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翌,黄 波,齐 新 林
(1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好老师:现象学的视角
谢 翌1,黄 波2,齐 新 林2
(1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好老师”生长于学生心中。从学生的视角探寻“好老师”的特质,探究“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对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生活体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建构了教师评价的三个维度,形成了“‘好老师’的形象与人格”、“‘好老师’的课程与教学智慧”、“‘好老师’的师生关系”等“好老师”的评价框架。
“好老师”;课程智慧;教学智慧;人格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9月9日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广大师生时提出,做好一名老师,要求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还要有仁爱之心。 这四点要求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一名“好老师”的优秀特质,许多研究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优秀教师应有的品质。从学生的视角看,“四有”特质有另一种表达。
“好老师”活在学生心中。学生生活中留存着关于“好老师”的体验。因而,回到具体的场景来揭示他们心中“好老师”的真实体验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好老师”?不同文化有对教师评价的不同标准,不同主体有对教师表现的不同要求。如我国学者徐玉珍(1997)通过自己对课堂观察、因素分析,提出了下列9种教师特征维度:(1)“理解、友好、敏感”,或“冷淡、自我中心”;(2)“负责、有条理、有组织”,或“逃避职责、漫无目的、松懈涣散”;(3)“善于激励、富于想象、勇于创造”,或“枯燥无味、墨守成规”;(4)“对待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态度”;(5)对待学生的态度;(6)对待民主的课堂秩序的态度;(7)持有学习中心的传统的教育观,或持有儿童中心的开放的教育观;(8)言语理解;(9)情感的稳定性。[1]这9种教师特征维度是通过学者自身的观察,较为全面地归纳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衡量维度,这些维度大致能够勾勒出一副“好老师”的样貌。然而,也有学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搜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大体形象。如谢翌(2006)曾对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进行了相关调查,总结归纳出外貌、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个性品质、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职业道德这6个学生评价教师的维度,如表1所示。[2]
基于以上研究的启示,本研究对J校大一学生就“中小学阶段心目中的‘好老师’”为题进行了回忆性短文的搜集,要求回忆“记忆中与教师相处的美好片断”。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所收集的情境回忆短文进行随机编序号,如No17,意为原始资料中的第17篇;A、B、C分别代表不同维度,即“A”表示为“好老师的形象与人格”;“B”,表示为“好老师的课程与教学智慧”;“C”表示为“好老师的师生关系”,后面的数字表示出现的频次。如:A9意为有关“好老师形象与人格”的内容在分析资料中的过程中出现了第9次。故此,(No17A9) 意为短文第17篇,在分析资料时有关“好老师形象与人格”的内容出现了9次。经过仔细地整理、分析,我们提炼出了以下学生眼中“好老师”的“三维形象”。
表1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自然偏爱“美”的教师。教师之“美”主要分为两大层面:“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是表层的“美”,但也是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具有优美外貌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晕轮效应”,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一种信任和亲近感。当然,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不能只有“外在美”,更重要的要有“内在美”。“内在美”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与人格魅力,是维系教师形象的精神之源。
1.“好老师”美在外表
“外在美”通俗来讲叫“长得漂亮”、“长得帅”,外表美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资本,学生喜欢长得帅、长得美的老师。“上小学时有一位代课的女老师,到现在我还记得她的清纯模样。星期四是她的音乐课,许多学生周一就开始期待着周四的到来。”(No4A2)但教师的“外在美”也体现于他的着装,打扮得体也很重要。人们的衣着打扮一般较为稳定,有着自己既定的风格,衣着打扮能反映一个人内在涵养与自我认知。教师特有的“知识人”的穿着会对学生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有学生谈到他所记得的一位老师:“有一时间,他几乎每天都穿着西装出现在讲台上,粉笔灰很脏,但他的衣服从来都是干净整洁的。这一形象着实让人感觉很帅。他的讲究后来影响我的穿着喜好。”(No8A6) 当然,外貌之美可为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好的开始,但如果要真正要赢得学生敬爱,专业本领仍乃教师立身之本。
2.“好老师”美在气质
