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

2016-11-24 08:45苗泽华陈永辉
关键词:共生京津冀协同

苗泽华, 陈永辉

(河北地质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机制

苗泽华, 陈永辉

(河北地质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京津冀是我国非常重要而又典型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诸方面的协同与合作,经济协同是主导,生态协同是基础,社会协同是目的,其关键是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模式的形成及其共生机制的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级战略,需要遵循共生规律,以互利共生为主导,科学界定京津冀三方的责权利,做好顶层设计,搞好战略部署,落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全面推进京津冀在生态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共赢与社会共荣。

京津冀协同发展;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模式;共生机制

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它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共生通过共生机制及其模式而发挥作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着大量的共生现象,共生正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在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共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基础,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途径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表现出多样化的共生模式,也必然以共生机制为核心,形成生态共生、经济共赢、社会共荣的新常态。因此,运用生态学的共生原理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揭示区域生态共生规律,从而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京津冀区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

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其关键是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认为,复合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方面的复合,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等方面[1]。京津冀区域共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这与该区域的空气、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耕地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还与该区域的人口、产业、市场、经济与社会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京津冀区域是包括其所在区域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涵养地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诸多领域相关的广大区域。京津冀区域地处华北平原,三省市的国土总面积为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25%。而总人口约1.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8%。在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坝上草原等植被是京津冀北部的生态屏障,燕山和太行山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白洋淀、衡水湖、海河、九河末梢湿地及河流、水库、山泉等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河北平原、北京弯平原、天津与河北沿海滩涂等皆是该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京津冀既是全国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并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复杂性与动态性等特征。

(二)生态共生是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的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京津协同发展的共同基础是该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涉及经济共生、社会共生和自然共生等不同层面,其核心是“生态、生产与生活三位一体式的共生”。共生不仅需要不同单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也需要特定的空间,如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等。三个空间不是绝对独立的,也不能严格分割开来,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叠加、相互融合的[4]。其中,生态空间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基础。生态共生需要良好与清新的自然环境。生态共生、生产共生与生活共生之间是一体的,也是可以调控的。这需要发挥人与组织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离开了生态共生,其他共生都不可能长久。可以说,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与保障,而生活、生产与生态共生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系统的水、空气、土地以及相关的资源与自然环境对人、组织及其产业集群的承载力(图1)。

图1 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空间的叠加与融合

(三)京津冀所面临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凸显出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植被弱化、生物多样化减少等。尤其近几年,严重的沙尘暴和雾霾天气成为困扰京津冀空气质量的最大障碍。2014年1月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中,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就占了6个,从最差排名分别是邢台(第1)、石家庄(第2)、保定(第3)、邯郸(第4)、衡水(第5)、唐山(第7)。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差、雾霾严重及沙尘肆虐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而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河北省工业废气的产生量与排放量数额较大,是影响京津冀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据2015年12月出版的《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报》公布的数据,二氧化硫排放量河北省在全国排在第5位,氮氧化物排放量河北省在全国排在第2位,烟(粉)尘排放量河北省在全国排在第1位(表1)。

表1 京津冀区域工业废气产生及排放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2-2014年整理。

另外,京津冀工业废水及其污染也比较严重,如2015年公布的2014年河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8 562万吨,虽比2013年的109 876万吨减少1 314万吨,但依然严峻。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废水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加剧了水污染恶性循环。又如2015年公布2014年河北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1 928万吨,虽比2013年的43 289万吨减少1 361万吨,但不容乐观。而且京津冀区域城镇污染逐渐向广大农村扩散,呈现全面化和常态化趋势,尤其是河北省工业肆虐的“立体式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京津冀区域共生机制构建

(一)共生理论研究简述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就生物共生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之间的联系,还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永久性物质联系[5]。1989年,福劳斯(Frosch)等人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及产业共生理论[6]。1993年,Engberg强调,工业共生是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1997年,伊莱费尔德(John Ehrenfeld)和格特勒(Nicholas Gertler)等人研究了卡伦堡工业园共生模式,提出了工业共生概念[7]。Marian R.Chertow等揭示了工业企业建立共生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动机,以及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对产业与区域共生进行了大量研究。1998年,国内学者袁纯清较早地将共生理论引入到经济领域,针对小型经济建立了共生理论框架[8]。王兆华对工业园区共生模式和区域产业链及产业共生进行了研究[9]。苗泽华,彭靖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了工业企业生态共生途径[10]。葛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树立共生理念。史宝娟,郑梅婷围绕京津冀产业生态共生提出了基于共生的三维立体循环模式。

在自然界中,共生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论是低等生物种群,还是高等生物种群,以及低等与高等生物种群之间,均普遍存在着共生现象。共生是自然界生物进化中,某种生物种群与其他生物种群不断发生联系,逐渐走向联合,从而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共生是自然界所蕴育并激发出来的诸多生机与生命,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规律。共生反映了自然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就朴素地阐释了事物在相生相克中共生的现象与道理。共生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还作用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也可以说,共生是复合生态系统中最普遍的现象,有一定的规律可供遵循。

