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和“王二小”

2016-11-24 08:17赵郁秀
海燕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二小歌唱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可以使一个人对不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对不可能的事一变为可能。”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歌曲,正是当年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绝地反击、同敌人顽强斗争,而取得了最后胜利的真实写照。“对不可能的事一变为可能。”,它显出了无比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开创了民族新音乐的先声。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日子,全民网上投票,选出了十首最佳的经典抗战歌曲,其中有一首是代代儿童少年常唱不衰的《歌唱二小放牛郎》。

记得在文革前,有些年头,每到9月16日,“王二小”壮烈牺牲的日子,也是词作者方冰生日的那一天,电台广播里都要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它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出版过《王二小放牛郎》的连环画。据说在美国某地还将《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为中国民歌出版。

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庆祝抗战胜利联欢会”上,特请首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已75岁的女歌唱家顾品祥再唱“二小放牛郎”,众听唱者忆起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不禁热泪盈眶。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辽宁省诗人、作家聚会纪念胜利日,并追念诗人方冰逝世8周年。也请辽宁的女歌手深情演唱了“歌唱二小放牛郎”,与会者无不为之动容。

当年,我学唱这首歌时,对词、曲作者方冰、李劫夫,只知其名,未见其人。但,看过李劫夫参与创作、当年在东北轰动一时的反映抗联战斗生活的大型歌剧《星星之火》,对劫夫所写的主题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唱不离口。对方冰,看过他的诗集《战斗的乡村》《柴堡》,那里描写的都是抗日军民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女担架队员,有在敌人扫荡时、机智地引导群众转移的拦羊人,有为保卫麦收、掩护百姓壮烈牺牲的好(郝)区长等等。诗集后记还说明,“我写的都是大白话,是当年写在墙头,印在彩纸上的,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中提炼的‘诗句”,这样“才能被广大人民百姓所理解。”我想,这位用大白话写诗的作家,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定是位常常和百姓混在一起、头包毛巾、腿绑裹腿的游击队员,或者是肩扛红缨枪、手拿竹板的宣传鼓动员。

1955年夏,被邀出席在沈阳召开的“‘一个女报务员日记作品研讨会”,这短篇小说发表在大连一杂志,是大连一位青年写一个女报务员恋爱的故事。《辽宁日报》连发了批评文章。

会上,我听过几位批评者的发言后,贸然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有的批评是教条、庸俗社会学。会议休息,走过来几位男士,一一同我握手,有位青年自我介绍叫张琳,是本作品责编,他指着高个头的中年男人说“这是我们旅大市文化局长、文联主席方冰同志。”

哦,这就是我读过《战斗的乡村》诗集和《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作者。他们一律穿着笔挺的毛哔叽中山装、头戴俄式鸭舌帽,颇具洋味的文化人风采,显现大连的早期开放。方冰局长有点口吃,一句一句同我交谈了有关文艺批评和扶植青年作者等等问题。他们非常赞成我的发言,还欢迎我到大连去看看。

那时,我刚从北京文研所毕业不久,被调至东北作协(当时主管辽、吉、黑三省)任编辑。转年,我去了大连,当然要拜见方冰同志。这时他已辞去了官职,下乡深入生活搞创作。我直接去了他住在旅顺口区一个叫鸭鹄嘴的海边渔村。有人领我到他住的小平房。屋内没人,土炕上靠墙横放一个长方四棱“冬瓜”枕头,显然他是一个人横睡。这时,我已知道他的任一中学校长的夫人已同他分居、离婚了。他满怀苦闷在乡下独居。我等待片刻,见个头高高的方冰头戴草帽,足穿解放胶鞋,裤脚挽至膝盖下,挑着一对粪筐慢悠悠走来。我上前握手,他手一摆说“哦,我、我手臭。”确实,他身上有汗臭味。他告诉我,下午和社员一起劳动、追肥。他指着粪筐说,还剩一点点粪肥他挑回来,给屋后的菜园追肥。我随他绕到屋后,看到那一片绿油油的小菜园,茄子、辣椒、小青菜样样全,垄沟还有水,显然常常浇水灌溉。我说,“你这小菜园侍弄得这么好,你一个人也吃不了呀。”他说,“邻居们随便来摘,我每半月十天回大连一次,就给我的小孩带去一些,够她娘俩吃些日子。”我立即想到,他已离婚,他唯一女儿的生活费由他全部承担,他为何还如此惦念她们呢?想起他曾在《处女地》(《鸭绿江》前身)发过一首诗,是写远赴西北三线的建设者的乡愁“亲爱的,要说不怀念,那绝不是真情,就这么怀念着,也幸福得很”,时间“不会冲淡真正的爱情”。当时我们中就有人说“这是方冰写给他离婚的夫人的诗”,真乃诗人纯真感情。