气质美首先表现为幽默。幽默并非哗众取宠,它需要极高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境界。真正幽默的人一定性情豁达、思想深刻。在教学中,幽默则成了教师不可多得的教学艺术。学生喜欢教师的课堂灵动而有序,在教师巧妙衔接的机智和自我调侃的语风里,学生可以领略其人生哲理之深、语言艺术之妙:“他开玩笑说:‘其实,有外号未尝不是件好事……就如我,就乐于接受别人称我为‘童板’。‘童板’谐音为‘铜板’,铜乃钱也,那么贵重的东西,那还不好呀!’”(No6A5a)其次,气质也是一种刚柔相济的平衡与融合。“刚”而无“柔”则脆,“柔”而无“刚”则弱。“刚”中嵌“柔”,“柔”中露“刚”才是智慧之道。“刚”、“柔”完美融合于教师心灵后,自然就能彰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它是一种让学生喜爱的敬畏,一种具有无形能量的“气场”:“虽然看起来瘦瘦小小的,但却散发着一股慑人的气质。”(No17A19)第三,气质还表现为一种自信的笑容。在教师沉稳、睿智的笑容里,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正如赫尔巴特认为的那样:“有些转瞬即逝,本无足轻重的活动企图很容易使他把适应性的信念转变为依赖,相信他凡能在内部清楚地看到的,也能在外部做到。这种信心可以支持他确立坚定不移的意志的行动。”[3]内部形成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是“好老师”的心灵支柱,从容微笑的背后是他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对教学技能的整体把控,对教学理念的慎思笃行:“她长相不是很漂亮,但是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最让我佩服。无论什么时候她的脸上总是带着自信乐观的迷人笑容。”(No19A22)第四,教师的气质之美还源自渊博的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眼中的“好老师”是一位爱藏书的“读书人”。先为“学”者,尔后方能为教“学”者。“好老师”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他不仅“口传”要好好学习,更得“身教”要恒切求知:“老师家摆满了书,进到他家就有一种好学上进的感觉。我当时想,等我以后结婚了,家里一定要有一个书柜。”(No31A51)第五,教师的气质还表现为一种个人专长,如一手好书法。“字如其人”,字的风格彰显着教师的习惯、性格和气度。能写一手好字,在学生看来也是“好老师”应有的专长:“更让我们敬佩的是她的书法很漂亮,这深深影响着我后来的学习,我的书法体都是模仿她的。”(No5A3)
3.“好老师”美在人格
对教师而言,人格是一种深厚的教育力量,是“活的课程”,是作用于心灵的影响。其谦和的言行举止、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师生日常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人格美有几种表现:首先,“好老师”的人格美表现为宽容。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被关爱,需要被无条件的接纳,需要无论其表现如何都不担心被轻看的安全感。因此,教师需要善解人意,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不会责难学生,有时我们没有完成作业他也不轻易发脾气,可以说是在初中过程中脾气最好的老师。我们都喜欢他。”(No9B12d)其次,“好老师”的人格美表露为具有奉献精神。教师工作对象是有灵的活人,工作目标是建立和培养有一定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程度的技能,具有独立思想、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他的工作是“加工”自然人使之成为社会人。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更多道德示范的作用。然而,道德远不只是一些行为规范知识,更是灵魂深处直观性的“本能”(被升华的本能)知觉和行为反应。因此,道德的传递需要教师以高尚的人格生命来启动:“在家老师周末还会帮邻居家孩子补课不收费,他是那么一位无私的老师,让我们终生铭记。”(No31A50)再次,“好老师”要有苏格拉底式的谦卑。他要有恰如其分的自知之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是绝对的真理,他在不断寻求真理,并且永无止境:“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能够听取学生的建议,是一个很不错的老师。”(No15C16)最后,“好老师”善于精心经营自己的家庭。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为“好老师”,不仅要看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表现,要看他与学生相处的能力,他们也会注意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在他们眼中,“好老师”应该有良好的生活情趣,家庭生活应该温馨和谐,他是一位有责任、有爱的丈夫,或者她是一位贤惠温顺的妻子,他或她更应该是一位有智慧教导子女健康成长的好家长:“彭老师是一位模范丈夫,很多人对此称赞不已。”(No29A44)
“好老师”的知性美神秘而富有魅力,而这样的知性美主要体现于学校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特有的课程与教学智慧。
(一)“好老师”的课程智慧
先有课程,后有教学;先有教材,后有教法。教师的课程智慧是彰显教师之魅的重要载体。然而,课程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学者多尔(2004)将课程隐喻为幽灵,认为课程也像幽灵一样,“是一种缥缈虚幻的存在,它们可以被看到、被感觉到,但它们没有具体的形体。它们存在于我们意识的边缘,即真实有虚幻,若隐若现。”[4]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课程已经超越了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性格的“课程开发范式”,它日渐被理解为一种多元“文本”的“课程理解范式”。按这一课程理念,教师的课程智慧可表现为:个体化课程理解;课程补充;课程创生。[5]
1.个体化课程理解
教师深入、个体化地理解课程才能使课堂教学拥有幽灵般的灵动,这样的课堂才可能不会成为照本宣科的“机器”。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广泛的阅读、长期的教学实践反思,逐渐培养自己对教学文本的敏感,寻找到内容的焦点,并以此统领和丰富教学内容。如此,教师个体才算真实地与教学文本进行了对话,才能将文本形式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学生的可口“养料”,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可敬的导师:“他从不带教材,所有的内容都在他的脑袋里。”(No22B44)
