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乃至领跑者。”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如此说道。
但是,让许多人真正记住潘建伟的,却不是因为他被称为“中国量子力学通信第一人”,而是一次他在央视的演讲:中国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潘院士讲了两个这样的故事,让人感触良多:
以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一个很少有外国人到的地方去游历。
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用英文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
这是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
过了几年之后,潘教授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他醒过来之后,正好护士站在他的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啊?潘教授说:是啊。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但因为潘教授当时鼻子里面插着两个管子,非常痛苦。他说:现在我讲不了,我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潘建伟说,他在国内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浅出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
下面的学生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学生就去拍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了。他说: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这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怎么出得了诺贝尔奖大师呢?
但这也正是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潘建伟如此珍贵。早在十年前开始,他就被称为“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然而这位中国物理学的巨星,小时候却曾经是得40分的差生,在农村小学,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但凭着一股不放弃、不服输的意志,潘建伟这个从小就爱玩的孩子一路迎头追赶,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大学里,他仍然不太起眼,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人。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量子力学所预言的种种奇特现象,以及量子力学诞生一百余年来对人类物质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使我对量子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探究量子世界的各种奇妙现象也成了我终生的奋斗目标。”在潘建伟的心中,对量子的探究是保持他精神自由的工具,也是他摆脱精神桎梏的飞行器。
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96年,潘建伟来到奥地利攻读博士。他在因斯布鲁克大学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他此后的人生,就是一步步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
1997年,他在塞林格的领导下,作为第二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年仅27岁。
1999年,潘建伟博士毕业准备回国工作,却发现那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认,甚至还被认为是伪科学。这使得他根本无法申请到科研经费。
就在这时,他那篇“量子态隐形传输”论文,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一同入选的还有“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消息传到国内引起轰动,潘建伟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终于获得批准。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想:“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就这样,潘建伟小组曾经成功创造了量子研究的6个“世界首次”。“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十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不禁感叹。2011年,潘建伟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潘建伟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家。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2016年,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被称作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
但是对潘建伟自己来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艰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觉得这是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热议锐评: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被磨灭掉的对物理学最初的好奇。
素材运用:保持对科学最初的好奇;思考;梦想;奋斗;创新的土壤;做领跑者和引领者;创造奇迹的中国人;不怕输的精神;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励志人生;改变与反思……
(资料来源:酷玩实验室、新华网、《中国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