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冬云
中印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建
文/杨冬云
进入21世纪,作为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亚洲和全球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两个毗邻而居的亚洲大国相互间的战略权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都将面临大国势力、地区霸权、海权政治等诸多问题的调整,而这些问题都与印度的崛起和发展有重大关联。因此中国应该以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为指导,站在战略高度上辨识、定位印度,构建中印关系的新逻辑。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提出构筑中印新型大国关系。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确立了双方今后加快建立面向发展的伙伴关系大方向,中印关系进入加快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新阶段。
大国定位可以从自然状态、自身实力、对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界定。印度和中国一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自然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大国。从全球实力和影响力来说,印度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强国,对全球战略和格局影响有限。但对中国来说,印度有着特别的大国意义。
首先,构建稳定和平的周边是中国的首要对外战略。中印互为相邻大国,有着绵长的边界线,特别是其中近3000公里边界都存在争议。1962年中印为此还发生过战争,遗留下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中印之间还夹杂着西藏问题。中印边境问题和西藏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成为中印关系的最大变数。因此,在中国的周边战略中,印度是举足轻重的周边大国。
其次,印度是中国海洋战略和“一带一路”计划的核心利益国家。为了因应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亟须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通道,对印度洋的依赖程度日趋上升。印度洋的安全与稳定事关中国的战略与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积极打造与沿途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并形成新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战略支点。而印度独立以来一直视印度洋为其势力范围,对其他国家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持敏感和排斥态度。另外,“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的周边经济架构,南亚是其中重要一环,而印度在南亚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顺利与否,印度的态度和行动至关重要。
第三,在多边关系中,中印俄、中美印、中日印的互动越来越多,随着印度实力的增强,印度日益被美、日、俄等国视为平衡、对冲中国影响力的国家,印度与这些大国的互动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作为当今世界上正在快速发展和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快速上升,和中国一样被视为对全球有影响力的潜在性大国。中国和印度都不是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创立者,对当今国际秩序有着很多共同的利益诉求,双方在很多领域可以通力合作,向现行秩序发起挑战。
因此,印度对中国来说是举足轻重的相邻大国,是地区性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也是影响和改变世界秩序的合作大国和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潜在大国。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权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都将面临大国势力、地区霸权、海权政治等诸多问题的调整,而这些问题都与印度的崛起和发展有重大关联。因此,构建中印新型大国关系十分重要。
所谓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指的是摒弃传统大国关系博弈的非赢即输的“零和”思维,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对此中印两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高层往来频繁,政治关系日益密切
进入21世纪,中印首脑正式互访已10多次。2003 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和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在西藏和边界问题、经贸关系问题上都有所突破。2006年胡锦涛、2010年温家宝访印和 2008 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和2010年印度总统帕蒂尔的访华,保持了两国高层频繁互访、友好深入对话的势头。自2013年3月中国本届政府就任以来,中印3年间进行了四轮高层互访,包括2013 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和同年10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和2015年5月印度新一届政府总理莫迪访华,双方对各自的高度重视不言自明。政治高层的互访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对对方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习近平强调“中方视中印关系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并认为双方已经“深化了妥善处理分歧、谋求共同发展的友好相处之道”。这反映了中国已经意识到印度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二)合作发展的共识
中印是多极世界中的两大重要力量,是两大市场,也是两大文明。两国战略目标一致,都是加快发展,实现民族振兴。基于这一共同发展目标,两国都把发展作为国家的首要目标,并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曾指出,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印两国的发展是关键。中国和印度的和谐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将惠及两国25亿人口,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对地区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很多观察者担忧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形成竞争和互不相容的局面,对此,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2008年访问中国时所阐述的“世界足够大,可以让印度和中国在加强合作的同时共同发展和繁荣”,成为两国领导人的共识。共同的大国梦想未必会带来两国的恶性竞争和敌对,两国也可以对接发展战略、发展理念,推进两国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互鉴,并为共同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在国际社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共同繁荣。
(三)经济互补,共同发展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尽管合作对象依然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双方间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200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仅为 29 亿美元,而2013年双边贸易近7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取代加拿大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莫迪在2015年访华时中明确表示,“我们热切希望在中国已经做强做大的那些领域进行发展,我们需要你们的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及其相关发展的规模和潜力、广度和深度都极为巨大”。其间两国政府间协议有24项,涉及金额达100亿美元;双方企业间签订了26份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涉及金额达220亿美元。印度各地也争先恐后面向中国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军印度。
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欧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发展速度放缓。而印度经济发展良好,市场需求旺盛。莫迪总理倡导的“印度制造”计划将刺激印度在制造业、基建领域的潜力,这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届时,中印在基建、制造业和信息科技领域的优势互补,会再一次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印经贸之间也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四)建立了多层次多梯度的战略合作机制。