2.课程资源补充
教师通过对课程的个体化解读,形成了对课程内容关键特征的敏感,从而激发他进行进一步扩充、丰富课程资料,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逻辑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且说服力强,素材新颖鲜明富有吸引力。由此,一个较为抽象的基本教学框架就不再只是干枯生硬的“骨架”,它摇身一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有灵性的活人”。只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不止于纯粹知性的浅层“独白”,对学生的情感、心灵只是隔靴搔痒。学生由衷欣赏那些“善于拓展课程内容,从不拘泥于教材、课本的老师”(No11B15)。
3.课程资源创生
课程资源的理解和课程资源的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深入的课程资源理解诱发教师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内容,而在进行课程资源充实的过程中,被选入的新材料又可能给他带来更加深广的课程资源理解。作为一名启迪学生心灵的智者,教师必须有新的补充与拓展。因此,在课程资源理解和课程资源补充之外,教师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创生,将自己的“血液”注入课堂:“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为学生读一篇启人心迪的好文章,声情并茂地读完后,在让大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因为无数个十分钟,也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No19B34)
(二)“好老师”的教学智慧
“好老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为:“传道、授业、解惑”。[6]“传道”意味着“育人”,意味着教育要“入情”、“入心”,用新课程的话语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授业”意味着学生在学校里面要有显性的所得,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的收获;“解惑”意味着教师先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引领他们去解决问题,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
1. 传道的智慧
育人,不但要使其涉猎关乎万千世界之学问,更要使其领会为人、做人之道理。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7]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关键期,童男、童女在短期内聚变为少男、少女,他们的心理发展相对生理发展是滞后的,需要有人在此时期内特别关注、爱护、监督和引导。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既兴奋又困惑,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获得专业的指引:“她还经常给我们开主题班会,比如感恩、做人等话题,在教育我们学习的同时,更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怎样做人。”(No7B10c)
2.授业的智慧
“传道”为“授业”提供人格基础,“授业”以“传道”为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两大方面需要教师注意,即教学情景的培育与教学方法的调试:一是教学情景要精心培育。教学必须有序。通常,严谨有序、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让学生头脑清晰、情绪安定:“他讲课总是有条有序,总是让人感觉很舒服。”(No9B12)课堂言语要“形”具而“神”出,教师温柔而又有节奏感的语音组合,奇妙地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威严,让人感受一种莫名的能量:“她可以很巧妙地化解同学们的刁难,可以不带脏字的一针见血的点出你的错误,然后你会因为被她‘骂’而心有余悸好几天。”(No17B29)二是教学方法要选择合宜。方法乃实现目的的工具,它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依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好老师”善于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如:搜集生动作文素材的发现法。在作文中要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学生必须先有真实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细致入微的环境观察。因此,作文的教学不可仅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教师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刻意地操练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为了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篇作文,他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带着梯子、长尺,对我们气派的校门进行测量,这就让我们有东西可写了。”(No10B14b)又如,再现历史长河的讲授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本”,在它身上印刻着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坎坷足迹。历史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步都能动人心弦、让人拍案称绝。在给学生教授历史之前,教师必须先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他必须先实实在在地“魂游”其中,在意识、情感的深处“经历”历史的厚重。如此,他才可能带领学生“畅游”历史长河。因此,讲授法的精要在于,教师必须竭力全心融入所讲内容:“每次上他的历史课,我们就像一次又一次地踏上了历史的列车,每一次,他讲到精彩处,总是十分动容,我们更是听得特别地入神,我们也仿佛经历了黄帝、炎帝时代,经历了唐宋元明清……”(No29B60)
