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哲学向度

2016-11-25 14:01:23
老区建设 2016年22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阶级政党

颜 玲

论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哲学向度

颜 玲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超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是对探索实现公平正义的实践总结,也是在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哲学向度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政党的执政之基,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任何一个政党和社会都会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公平正义的认识,丰富内涵,夯实基础,拓展外延,提出了“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把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又丰富和发展了公平正义的根本价值取向,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历史特征、党性、实践的三个维度。

一、历史向度

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汲取了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基本认知,实现了对公平正义的历史性超越。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探究,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觉醒与反思。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最早就是通过对自然规则的认识来发展社会,认为自然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生长,人类社会也应当如此,只有遵从了规则,自然界才能够协调发展,社会也可以和谐相生。因此依法则和规则进行社会运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在哲学家柏拉图看来,人们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地位,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建设社会,这样社会才能是公平正义的,他认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天性职务”,通过这种天性职务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使社会健康有序,正义才能实现,在他思想里,“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而决定这些分工的就是每个人天然的出身,也就是说天然的出身决定人的不同处境,每个人都按照天然的处境去生活,这样就能实现公平。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观点,同样认为应当从出身的高贵,财富的多寡来更多地享用政治权利,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规则来保障权利,尽管他们的这种以自然规则和财产与身份为出发点的公平正义观,实际上本身就存在不公平的因素,但他们把法律规则看作是维护正义公平的基础,以出身、财产、政治权利以及法律规则来构建公平正义的评价体系的观点成为了后来的基本概念和体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也开始拓展对自身发展的各项权利的关注,把自然权利和政治权利统一于人类的公平正义之中。近代哲学家们开始把视野扩大到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基本权利,强调财产权是认识公平正义的基础,“在还不明白财产的意义,不知道人们是怎样获得他们的财产的时候,是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不公正的意义”,并进一步扩展到要“尊重天赋的权利”和“根据社会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来认识公平正义,但是仍然没有超越社会出身和自然属性的不公平所带来不公平的历史局限性。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公平必须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如果脱离了那个现实社会,要建立一个“一切人,或者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这是一种绝不能实现的妄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一方面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其次是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只有制度公平,才能为人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提供可能,才能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提出了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础条件,同时还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提供制度保证。既吸收了公平正义观的历史精髓,又超越了历史观的身份、财富所带来的不公平,更在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公平正义的地位,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深化了社会公平正义观的制度特征,明确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发展地位,赋予了公平正义观新的时代内涵。

二、本质向度

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体现了政党利益的普遍性向度,又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特质。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也是代表着一定阶级利益的。它不可能超越其自身的阶级。首先,经济的发展是政党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新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由此也产生和形成了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阶层,而这些新的经济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社会利益,必须团结起来与旧的社会阶级进行斗争,从而也就促进了政党的形成。正如恩格斯指出那样,在过去认为不起任何作用的经济事实,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并且使社会形成了的新的阶级对立,而这些阶级对立,“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此政党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反映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其次,政治斗争的需要是政党产生的直接原因。随着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各个阶级成员和各种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进行斗争,但这种斗争在最初又是自发的、分散的和短暂性的,然而当他们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与有着相同诉求的成员间就会产生一种妥协或团结,从而形成阶级式的斗争,“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而阶级同阶级的斗争就是政治斗争”。而各个阶级为了维护和争取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就会通过政治斗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它必将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就必须要以本阶级利益来号召全阶级起来斗争,而且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政党集团。

再次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征。产生于阶级斗争需要上的政党,它所代表的就是特定的阶级,不可能存在着“全民”党,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就要辨别其阶级属性,“要看它的阶级性质和每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才是工人阶级政党,因为在“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是革命运动中坚定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所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将全体人民当作存在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候,必然与政党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和“在自己的发展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从政党的产生、性质和本质上来看,自然地代表着它所属的阶级利益,有着政党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是对过去一切政党的超越,所开展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所要实现的人类目标,是通过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去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体现了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不同。十六大鲜明地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把握。

三、实践向度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又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实践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公平正义的认识,丰富内涵,创新方式,使公平正义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通性价值认识,又赋予了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的公平正义思想,不但破除了人的出身决定论,而且在他一生的奋斗中都在努力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毛泽东破除了人的出身决定人的不平等的思想,打破了西方古典公平观的身份观,认为人生来平等,不能因出身、财富和和家庭地位来决定高低贵贱的不平等,毛泽东认为,“我们人类从娘肚子里一出生来都是平等的”,“各人都一样地应该穿衣吃饭,各人都一样应该做工”。并且认为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努力地去“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从而去实现“人人平等”。其次他认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自由不平等的”,根源就是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因此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与平等,就必须“要打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第三他认为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他强调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策方针路线的制定上都把经济建设和尽快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挫折,社会公平正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没有得到夯实,毛泽东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效果尽管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定的显现,但物质基础的薄弱,使得效果大打折扣。邓小平紧紧的抓住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观,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解决好物质生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同时邓小平还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各项权利更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要遵守法律和正义,“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和政治上的公平正义之时,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当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时,江泽民在分析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的原因时指出:“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影响人心向背的原因又是“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由此可以认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但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且是决定一个政党、政权和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从党的执政地位、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角度,强调要维护和发展好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也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各项权利的需求也得到不断提升,在此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把认识上升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理论高度,深刻地指出了“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更加深入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需要,体现了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主观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习近平在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公平正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更加强调制度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使公平正义的实现路径更加明晰、更加有保障,并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公平正义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对公平正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正义观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共同性价值的认识,汲取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正义观的积极成分,并且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充实和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又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公平正义观,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正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化了认识,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但关注物质利益的权利,而且更加注重从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的视野来扩展,不断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实践发展特性。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尹建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9).

[责任编辑:于龙广]

颜玲(1978—),女,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西南昌330099)

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挑战与突破: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建设研究”(JXGXDJKT.QN-201428)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阶级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0:52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翻译界(2018年2期)2018-03-05 07:55:2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近代史学刊(2017年1期)2017-08-16 06:06:03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遵循法治 促进公平正义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39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