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菊
摘 要: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不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低年级儿童数感的培养很关键,因此,我们应该让儿童在情境感知、操作领悟、应用深化上递进实现对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数感;儿童;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6-01
一、让儿童在情境中认识与感知
无论是数与数量,还是数量关系,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要想培养儿童的数感就应从生活情境入手。用儿童化的情境,能够带领他们在题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建立对数的感知,获得对数与数量以及数量关系的感知经验。
【片段一】情境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他们吗?羊羊运动会开始了,运动员入场,让我们数数来了几名运动员。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你们还知道哪些数吗?学生回答11、18……。看来我们原来认识的数,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数数的要求了,我们需要认识更大一点的数。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11~20这些数。
课始,依据情境回顾了10以内的数,再次感受了数产生于数,他们在辨认出场运动员个数的过程中,积累并形成对量的多少的感知,再次感受到数能表达量化的意味。
二、让儿童在操作中掌握和领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只有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感才能逐步积累与发展。
【片段二】初步体验,建立“十”的概念
谈话:村长教练来了,为了让大家在接力赛中取得好成绩,村长准备每人发一根小棒,让大家先练一练。要准备几根小棒呢?请你摆出10根小棒,看看谁摆得又快又好。追问:刚才是几根几根地摆?(一是计数单位)说说这边有几个一?10个一就是几?一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例如:一捆铅笔,一捆火腿肠等(展示物品)。交流:咱们也试着把刚才取出的10根小棒捆成1捆好不好?举起捆好的小棒,说说是几捆?表示1个几?(1个十,十也是计数单位)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
数的表示不仅仅是指数的读写,也要理解“数的表示” 蕴含的道理。在本环节,老师让学生经历“一个一个的计数→一十一十的计数→计数单位的认识”过程。在捆小棒的过程中,感知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经历了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学生在操作探究中数感逐渐发展。
【片段三】强化操作,认识11~20
(1)运动会吸引了更多的运动员参加(共12名),现在我们要帮村长准备几根小棒呢?你会摆吗?生展示:1根1根地摆或先摆1捆,再摆2根。追问:哪种方法更简便?追问:如果我摆1捆加3根,你能快速数出共有几根吗?为什么?如果让你摆18根,你会怎样摆?你们发现在摆11、13、18这几个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得出:都是先摆1个十,再摆几个一。
(2)你还知道哪些十几的数?汇报:14、16等。有没有比这更大的十几?说说19是怎样摆的?老师这儿还有1根,我要添加在19的后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根?你们看到了几个十、几个一?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这是20根?继续捆,展示2个十。(板书:2个十就是20)
从培养数感的角度看,本案例更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捕捉信息,并根据需求反复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感知“十”与“一”的关系,并能由实物表示出数,由数摆出实物。这样的教学,可以加深对十几数的理解与内化,数感的培养更有张力与厚度。
三、让儿童在应用中积累和深化
【片段四】数的排序
交流: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些比10大的数,想想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数?精彩的运动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动物。出示20只小羊,我们给这些缺少号码牌的运动员编编号吧?(6 →10,20→11,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感受数的顺序。)
认识数,并能感知它的大小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11~20数的再次整理与排序中,学生能够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不但可以凸显基数的意义,还能渗透序数的意义,强化了学生对数的理解。
【片段五】生活中的数与估数
喜羊羊邀请我们参观羊村。看看在生活中的这些数吧!(1)公交车(18路)。(2)十字路口遇到了绿灯(12秒)。(3)乘坐电梯(13层)。(4)懒羊羊看电视(20频道)。(5)草莓蛋糕,估一估:这里的草莓比10多还是比10少?怎样验证?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满10个圈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经历丰富的活动再到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存在,加深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在估数环节,更能把学生对数的“直觉”激发出来,从而利于巩固和深化数感。“数与代数” 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它是数学体系的根基,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数学学习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认数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与感知,在操作中掌握和领悟,在应用中巩固和深化,实现对数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漫.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