3.解惑的智慧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孔子认为人生境界随着时间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人天生的不完善给了人充分成长空间的可能,而在此过程中,人也不断感到许多困惑、不解。因此,困惑中的人们需要解惑,需要有人成为他们引路的人生向导。如要成为解惑之人,必先如孔子先要“志于学”,己“困”解方能解人之“困”。再者,解人之“困”关键在于知人“困”之所在。第一,他要有类似困惑经历而来的对学生困惑识别的敏感性;第二,他要有恒常的耐心来细致了解对方内心状况。学生愿意对心灵敏感、细心倾听的教师敞开心扉:“班上同学有纠纷,有心理、情感问题,首先想到找和‘老鹰’聊。”(No27C27)学生困惑的解除往往是真实成长的关键。困惑“生”,困惑“灭”,困惑再“生”,困惑再“灭”,如此不断循环反复,也成为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显性课程固然重要,但要真正使教师具有“教育力”,那些课外的隐性课程更是他不会轻易放过的。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生活层面上的师生相处本质上也是教育,学校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复杂社会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魂”,它使生硬、干枯的“教”、“学”生活有了灵动血脉、活泼动人的神气。学生喜爱,也切实需要这种学校的“关系教育”。
1.信任与鼓励
青少年学生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然而由于身体、心智迅速的发展,他们此时能明显地感知自己各方面能力快速的增长,因此,他们时常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众所周知,敢于冒险,顽强自我超越的锐气是强者的个性。然而,多数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俯首”,他们不久就会抛弃年少时立下的“誓言”,他们不再心怀梦想,而只是得过且过。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到“老师对我十分信任,放手让我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No2B2a)尽可能激发他们敢闯、敢干的勇气,帮助他们养成“凡事都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也必须悉心保护学生的锐气,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要尽可能开导经历着失败、挫折中的学生,劝导他们不需要过度在意结果:“我们即使提出有错误的观点后,他也会给我们鼓励的眼神。”(No9B12c)
2.朋友式的亲密
人是一个谜。洛克认为“世间最幽邃的迷也许是人。”[9]人的奥秘性最大的表现在于人的情感。人除了像其他动物有各种生理需要以外,人还需要与他人发生情感链接,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一种和谐亲密的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这种情感链接的需求,他应该刻意地制造机会,在体育运动中——“男生们喜欢和他打球”(NoC40)或在日常生活的厨房里——“平时没课的时候老师有时候会亲自下厨做饭给我们吃”(No14C15)与学生发展一种朋友式的亲密,以此补全教育中的“育”。
3. 经济援助
教师给予学生的多半是知识的传输、技能的培训、精神的引领与升华,给予的多半是学生“软实力”的提高,使其精神心灵不断丰盛。然而,教师有时也要关心他们物质上的缺乏,特别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上学时,因着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好老师”义不容辞“借钱给她复读”(No14C14a)。对学生经济上及时的帮助,教师也能赢得多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可以说改变了我朋友的一生,我也真的好感动。”(No14C14b)
4.公平对待
公平是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心灵渴求,是人的一种先验直觉。如有不公平之事,人们将本能性地排斥。然而,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常常遮蔽这种人性对公平的渴望,现实的世界中公平越来越稀缺难寻。然而,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将自己的人性之光照耀人前,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如果教师能“在她的眼中,没有优生、差生之分,只要是她的学生,她就会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No28A40),那么她在学生眼中就很容易视为是一位“好老师”。
5.“仁爱”形象
在教师管束下,学生自然地成了“弱势群体”,他们天性的张扬在教师严格的“规教”下不断进行调适,意志的“屈服”是一种常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内心原始的“坚守”不断丧失。“好老师”总愿意学生看到其仁爱的一面,在适当的时机他善于灵活应对,能体恤学生一些合理的渴求:“从开学大家都很辛苦地走过来,好不容易到了六月一日儿童节,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学校既然也不放假,照常上课。疲惫的我们彻底要崩溃了。而她却考虑到我们自从上五年级的辛苦,就特意把六月一日的下午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在教室里组织文艺活动庆祝儿童节,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No6B9)
6.终身友谊