(二)京津冀区域共生模式及其分析

京津冀作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构成了京津冀区域中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依存、竞争博弈和共生共荣的复杂关系。如京津冀产业共生、城乡共生、文化共生、区域及区际共生等。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共生与竞合关系,以及相应的共生机制,反映了复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该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1]。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对该区域共生模式进行分析,是构建京津冀区域共生机制的重要基础。

1.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是共生体中能量生产与交换的基本单位。它是复合生态系统中形成共生关系与共生体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共生单元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在发生共生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共生体与共生模式。在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生态共生体,还包括经济共生体(如产业集群)和社会共生体(如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在经济或产业共生体中,工业企业或者商业企业是最基本的共生单元。

2.共生环境。共生环境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中构成共生体的重要条件,是复合生态系统中除共生单元外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京津冀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共生环境包括气候、河流、土壤、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因素,而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共生环境由于人为因素,愈加复杂,主要包括京津冀区域市场需求、供给、竞争,以及特定思维与战略(如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教育环境、文化卫生环境、人口与社会环境等。

3.共生模式。也称为共生媒介,一般是指连接共生单元、共生体与共生环境的纽带或介质。这是它们之间发生共生关系的某种关联方式或联系形式。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共生模式作为产生或形成共生关系的形式或载体,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能量流、信息流、技术流、产品流、服务流、资金流、价值流等输入、输出与交换形式。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将共生关系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三种基本模式。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共生基础,其共生关系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对其共生模式进行简明的阐释与分析(表2)。

表2 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与共生模式

续表2

互动关系共生模式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与形式主动—主动对称互利共生京津冀三地政府之间、城乡之间、企业之间能够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三地之间双双都能主动;三方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获利相对均衡。京津冀三地各有自己的定位、特色与优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社会和生态治理方面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分工与交易并存,对各方都有利,以共生为基础,能够实现共享、共荣与共赢。主动—随动非对称互利共生京津冀三地双双合作中,某一方主动,另一方跟随,各方基于互利,但不均衡,主动方比随动方获利更多。如京津愿意享受更优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而产能过剩的河北期望得到京津更多的生态补偿,以便推进产业调整与升级。

显然,在京津冀区域共生系统中,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对称互利共生和非对称互利共生等共生模式都是存在的。但以什么样的模式主导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却是值得顶层设计者及战略实施者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中,应选择互利共生模式,并以此为主导,其他模式并存,明确界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的责任、权力与利益,以共生为基础。在经济协作中,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河北省的投融资力度,加强产业链整合,实施生态工程,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京津冀经济共同繁荣、社会文化共存共荣。

(三)京津冀区域产业共生机制的构建

京津冀区域共生机制由该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关系与共生模式,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中按照共生规律所形成的综合性运行机制。共生模式是共生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共生机制的不同要素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下的具体表现方式。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共生机制的构建不仅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还必须遵循经济与社会规律,充分考虑复合生态系统的人工性和开放性,并遵守良善、健康、循环、共生、持续、协同等基本原则。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存在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利益或利害关系。京津冀共生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京津冀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发展等层面的共生;二是京津冀经济方面的共生,如城乡经济共生、区域产业及企业之间的共生等;三是京津冀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共生,如雾霾与沙尘等空气联合治理、水源地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面的共生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

在京津冀区域以及产业共生中涉及不同企业、当地政府、企业社区与居民,以及供应商、中间商、顾客(或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以生态共生为基础的产业共生机制的构建,必然影响三地政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机制构建中,一要重视复合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协调与循环的规律;二要重视经济、社会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三要重视区际与区域之间的共生、产业与企业网络的共生、城乡之间的共生,在共生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等。在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中,河北省是一个资源经济大省,但不是资源经济强省。河北省的产业大多数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如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医药、化工等为地方经济支撑的传统产业结构。而河北省资源型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又成为制约区域生态共生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从京津冀产业共生入手,以资源型企业为基本单元,从资源型产业的视角入手,初步构建了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共生机制(图2)。

在京津冀生态共生中,自然环境尤其是水陆空立体环境的综合承载力是关键。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对解决京津冀及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空气质量差、雾霾日趋严峻却无法把南方的新鲜空气调过来。要解决空气问题,还必须从转变生活观念与生产方式入手,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通过对供给侧过剩产能的精确分析与科学预测,逐渐淘汰用水多、对空气污染严重而产能又相对过剩的产业。在河北省淘汰资源型产业的产能中,社会经济自然结构都会发生大的变化,地方经济、生态补偿与社会保障等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如河北省在淘汰资源型产业过剩产能、实施生态工程、加强环境治理中,应争取得到中央政府财政、金融、税收和科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天津对河北省的生态补偿等。

图2 京津冀区域资源型产业及其生态共生机制

三、树立大生态理念,以共生为基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树立大生态理念,以“三良”作为“三共”的伦理基础

