不仅仅是为了雪耻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亦并非是简单“复兴”到汉唐盛世,更重要的是,找回那份积淀了五千年的民族底蕴和民族自尊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复兴既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也体现了一种目标追求。作为前者,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是一个从弱到强、由衰而盛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崛起过程。作为后者,民族复兴则表现为以世界发展水平为坐标,实现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价值追求。特别是当前,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国防教育刻不容缓。
国防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稳步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民族的复兴;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国防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防教育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正是国防教育与民族复兴相互依附、共同促进的契合点与关键所在。
从历史演进过程上看,国防教育与民族复兴是一个相依相伴的长期工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因为忽视国防、没有重视国防教育,中华民族受尽了不少的屈辱,甚至被凌辱到几近亡国亡种的生死关头。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历史,因此实现民族复兴之梦更需要建设刚强的国防“长城”——国防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回顾历史,也不仅仅是教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的经验。
国防教育和民族复兴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巩固,特别是不同的时代发展的主题亦是不断的变化,具有各自独立发展体系和延展深度。随着国家的发展,国防建设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国防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国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义上的对国家领土、主权等方面的认知教育,还涉及到科技国防、文化国防等多方面的领域。同理,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当代已经超越了过去的初步的复兴理念,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国际事务中由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这样的定论。国家建设在当代更需要的是“全面复兴”,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建立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同时,民族复兴亦是“持续”地“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时空延续性——即在实现全面复兴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保持这种繁荣和强势的发展劲——昙花一现的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时至当代,国防教育主要是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等国防思想为教育重心。然而,纵观世界,美国输出了以好莱坞大片为媒介的美国梦,日本凭借动漫产业独霸市场,韩国大举“文化兴国”战略将韩流文化渗透到全球年轻一代的思想血液之中。如果在国防教育中忽视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教育、保护和传承,任由他国对中华民族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最终将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就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先后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更有无数次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但最后都以胜利而告终,这是以色列长期坚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他们十分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复兴自己的语言,坚信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从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一百多年来以色列通过教育使希伯来语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官方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他们构建了全球化“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他们欢迎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家”,而这些从世界各地回到以色列的人,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建国之后的以色列曾长期致力于建设一种能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国民文化——以色列文化,这一主导思想已贯穿于教育方针的确立、教育体制的建设及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各个环节之中。[2]这种作法对当代国防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更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定借鉴。
在历史上,落后文明的民族入侵中原、建立统治政权的局面曾多次发生,但这些政权无一例外最终都被中华文明所同化,这些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文化认同感的巨大威力。20世纪初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和台湾实现殖民统治,最重要的一项殖民政策便是推行奴化教育。其所造成的深重后果就是,虽然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东北和台湾,但一大批接受过日本奴化教育,骨子里渗透着“皇民”思想的亲日分子却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成为了诸如“台独”等破坏和平的国家分裂势力——这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隐患和威胁。
21世纪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3]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国防是当今国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意识形态下,强化中华儿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既然文化作为主权的一部分,当这部分主权遭到侵犯时,我们理所应带进行捍卫。尽管现在外国敌对势力进行公开的文化侵略已不可能,但我们不可忽略那些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影视媒体宣传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消弭年青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未来培养西方代理人做准备——其本质上正是文化侵略。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限制境外影视作品引进中国市场的公告。[4]此消息一出便引来热议,其中不乏有青少年反对抗议这一限制的说法。殊不知,在韩流未兴盛之前,《还珠格格》曾经横扫韩国三大电视台,这一现象导致韩国本土电视剧出现低迷,引起韩国文化部的震惊,随即下令禁止进口外国影视作品,大力扶持本国文化产业,这才有了今日的韩流席卷世界。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困难时期,亦有过类似的文化产业进口禁令,目的是捍卫本国文化主权,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缥缈虚幻的网络世界的强大诱惑下,在西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下,许多中国的年强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国家意识淡薄、传统道德缺失、民族虚无主义严重民族精神的弱化现象,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忧虑的那样: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娱乐主义人生观的蔓延,使得美国新教伦理的劳动精神、节俭精神、工作态度都受到了损伤,更影响了一个民族休戚与共的团结精神。[5]
论及国防教育,以往的论述总是难免束缚于政治领域范围之内。然而,从整个民族发展的角度上看,更需要跳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站在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高度,甚至以世界眼光来看待发展国防教育的深远意义。[6]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维护国家主权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和实现治理国家的手段,更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积极建设和发展国防教育事业,完善国防教育的体系,是无时无刻不可松懈的重要事项。从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防教育的实践之中,身体力行,捍卫国家的主权完整,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1]邓弥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浅析[J].价值工程. 2006,(13).
[2]张倩红.论以色列教育的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传中广电总局或施“禁韩令”韩艺人在华“钱”途恐受阻[EB/OL].人民网http://hn.people.com.cn/n2/2016/0802/c356341-28769034-2.html.2016-08-02.
[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6]万鹏,赵周贤.十八大描绘“大国防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 people.com.cn/n/2012/1116/c148980-19603452.html.2012-11-16.
[7]谭德礼.以色列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
[8]张双庆.国防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9]陆华.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J].江苏高教,2012,(4).
[10]马水锋.新媒体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
[责任编辑:邵猷芬]
游妙惠(1990—),女,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00)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的社会学研究”(MS20151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