我去看望方冰,是约他为我们的杂志写稿。他说,到生活中国人民同甘共苦、拉呱聊天,很是愉快,受益匪浅,但是不能把真情实感写出来啊,现在要求写英雄人物,还要完美,而生活是复杂的呀……

这时,我已昕到很多人对方冰的评价,他自称自己“嘴敞”,嘴边没有把门的,笔头没设站岗的。他出生于安徽农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姓张,从小读私塾,崇尚武林好汉。抗战后奔赴延安,进抗大学习时写诗,取笔名方冰,寓意做人要四棱八角、方方正正,心灵要如洁冰一样透明,晶莹,坚硬。他为人血气方刚,直率,敢讲,磊落、求真,也有些固执。不搞两面派。

此后,他相继给了我两篇小说《鸡》《两个羊倌》,均写的是普通小人物,个性鲜活、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处女地》(《鸭绿江》前身)相继发表了。以后,他被调到辽宁作协兼任副主席,家仍在农村。他给了我一篇较厚重的短篇小说,是写农村深翻地的事,揭露了农村干部浮夸、造假,寓意“深翻”下去,农民要抗拒,反对冒进、浮夸。主编审阅后,建议他修改。方冰两手一摊,把稿要回去了。着实“固执”“偏激”。

1962年8月2目一16日,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了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这是中央七千人大会之后,出现了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的自由轻松局面。会由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主持,文化部长茅盾自始至终参加讨论。出席会议的有赵树理、周立波、李准等十五六人,辽宁省有方冰、韶华、马加三人参加。会议拒绝记者采访,只有《文艺报》的唐达成、《人民文学》的涂光群和我列席会议。

会上,邵荃麟先介绍了建国以来小说创作的成就,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但,自1958年大跃进以后,有些作品就失去了社会作用和艺术生命力,没有真实深刻地反映农村现实。文学批评中也有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

茅盾说:现在我们许多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多是让人效仿的先进人物和被批判的对象,其实中间状态的人物也可以当做典型,不要忽视排斥创造中间人物的典型。要描写生活的广度和人物性格的多样化,题材要广阔,作品内容要丰富。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侯金镜举例:河南一个将浮夸风当做正面大写的小歌剧,唱“手断了扯着干,腿断了拉着干,脑袋裂了麻绳拴着干……”这样的艺术表现、有生命力吗?

在这样的畅所欲言的讨论中,自称“嘴敞”的方冰发言了,他说现在写英雄人物一味拔高,好像杀猪拔毛,把猪吹得鼓鼓的,把毛刮得光光的,这肥胖光亮的猪很好看了,可这是头死猪啊!

方冰这一席发言,记录在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作协便将各位作家的发言打印寄到各单位。辽宁作协造反派便将方冰的发言归纳为“杀猪拔毛论”,大肆批判。有一天,还给被批斗者戴上了纸糊的高帽。以后我听连长于成全说,那天晚间,他们到“黑帮”的各屋,命他们按时休息睡觉,看见方冰还戴着高帽靠墙打盹。于连长告诉他脱衣、躺下好好睡。方冰指着头上的高帽说:“这、这个问题怎么处理?”连长硬憋住笑,假装严肃地说:“摘下嘛。”他还问“革命群众给我带的,我、我自己可以摘吗?”

这就是方方正正、叫真、守规的诗人方冰。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相继从被下放的农村回到沈阳,搬进新房,我和方冰同志竟成了邻居。这时他也早已有了新家。他的新夫人是中俄混血儿,很是漂亮。东北人多称混血儿为“二毛子”。(日俄战争在东北开仗,东北人叫俄国人“老毛子”,叫日本人“小鬼子”。)“二毛子”夫人带来了一个同前夫生的女儿叫青卓,长得超过母亲的漂亮,大大眼睛,白皙面孔,继承外婆俄罗斯血统,高个、健壮,快言快语,笑声洪亮。方冰对她如同对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关爱。在他膝下,牵手游戏,讲故事,背诗词……从不大懂事长到十六七岁时,被一剧团相中,成了话剧演员。她工作后,遇到了婚变的挫折,常哭哭啼啼。方冰多次对她耐心开导,鼓励她说“演戏流泪是感情投入,遇有难心事就流泪、是懦弱表现,真正的强者不是想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遇难而进嘛!”方冰还特意买双白凉鞋送给女儿,寓意要像他以冰象征透明一样,要女儿洁白、透明、心灵敞亮,穿着洁白凉鞋、挺直腰身走长长的生活之路……

