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害死了徐玉玉

2016-11-24 20:5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2期
关键词:徐玉玉个人信息诈骗

电信诈骗致死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时代?

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只是一个诈骗电话的距离。8月19日,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即将迈入心仪的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园,就在这时,她接到了一个诈骗电话,嫌疑人以“领取助学金”为由博取其信任,骗走了全家省吃俭用大半年攒下的9900元学费。得知被骗后,在当天傍晚与父亲报警返回时,女孩急火攻心,导致心脏骤停,两天后一个18岁的女孩花朵般绽放的生命猝然凋零。而就在相距不远的临沐县,大学生宋振宇因接到来自“济南公安局”谎称自己银行卡被透支的电话后,被诈骗分子骗取2000元。虽然报警后父亲安慰他别太难过,但在8月23日,深陷惶恐悔恨的宋振宇,同样因心脏骤停生命陨落。

然而类似的骗局仍在上演。8月24日湖北一准大学生接到电话称自己的银行卡在上海透支1万6买了苹果手机,被骗走了学费、生活费近4万元;8月25日上海一大二女生接收航班取消需前往ATM机改签的消息后,被骗6100元学费;8月29日,广东19岁准大学女生蔡淑妍被骗跳海,“9800元就这么没了,我真的很害怕,我知道你们会骂我笨,我真的没脸面见你们了,所以我选择自杀……”蔡淑妍在“遗书”中写道。多么令人扼腕悲愤的新闻!接连几起悲剧的发生,主人公都是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大学新生或大学学生。

家境贫寒的大学新生因电信诈骗伤心致死,使得电信诈骗这一话题再次拨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形成了一次持续的舆论风暴。这是多年来个人信息保护缺失,个人信息“裸奔”,人们不断遭遇骚扰诈骗后的一次总爆发,是一起标志性事件。据有关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案就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诈骗从业人员多达160万人,“年产值”1100亿元,已经形成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不仅个人,包括公安机关、学校,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巨大漏洞束手无策,任凭公众成为透明人,在与诈骗分子的交锋中,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全靠运气躲避。据媒体报道,时至8月28日,徐玉玉案的所有嫌疑人六人都已被抓获归案。徐玉玉案破了。但是,然后呢?

在一次次的讨论抨击之后,频发的电信诈骗案件几时能休?诈骗事件如此恶劣,那么,滋生犯罪的土壤究竟是什么?不要苛责一个农村孩子的单纯,不要苛责一个孩子的“脆弱”。一个公共安全有保障的社会,不会让公民用学防身术的方式抵御自危感;一个善治秩序健全的公共空间,也不会逼着人们将防诈骗指南熟记于心。不该让“人善被人骗”的恶规则通行。只是当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徐玉玉,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问题,不在于立法层面,更多的是法律执行问题。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徐玉玉、宋振宇、蔡淑妍生命的代价能否唤醒对制度的敬畏?迄今为止,徐玉玉事件的价值似乎仅局限于形成舆论共鸣,促使警方迅速侦办案件,提醒公众学习“防骗大法”,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深层叩问、反思。

媒体评点:有人将徐玉玉比喻为电信诈骗领域的魏则西。魏则西之死促使了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的整顿,那么徐玉玉的死,能带来电信诈骗监管上的一点点进步吗?每每面对一场悲剧时,我们都会反思,可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总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终归是悲凉。个人信息保护,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人人自危,已然成为重大社会安全问题的今天,必须将个人信息安全纳入公共安全的范畴,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在立法、监管、安全技术等各方面补齐“短板”。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因为,诈骗者的肆无忌惮,摧毁的不仅仅是受害者对网络的信心,也会使社会大众对整个社会信任不再有信心。(于永杰《北京青年报》;杨昊《人民日报》《新京报》)

话题拓展:信息安全;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血与泪的代价;责任与担当;推动与改变;警醒与反思……

(资料来源:《重庆时报》《新京报》《齐鲁晚报》等)

猜你喜欢
徐玉玉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徐玉玉之死中的平庸之恶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