在地区层次上,中印两国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可资利用的地区合作平台包括南盟、东亚峰会和东盟等地区合作机制。2015年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中印深层次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扩大。经济方面,中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会有深入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也已提上日程。特别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涵盖在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范围内。目前,印度虽未明确表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但肯定为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全球层面,中印通过“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等平台以及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国际谈判,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互相支持,彼此合作,推动了对现有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适当调整;在气候变化领域,则共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尽管中印两国认识到双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政治领袖们也在进行积极合作的努力,但是现实中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障碍仍然有重要影响,互信合作的程度远不够。
(一)中印大国战略定位碰撞,地缘政治问题突出
中印两国都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自然意义上的大国,两国人民都拥有历史悠久、灿烂文明支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中印的根本战略关切同为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两国从来都不讳言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梦想和决心。相同的战略定位、毗邻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印地缘政治的碰撞,构成了双方或明或暗的实力较量与战略警惕。
西藏问题和边界领土问题一直阻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双方来说都没有实质的胜利或失败,领土边界问题没有解决,并且带来更多的心理不服和较量,遗留后患。只要边界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就会不稳定。每次小的纠纷都可能引起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使双边关系大幅度倒退。
冷战结束,双方地缘政治冲突有所缓解,但又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两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双方实力的增长,使双方更难认识清楚对方的真实实力和意图,对彼此国家崛起的根本走势存在战略焦虑。如印度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一直不予正面回应并多有猜忌,认为这是对其在印度洋领导地位的觊觎和挑战。双方对对方军事动向也一直保持谨慎的警惕和忧患情绪。两国因为地缘而产生的“安全困境”问题难以顺利解决。
此外,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彼此借重,也给中印关系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崛起后,印度作为对冲中国的筹码的价值大大增加。印度也越来越利用西方的借重,纵横捭阖,谋求建立对华关系中的优势地位。
(二)经济合作仍处于较低层级
虽然中印两国近二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的经济合作相对于欧美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来说,无论是在合作的深度还是合作的广度上都远远不够。由于双方缺乏有效信息的沟通和了解,中国企业较少关注印度市场,目前仅有150家中企在印度运作。经济贸易合作也处于较低层级。中印2014年双边贸易额为660亿美元,其中中国向印度的出口额近510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显著。
由于两国都是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口压力、内需与出口导向竞争甚至冲突的现象,发展模式具有相似性。随着印度要建设制造大国的战略提出,两国的经济竞争日渐突出。双方必将共同面临如何处理双边经济边界和贸易冲突的新外交关系问题。
(三)双方缺乏互信的坚实基础
由于两国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体制的不同,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很多政治问题和国际战略的取向上有不小的差异。彼此对对方国家战略发展的担心、不解、不屑、不满的舆论和心态,无论是在政界、学界和民间都普遍存在。双方的国家印象及其媒体的宣传导向和外交舆论的负面效应很大,从而使两国缺乏真正的互信,长远战略合作受到掣肘。
(一)建立政治互信,避免战略误判
21世纪以来,中印作为两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整体国力迅速崛起,对双边乃至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印两国国际身份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世界主要力量关系的变化。同时双边关系的内涵、模式以及未来诉求也随之发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中国、印度都拥有大国梦想,但是要实现大国梦,还需要与国际社会展开广泛的务实合作,特别是与邻国。另一方面,中印双方均具有对对方崛起之战略的戒心。这种战略戒心可能导致两国政治互信的缺失,无法构建外交双赢的政治基础。为此,如何构筑政治互信,避免战略误判成为双方关系焦点。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互相支持,如中国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等,建立政治互信。要高度重视首脑外交,建立首脑外交新模式,坚定双赢合作的政治理念。建立军事互信谅解与合作机制,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积极寻求和建立新的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协同合作增加政治互信。
(二)经济密切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印均为世界重要经济体,两国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既有相似性,也有互补性,合作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巨大,不仅对两国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两个发展中大国在快速的发展和变革中,还将面临城市化、贫富差距、社会治理、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为两国的互相借鉴和密切合作提供了机会。两国的发展对原有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日益凸显,在未来新经济秩序的构建上,两国通力合作将会使彼此之间利益紧密相连。
(三)凸显“一带一路”地缘经济作用
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犹豫和观望是因为对其赋予了更多的地缘政治意象。对此,应更强调突出其地缘经济作用,因地制宜,实施各国人民所需要的具体经济合作项目,兼顾文化合作;通过建立较为松散的非正式磋商机制使印度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推动在南亚建立多边对话机制,为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
(四)借用文化力量与和平传统,凝聚中印双方共有价值观
中印关系无法深入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于缺乏战略互信。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差异、政体差异和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因此,如何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尊重对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政治选择,理解文化与历史差异性,凝结两国关系新的价值观,建立沟通与价值认同外交机制,是确保中印两国外交发展的深厚基础。为此,可以积极发扬、传承两国文化中共有的和平亲善传统,以文化纽带联结双边关系,拓展文化交流领域和空间。中印互动中要特别重视公共外交,尤其在两国媒体舆论、民间经济文化交流领域进行正向引导,使得宽容、理解和包容成为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互动的主流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外交生态。
(五)正视中印外交中的主要障碍,妥善处理矛盾焦点
影响中印战略关系的障碍还有很多,其中不乏焦点问题,如中印边境战争遗留下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矛盾,西藏问题、双方领土主权问题仍没有解决的具体方案等。这些问题是两国建立战略互相的巨大障碍,处理不好会成为两国争端和冲突的导火索。中印双方在核问题、能源战略通道、海权和经济竞争领域也存在巨大战略猜忌和焦虑,导致两国均对对方的发展方略和动向持有格外的敏感和警惕,无法产生互信合作的外交模式。为此应在重建大国关系的战略理念指导下,采取积极稳妥的外交措施加以应对,特别是要增加军事互动与合作,加强两国军事互信。
(作者系山东菏泽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