他还不断地引导女儿读各类书籍,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特别多读一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鲁迅,他们展现了华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要做一位好的演员,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学素养、高尚的魂魄。方青卓不断地接受养父方冰的教诲和影响,排除杂念,刻苦读书。在演员和影视圈内逐渐有了名气,而且还在《芒种》等各类文学杂志不断发表小说和诗歌。曾被铁源、秦咏诚等名作曲家邀请写歌词,为多部电视剧创作主题歌。1988年,她刚三十出头,主演了《雪野》中女主角吴秋香,荣获了演员飞天奖。同时,她主演的电视剧《大年初一》又获得了澳大利亚电视节的优秀短剧奖。

诗人方冰不仅影响女儿方青卓演好戏、写好诗,还影响女儿做好人。方青卓见《辽宁日报》有篇通讯,是表彰老作家方冰见义勇为。方冰坐电车,发现一个向一女士掏包的小偷,立马上前拦截,小偷掏出匕首,方冰拍着胸脯说:“你往这……这捅!”众人上前将小偷制服。方冰又苦口婆心向小偷讲青年该如何以劳动谋生的道理,并嘱他向女士致了歉,小偷又当众向方冰深深三鞠躬。方青卓将那张“辽报”剪下保存,默默学习父亲这样做人。方青卓曾被沈阳市评为德艺双馨劳动模范。

诗人方冰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捍卫真理,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诗言志、文载道。他是理想主义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忘“晋察冀精神”,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歌唱。他相继出版了《飞》《大海的心》等诗集。诗句仍朴实无华、真挚老到,高扬时代真善美,也尖刻针砭时弊。他在《邓小平畅游大海》一诗中日:“一臂开启中华大地改革之门,一臂奋力封堵贪腐之黑洞。”当年对贪腐之词,报刊极少提及,建议他改改。他则坚持“讲真话”。当年,对被“四人帮”残杀的坚持真理的英雄张志新一案彻底平反,他满怀愤情,写出了四百多行长诗。得知当时省里有个规定,不要把被割喉管一事如实写出。暂未发表。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我的稿是得省妇联领导支持,送我到北京找“娘家”,经康克清大姐拍板,于《中国妇女》最先发表的。他说,我不是妇女,也要为女英雄讴歌,为正义呐喊。他写出:“都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究竟是谁杀了她?”连连追问“谁之罪?谁之罪?”犀利的诗句,如一把利剑,一声号角,向扼杀真理的侩子手刺去!此诗,以后被《鸭绿江》刊发。

我不懂诗。闲谈中,我曾正儿八经地问方老“你写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个英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真人?”我知道从前也有很多人向他这样发问,他多次简单回答有,或者点点头。

这次,他也正儿八经地向我细说:“我说有,就是生活中有。文艺创作不就是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嘛!人物被群众接受、感动,就是生活的真实、就是有!通过这个小英雄,宣扬晋察冀精神。这首歌要归功李劫夫的曲子配得好。”

对李劫夫,我相识,也不相知。一次,我到我们文研所所长丁玲家拜访,丁玲丈夫陈明同志曾向我说过:你们东北的音乐家李劫夫可是天才、多面手啊。他介绍,在延安演出高尔基《母亲》改编的话剧,陈明饰演母亲的儿子伯维尔,有段独自和独唱。在台下看剧的李劫夫竞自动用他带到延安的小提琴配合拉了一段乐曲伴奏,大大增强了演出效果。陈明发现了这个人才,以后硬拉他来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他不仅能拉琴、吹唢呐,还会画画,到一新地,便提上染料桶在村庄的土墙上刷标语、画漫画。他还能唱,是最好的“贝斯”男低音。这样工作不到一年,陈明便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劫夫,是东北吉林省农安县人。“九一八”事变前,在这里发生过一起农民群起抵抗来华掠夺土地的日本人的“万宝山事件”。那时,东北有位青年作家李辉英还写了一部“万宝山事件”的小说,出版在肖军、肖红的作品之前。文学史家称谓的“东北作家群”,排位第一名的常常是李辉英。李劫夫的哥哥是“万宝山事件”的参加者,受其影响,李劫夫抱着抗日救国之情从东北流亡关内,辗转到了延安。进入西战团后,他注意收集民歌、民谣、民间小调。他还为丁玲作词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团歌》谱曲了。这是他的第一部歌曲创作。