京津冀作为重要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要实现协同发展,构建共生机制是关键,而选择以良善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是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12]。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要突出“绿水青山”这一重要的生态理念,不仅要在京津冀经济协同合作方面实现共赢,还要在京津冀社会协同发展方面实现共荣,更要高度重视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方面实现共生,从而实现三地人民对美丽生活的共享。而要构建体现“三共”(共生、共赢、共荣)的共生机制,不仅要树立大生态理念,从生态视角聚焦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更要树立伦理与法治观念。在伦理方面要建立以“三良”(良心、良知、良能)为导向的良善价值观,并构建体现良善、正义与公平的生态伦理与社会责任体系,形成扬善惩恶的道德共生机制[13]。在法治方面,要依法推进京津冀区域共生机制的构建,依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具体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树立复合生态系统观,从战略全局出发,处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树立复合生态系统观,并从国家重大战略的整体布局出发,立足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共生,科学地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重视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经济、社会与自然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展,树立系统整体与全局观念,重视三地生态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在融合中协同共生[14]。二是以共生机制构建为基础,辩证地认识京津冀三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公平博弈中促进新的共生与共荣。三是重视京津冀三地经济与社会诸方面的互利互惠,在协同互动中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四是重视京津冀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共生单元与共生体之间的动态均衡,建立京津冀协同共生的长效利益机制,在互利、互惠、互动、互助中协调发展,共享经济、生态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五是重视京津冀水陆空立体综合承载力评估机制,以净化水和空气为基础,切实保护耕地、森林和草原,保持和延续生物的多样性,尤其要加强太行山和燕山等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的保护与滋养。坚持上百年植树造林,严禁砍伐,切实让京津冀区域的山川大地绿起来,让江河湖泊之水流动起来,良性地循环往复,促进人的观念与行为不断提升,从而达到上善若水之境界,坚决止恶扬善,以止于至善。

(三)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绿色矿山,推进资源型企业转型与升级

京津冀区域生态共生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措施的落脚点和责任主体则是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在京津冀共生模式及机制构建中,是非常重要的共生单元与市场主体,必须承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从微观视角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首先厘清资源型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者、社区、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要把“绿水青山”变为现实,就必须以资源型企业实施生态工程、促进转型与升级为抓手,从宏观供给侧改革入手,坚决淘汰供给侧的过剩与落后产能,在资源型企业中实施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15]。着力推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与方式,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高度重视资源型企业产品生态设计与生命周期审核,以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为引导,形成资源型企业新的运行模式。要全面实施生态工程,还必须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与体系,通过生态补偿,激励资源型企业全面“节能减排”,革新企业技术与管理方式,促进资源型企业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型升级[16]。

总之,京津冀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深入探讨该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层面的共生规律,科学分析京津冀区域共生模式,构建京津冀区域共生的长效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资源型企业及其产能过剩是影响京津冀区域共生的重要因素,这需要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重点对河北省资源型企业的技术、管理及产能进行深入调查与预测,精准地压缩过剩产能,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标准与体系,促进资源型企业在产品结构、技术、管理和共生合作等方面精准转型与升级。

[1]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2]王如松.京津冀:期待在区域统筹发展中崛起[J].前进论坛,2007(8):17-19.

[3]何树臣,张晓光.建设京津冀生态圈打造生态文明首善之区[J].河北林业,2007(6):10-11.

[4]祝尔娟,齐子翔,毛文富.京津冀区域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2012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生态经济,2014(2):57-61.

[5]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6]FROSCH R,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 (3):144-152.

[7]JOHN EHRENFELD,NICHOLAS GERTLER.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Jourm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1(1):67-79.

[8]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1-55.

[9]王兆华.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18.

[10]苗泽华,彭靖.工业企业生态系统及其共生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7):94-97+104.

[11]夏训峰,海热提,乔琦.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共生原理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6, 25(1):7-10.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207-211.

[13]苗泽华.论工业企业与生态工程良性发展[J].生态经济,2013(10):30-36.

[14]张藏领.京津冀之间既要讲大局也要讲公平[J].环境经济,2014(8):24-25.

[15]苗泽华.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矿山企业生态工程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5):98-102.

[16]张治江.生态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亟须突破的瓶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1):69-71.

【责任编辑 郭 玲】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system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s

MIAO Ze-hua,CHEN Yong-hui

(Business School,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Beijing-Tianjin-Hebei (Jingjinji) forms a typical and important regional ecosystem.The basic feature of regional ecosystem is symbiosis.The synergic development of Jingjinji involves economy,ecology and society,of which economic synergy is leading,eco-synergy is the basis,and social synergy is the aim.The key is to develop and construct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and mode of regional ecosystem in Jingjinji.Since its synergic development is the state strategy,it requires following symbiosis law,basing on mutualism,making a scientific clarification of responsibility,rights and benefits of the three sub-regions,and carrying out operable measures.Besides,it also demands a proper planning on the top level,a proper strategic disposition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sperity of the region based on eco-symbiosis.

Jingjinji synergic development;complex ecosystem;symbiosis mode;symbiosis mechanism

2016-06-10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津冀资源型企业生态工程及区域生态共生机制研究”(ZD201428)

苗泽华(1964—),男,河北巨鹿人,管理学博士,河北地质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新儒商理论、市场营销管理、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

F061.5

A

1005-6378(2016)05-0079-06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5.012

猜你喜欢
共生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