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磊 冯秋婷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2)
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杨 磊 冯秋婷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对应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予相应剂量的硝酸酯剂、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与左卡尼汀。治疗周期为4 w。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超声心动图,血脂等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预后,值得推广。
氯吡格雷;左卡尼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AP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进展为UAP。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病理变化,引起心肌血流减少,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多采用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1〕。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UAP患者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要求的58例老年UAP患者,每位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63~84〔平均(71.3±9.64)〕岁;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64~83〔平均(70.8±7.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营养状况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2000年颁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诊断标准〔2〕:既往有典型心绞痛病史,病程超过1个月以上;心绞痛发作时,经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缺血性ST-T改变,或心电图平板运动负荷试验阳性。
1.3 排除标准 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病史;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抗凝治疗禁忌证;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患者;不愿接受此试验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予相应剂量的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18)口服,首剂300 mg,后75 mg/次,1次/d;左卡尼汀(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3)2 g,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1次/d。在治疗期间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用量。治疗周期为4 w。
1.5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4〕,制定临床疗效标准:(1) 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80%,心电图ST段及T波恢复>80%,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正常心电图”;(2) 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酯类药物消耗量减少50%~80%,心电图ST段及T波恢复60%~80%;(3)无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不明显或无改变,心电图无改变,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6 超声心动图指标 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包括治疗前及治疗4 w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及缩末期内径(LVESD)的检测等。
1.7 血脂指标 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指标检测,其中包括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4〕。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 w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8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2.4%)(χ2=4.350,P<0.05)。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结果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2)P<0.05;下表同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UAP又称为梗死前综合征,或者上升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一种中间临床状态。因其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等,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UAP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形成血栓,导致冠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5〕。治疗UAP主要包括药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等方式〔6〕。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药物,其抗血栓的机制包括多个方面,可以阻断ADP 诱导的血小板膜蛋白Ⅱb/Ⅱa 构型改变,降低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能力,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及胶原活化〔7〕;氯吡格雷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强效并持续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功能,在停止服药后,短期内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作用。由于UAP患者的脂类代谢通常处于失衡状态,其血脂水平都比较高,通过配合服用降血脂类药物对于预防斑块形成及心绞痛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左卡尼汀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可以不需要肉碱转运直接将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基质,促进脂类代谢,提供肌肉细胞组织缺血或缺氧后的主要能量〔8〕。
氯吡格雷与左卡尼汀联合使用,可以在防止患者血栓暂时形成的同时,改善体内脂质代谢,预防体内脂类沉积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治疗UAP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患者UAP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顾永丽,于 锋,葛卫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8):1402-4.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12.
3 李利军,赵嫦姣.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4):399-403.
4 高 颖.比索洛尔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12):102.
5 李淑玲,朱成朔,刘国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210-2.
6 吕先光,王荣平,李进兵,等.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9):1011-4.
7 杜东阳,闫海华.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92-3,96.
8 白 玫.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81-2.
〔2015-11-12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200168)
冯秋婷(1981-),女,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杨 磊(1981-),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R541-4
A
1005-9202(2016)19-474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1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