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晋晓曈
我记忆里的一代定窑巨匠陈文增
文/晋晓曈
Master Chen Wenzeng’s works with Kiln Ding style stands for one generation
2016年6月12日4时55分,一代定瓷大师陈文增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3岁。4天后,陈文增大师追悼会在河北曲阳举行,陈文增家属、生前好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逾千人参加。
陈文增先生为人襟怀坦白、厚德仁爱。他作为定瓷界的领军人物,生前与钧瓷界交往密切,与许多钧瓷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追悼会举行这天,陈文增先生莫逆之交、钧瓷大师晋晓曈先生从河南禹州亲赴河北曲阳,为他送行。
首创三联,妙手真能承古道;今垂千古,瓷界何忍失先生!送别归来,晋晓曈大师满怀深情写下一篇纪念文章,缅怀先生,寄托追思。
端午刚过,河北传来噩耗:6月12日凌晨4时55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文增先生,因病在保定去世。此刻的陈师文增先生,只有63岁,事业正如日中天,该当引领定瓷再塑新荣耀。一代匠星陨落,从此天人隔绝,实让人扼腕长叹、痛伤不已。
微信群里,各位大师纷纷追忆陈文增先生,更使我回忆起与他相识后的诸般情形,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在陶瓷行业里,作为五大名窑的传人之一,最早我是在父亲收集的技术资料和历史文献里知道定窑的。由此也知道宋代五大名窑本来就同气连枝,有历史渊源。而定窑,最初产生于中晚唐时期,在宋代发展成为宫廷专用瓷,并成为与汝、钧、官、哥并举的历史名窑,曾出现过“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的鼎盛之势,元代时因战乱,这项传统工艺销声匿迹。直到197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成立,定窑才开始传统意义上的恢复。而陈文增先生因写得一手好字,于两年后被招进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与蔺占献、和焕相继被吸收为“定瓷实验组” 成员,成为定窑恢复初期的攻坚研究力量。
自此,他们埋头研究定窑生产。他们一方面遍寻定窑瓷片研究古定瓷呈色及装饰工艺的特点,另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参观,将定窑藏品的花纹图案一一临摹,在坯体上反复刻划实践。经过30余年的研究探索,终于绘就了当代定瓷恢复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因此在中国定瓷复兴史上留下了“定瓷三杰”的美誉。
我第一次见到陈文增先生,是应邀参加佛山石湾第一届国际陶瓷艺术节。我陪同父亲的几天里,先后认识了参与那次交流活动的廖洪标、汪寅仙、刘远长、李梓源、刘立忠和陈文增等先生。那年陈文增先生是作为定窑的代表性人物应邀出席国际陶艺节的。当时,我对他就留有深刻印象。以后又在一些国内国际间的陶瓷交流活动中,我不断见到陈先生,聆听他关于定瓷的见解。2004年,香港国际陶瓷研究院与香港国际陶艺家协会成立,我和陈先生同时被聘为协会副主席,自此交往日多。
十几年的交往中,陈先生的品德学识给我很大触动。作为中共党员的陈文增先生,前30年时间里,他都在反复探索研究。在定瓷工艺失传800年后,以陈文增为首的“定瓷三杰”不仅实现了传统工艺的恢复,而且赋予了当代定瓷更加广阔的文化内涵和崭新的行业前景。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擅长诗、书的陈文增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2001年,“瓷、诗、书三联艺术”获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由陈文增设计制作的“三联直口瓶”亦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定窑“艺争诗写”句三联艺术直口瓶(二式)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2015年5月28日,陈文增定瓷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
2008年,陈文增先生捐资36万港元用于重建汶川艺术馆和艺术学校。2013年,他出资63万元设立定瓷教育基金,并将自己创作的2000余件作品捐献给国家。
当年我曾经多次向陈先生请益钧瓷、定瓷和五大名窑的创作发展方向。在陈文增看来,要想发展壮大传统名瓷产业,就不能局限于艺术品、收藏品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名瓷产业更为广阔的市场在于民用工艺,应该让名瓷进入寻常百姓家。先生一句“咬定传统不放松,立足传统,开拓创新”,让我很受教益。我也是由此把眼光盯在了钧瓷传统的保护发掘方面。
我的《当代陶瓷艺术》完成初稿时,曾经就定窑部分内容请教陈文增先生。得到了很大支持。随着陈先生《定窑研究》出版,《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陈文增定瓷作品精选》、《陈文增诗词》、《陈文增书法作品集》等专集先后问世,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他实至名归地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近年来,陈先生提出“用机械操作代替定瓷手工制作,用注浆模具代替拉坯成型工艺”的生产新技术,刻有“陈氏定窑”及“陈文增”铭款的产品除供给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还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定瓷从传统阳春白雪式的手工艺品到规模化生产的突破。
最后一次见到陈先生,是在北京工业大学。我和陈先生、和焕老师一同参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传统名瓷学术展。看到陈先生举止间有些不便,就关切地问他怎么了。陈先生说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后遗症,一只手无法用力。可是,在座谈会上,一谈到定瓷,陈先生马上神采奕奕、滔滔连篇。
昨天,我赶赴曲阳,怀着悲痛之情参加了陈先生的追悼会。现场悼者云集,皆带悲容。相信只要与陈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念及他的昨日音容,心有戚戚,无限感怀。至回到神垕,我仍旧思绪如涌,遂成以上诸文字,以为对陈先生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