方冰,在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要求上前线。到了晋察冀,同李劫夫相识。得知他写过《狼牙山五壮士》等歌曲,特别是《五十九个》,那是根据一篇新闻报道而作。1940年春,日本鬼子从河北一个村庄抓走了近60名男女自卫队队员,凶残的鬼子把自卫队队长装进麻袋里,哈哈笑着扔上天,又重重地摔到地上;对年轻妇女们,硬扒开上衣,用刺刀划破她们的乳房,任鲜血流淌全身;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用开水浇头,这少年一直挺身不屈。大家均同声高喊:誓死不投降!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用机枪和刺刀一气杀死59名中国同胞。李劫夫看罢通讯,立即找到作家邵子南写词,含泪写下了《五十九个》歌曲。方冰亲眼看到青年人唱着这首歌曲报名上前线,为59名兄弟姐妹、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

1942年,日本鬼子在华北“清剿”“扫荡”更为残酷,人民群众对鬼子的反击、搏斗也最为英勇无畏,智斗顽敌、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不断流传。有一天,方冰和李劫夫坐在房东的窗台前,讲述着他们听到和亲眼见到的那些令人发指又震撼心灵的故事,长叹着说,我们怎么能把这些英勇的故事宣传到各地、家喻户晓,使其代代相传呢?

李劫夫说,你写个歌词,我来谱曲,不要墙头诗,要叙事歌曲。那时方冰还不知叙事歌曲这个词,但他当即表示说,你能谱曲,我就写。说罢,他找到了两张半截白纸,抄起铅笔头,放在膝盖上就开写。先写个《王禾小唱》,自己觉得不够劲。他将自己听到、看到、使他不止一次流过泪的抗敌事迹,集中在他熟悉的那些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放牛、拦羊、同敌人机智搏斗的孩子身上,按叙事诗格式细写:将牺牲的时日定在自己生日那一天,使自己和小英雄合一、永怀不忘。他,刷、刷、刷,一口气写完。

方冰把诗稿交给李劫夫,李劫夫边看边念,一拍大腿说“好!抒情又悲壮!我马上谱曲。”劫夫不声不响埋头谱完,定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随之,将《王禾小唱》也谱了曲,算王二小的大名吧。劫夫、方冰两人边拍着大腿、边踱步吟唱,自己也不停地揉眼擦泪。定稿后,他们马上印出歌片,散发各地。不久,晋察冀日报给以刊发,很快流传。李劫夫找到“西战团”一名从农村招来的被称为“金嗓子”的小姑娘顾品祥来独唱。劫夫一句句教,方冰一段段讲,指导她怎样将这首歌唱得抒情,又坚强有力,表现出对英雄的赞扬和对敌人的仇恨。李劫夫还用葫芦瓢模仿曼陀铃做个瓢琴,让她自弹自唱,更有情有力。自此,小顾就抱着这个土乐器走到哪里,就把“王二小”唱到哪里,一直唱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建国后,小顾进了中央歌舞团任独唱演员,《歌唱二小放牛郎》成了她的保留节目。

方冰生病住院时,他的女儿方青卓特从北京赶来护理,还常常对他附耳低声《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地牺牲在山问。

方青卓深情地唱着,爸爸方冰静静地听着。不觉,如歌词所唱“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女儿望着爸爸含泪的双眼,慢慢说:王二小盼望你老多活几年,多向小朋友们宣传晋察冀精神。方冰真的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出院了。

1997年病重,又一次住院。女儿方青卓同作协老干处长轮流日夜陪护。方冰曾向女儿示意:这回他要去见王二小去了……

1914年9月16日出生的老诗人方冰,于1997年7月8日,安静地去同晋察冀的放牛郎“王二小”会面去了……

今天,愿同王二小死生同一天的诗人方冰,和他的好友李劫夫,两位已故的、坚持发扬“晋察冀精神”的抗日文化战士,得知他们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被人民选为经典抗战歌曲,“王二小”的少年“粉丝”们不断高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他们或在上天,或在地下,都会拍手、击节,同声歌唱“王二小”“放牛郎”,愿“晋察冀精神”在中华大地永远大发扬!

【作者简介】赵郁秀。原名毓秀,育秀。女,满族。1933年10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二期)。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长、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副会长等。

发表、出版《党的好女儿张志新》《为了明天》《仿佛就在明天》等文学作品集贰百余万字,主编《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等文学图书千余万字,曾获过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图书奖,辽宁文学奖及世界儿童文学大会“特别奖”、亚洲儿童文学大会“贡献奖”等多种奖项。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颁专家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王二小歌唱
小英雄王二小
歌唱百年
传承王二小精神 争做新时代少年——“王二小中队”风采录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向小英雄王二小学习
歌唱十月
舞台剧《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
再不当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