人的情感不但可以丰富、深刻,更有可能延续、持久。人们在一段时期的朝夕相处中,建立起丰富、深刻情感后,即使以后彼此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那份纯真的友谊还可能继续保持。在一些教师的记忆里,装满了难忘的师生情谊,他们当年的殷勤付出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那些他们曾经用自己的青春、生命作育的学生,无论去到何地何方,他们心中都可能始终怀念着那份历久弥新的师生情:“她不仅在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成为我终身的好友,我们至今联系着!”(No28C29)
基于上述的研究,我们从现象学的视角建构了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立体形象”。“好老师”的“三维”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形象与人格之美,即形象之美,气质之美,人格之美。(2)课程与教学智慧,即有理解、调适与创生课程的智慧,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智慧。(3)“好老师”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信任与鼓励;亲密的朋友关系;援助与感恩;“仁爱”与敬畏;终身友谊。这些品质内涵与习近平同志所提的“四有”基本一致,说明无论从成人还是儿童视角,都对优秀教师有着相同的“期待”。
由此可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教师职业的意义所在,是一种职业追求。成长为一名“好老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引领的方式和路径:一是作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教师也是凡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重要前提。这样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书机器,更是颇具魅力的人格精神。
二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技能的职业教师。教师应该成为一名人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袖。这就需要他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博学广闻,深思远虑。他也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艺术性地呈现出自己的所学、所悟。
三是好教师是一名懂得与学生相处的教师。相处需要智慧,尤其是与个性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相处,需要教师有“读人”的功夫,需要有所罗门的智慧。他懂得师生关系在其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在这种关系中他可以用一个字来总括,那就是“爱”。一位有爱的教师,他的人生是美丽的、精彩的。
[1] 徐玉珍.论“好老师” ——“教师评价”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1997(11):40-46.
[2]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3]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
[4] [美] 多尔,等.课程愿景[M].张文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6.
[5] 刘良华. 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5):18-21.
[6] 刘良华. 漫谈教师的教学智慧[J]. 人民教育, 2007(1):36-39.
[7] [美] 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18.
[9] [英] 洛克.洛克谈人权与自由[M].石磊,编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3.
[责任编辑 向 宁]
An Examination of “Good Teachers”in Students’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XIE Yi1, HUANG Bo2, QI Xin-lin2
(1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 2Jiangxi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22,Jiangxi)
“Good teacher” is planted in students’ mind. It is truely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mage of “good teacher” in students’ mind. We have constructed a frame of three dimensions for teachers evaluation, such as “the image and personalities of‘ good teachers’”,“ the wisdom of the curriculum making and teaching”,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good teachers”;the curriculum wisdom; the teaching wisdom; the personality wisdom
2016-07-10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13ZD2L012)
谢翌,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波,男,江西丰城人,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助教;齐新林,男,江西余干人,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副教授。
G521
A
1674-2087(2016)03-0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