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张玉兰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张玉兰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强调自主探索、突出问题引领、强化活动探究三方面探讨了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期能以疑激学、以疑促思、以疑促学,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生本教育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一次次的观摩课中,我们总会发现那些有经验的名师总是善于以问题作为主线,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再以问题归结,始终将问题贯串于课堂教学始终。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课标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为此,笔者也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教学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如下:
新课改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探索”的新教学方式。通过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极思维,通过思考、争辩、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能充满成就感。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乘方的理解更为深刻,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以问题引领带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构建过程:
1.在以旧联新中引出概念。
回忆在小学阶段时对“乘法”概念的引入,如:6+6=6×2,6+6+6=6×3;6+6+6 +6=6×4……6+6+6+…=6×n,以及数学连乘现象:正方形的面积、体积等,引导学生观察如下三个列式,说说其中有什么共同点:①2×2;②4×4×4;③8×8×8× 8×8×8,通过观察找出其中的相同特征,并请学生说说对本课新知识“乘方”这一概念的理解。
2.在实例探究中理解概念。
在了解乘方概念后,以实例运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乘方、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其运算关系:
①说说(-a)b的式子中,底数、指数、幂各是什么?
②ab与ba的意义是否相同?
③(-5)6、-56、-(-5)6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3.在动手探究中深化概念理解。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张A 4纸,连续对折,数一数最多能对折多少次?1次、2次、3次……20次,当对折20次时,你能计算出这纸有多厚吗?并在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一张A 4纸的厚度不大,在对折20次后为什么厚度相差如此之大呢?通过动手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假设纸的厚度为2mm,但随着幂的增长速度,220就成了一个很大的数。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巩固乘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把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色彩,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实践也证明恰当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富有梯度性的问题引领下,使学生能够抓住问题本质,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内容时,笔者以如下一组基础题型的探究题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新课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
1.如图1,∠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1与∠2,∠l与∠4又是什么角?它们又有什么关系?
图1
图2
2.如图2,三条直线AB、CD、EF交于一点O,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3.图3中,三条直线AB、CD、EF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在上述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除上述列举的情形外,三条直接的相交还有其他情形吗?思考、交流过后,笔者呈现图4情形,即对图1进行适当变式,添加一条名为CD的直线,同样被直线EF所截,从图中可以看到共有八个角(包括有公共顶点的和没有公共顶点的),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图3
图4
(1)图4中,∠4和∠8、∠3和∠5、∠4和∠5分别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角的名称、位置特征、基本图形、图形结构特征四大方面去尝试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不同特征予以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数学素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反思和探究的过程。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突出问题引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习,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基础知识、深化数学思维,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行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规律到规律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课疲劳感,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学活动,把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究,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够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的生成,提升学以致用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如图5,明明同学将一张纸翻折一次后得到折痕为AB;如图6,明明又进行了第二次翻折,得到折痕OC;如图7,明明再进行第三次翻折,这一次使OA与OC重合,又得到了折痕OD;如图8,再进行第四次翻折,使OB与OC重合,得到折痕OE.如果明明在最后把所折的纸复原到图5的形状,你能求出∠DOE的大小吗?
图5
图6
图7
图8
面对这样一道习题,大部分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考虑。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也拿出一张纸来根据图示自己动手操作来感觉一下,注意图中OB是向纸的背面折叠,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注意探究图形的关系:折叠后,展示恢复成图形状,这时把折痕画下来,如图9所示,根据折叠的性质,对应角相等计算,容易得出结果,即:
∵∠C′OD=∠DOA=∠AOD′=∠D′OC,∠COE′=∠E′OB=∠EOB=∠EOC′
∴4∠C′OD+4∠C′OE=360°
∴∠DOE=∠C′OD+∠C′OE=90°
图9
可见,活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直观的感性材料,在实际操作中调动了学生动手探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所在。
十年的生本教育实践,让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感触良多。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我们教师应坚持生本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改进与完善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突破口,打造出高度智能化生本教育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1]叶林华.生本教育中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2014. 10:22
[2]林燕玲.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1:121
[3]钱芳.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200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