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6-11-23 03:07杜丽敏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丝绸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化

杜丽敏(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对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杜丽敏
(天水市博物馆,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从目前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国现有国家级名录项目一千多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具规模;县区除了当前公布数量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仍然存在诸多潜在项目,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抢救。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其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多元化;传承与发展

读“三国”时,我们曾有这样的疑惑,诸葛亮这位民族智慧的化身是否受了鲁班木车马的启发,发明“木牛流马”,用其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且“人不大劳,牛不饮食”。与王充记载鲁班木车马的寥寥数语相比,《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但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以至于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解,其实就是普通独轮推车而已。不管是真是假,可诸如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等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时代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文学和艺术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或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这样我们不仅为丢失民族的智慧感到惋惜外,更重要的是因没有一种保护意识和载体,而导致一些民族的技艺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出现“人亡艺绝”现象。由此看来,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一种民族文化,更重要的传承古人的智慧沉淀,对推动和促进人类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普查工作的开展,让一些民间故事和老艺人的传统技艺等有了文字记载,使得“非物质文化”这种人与物质遗产之间的“桥梁”更加具体和形象。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普查资料和一种文化的追溯,就可以清楚地勾勒出我国古老的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来。当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全世界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都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普查,使我们再次领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可当我们在重新记忆这些文化遗产时,发现这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文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仍然较被动。以甘肃环县皮影、天水雕漆等为例,首先当前人们欣赏皮影和对雕漆制品的喜爱程度发生了大的变化。这样就给这些珍贵的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事实上,现在已确定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样存在因时代主流文化的冲击和人们欣赏习惯的变化而遭受冷落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一种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重要的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食其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多元化、科学化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非遗”普查成效显著,形成了保护名录体系

自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加大宣传力度,有些市州充分利用已有工作和研究成果,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重要的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了档案和数据库。一些名录项目有了文字记载和录音等,为保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按照《意见》要求和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程序,逐级建立了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为进一步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普查工作成绩显著。2006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项518个分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相继公布了涉及以上十项范围内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国家又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项以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159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都公布了相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甘肃省分三批共公布名录280余项。据相关资料显示,甘肃省天水市目前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3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8项;市辖两区五县分别公布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300余项。还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申报和储备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挖掘工作并没有停止。足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县级到国家级,建立的代表性名录体系已趋于完备。问题是这些名录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不能是知道“保护名录”,保护和传承才是目的所在。

二、已确定的保护项目,生存状态和传承仍然存在诸多困难

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来看,摸底和普查工作基本到位。虽然还存在一些未被排摸到的名录项目,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已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相当完备,关键是如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当名录体系建立,抢救工作就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我们以甘肃省天水市太昊伏羲祭典、天水雕漆技艺、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小曲和女娲祭典6项国家级保护名录为例,分析目前名录项目存在的状况和保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市场的缺失。虽然几乎所有的保护项目都有重要的价值,可我们的中心目的是让这些名录项目传承发展下去,发挥应有的作用。但部分项目的市场严重缺失,导致一些项目保护发展较被动。目前,随着祭典规模的不断扩大,天水的太昊伏羲祭典将祭典与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上当地致力于把天水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改进了以往的民间祭祀不足和提高官方祭典规格等,使得太昊伏羲祭典有了更深刻的人文意义,同样让这一有几千年祭祀活动历史的祭典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进一步发扬光大。可同样具有古老发展历史的天水雕漆技艺就因市场的缺失,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首先是人们对雕漆制品的喜爱发生变化。特别是省级名录项目天水竹雕,因技艺要求高,传承人培养、制作周期长,不能批量生产等,让竹雕作品价格昂贵而相对没有市场,给传承人培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清水道教音乐因其发展的环境所限,仍然处于较被动的保护状态。

二是部分保护名录随着人们科学认识的提高而失去应有的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特点,就是与人的思维、精神、意识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诞生,经过长时间的发育和生存,人类的大脑不断发达,最初出现信仰和崇拜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后,一些“白蛇传传说”、“济公传说”只能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祭祀类像“太昊伏羲祭典”等多了人们纪念祖先的文化心理,少了神秘的“神化”情节,进而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少了它们应有魅力。这些文化遗产以一种“文化形式”存在,给保护工作带了难题。

三是与当前文化形态存在“代沟”。虽然当前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历史文化遗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它诞生的时代和逐年发展的更改和演绎,加上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前人们热衷的主流文化感觉既有联系,又明显有一种陌生感。因种种原因,这些保护项目仍然与当前或者与时代主流文化保持距离,不能很好地融合而存在状况较被动、孤立。也就是不能很好地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或接受,保护和传承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前,如何让全民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加强沟通、联姻,让保护项目注入时代的文化元素,多元化、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的挑战和难题。

四是人们的文化意识追求趋于国际化。受国际化、全球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形成向先进看齐的形态,进而出现一种文化融合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形无形地被淘汰,逐渐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现象。给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带来了的竞争。特别是“民族服饰”名录的保护,必然会出现单纯的保护方式,让一种技艺以一种“物的形式”存在。想让民族服饰再度传承和发展,就得在改良和创新上下功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会牵扯到好多问题,如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必然在保护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与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底蕴有直接的联系。西北偏僻一些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

三、结合当前实际,不断探索科学、多元化保护途径

(一)培养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重要的基础

很明显,一个连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知道的人,让他谈保护就无从谈起。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是:政府指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民间,或者说民间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只有土壤肥沃,各个条件适宜,才最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传承人的培养是保护工作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也就是说,传承人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的保护以及新的传承人的培养。从某种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受制于传承人主观倾向的文化遗产。比如,传统地方戏曲往往在某个时期因为知识分子的改造而显示出更为宏大的文化影响,而没有接受知识分子改造的剧种纵然保存了较为原始的面目,也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落。因此,加强传承人的培养是重要的保护途径。

(三)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读本、普九选修教材

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会有一部分孩子流向社会,他们将面临新的就业。可这些孩子中农村孩子居多,而农村正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摇篮。结合我国加强职业教育的方针,让孩子早早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民间形成“师带徒”等形式,很好地继承有特别技艺的名录项目。形成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光大,体现民族特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四)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联姻,不断创新超越

甘肃武山旋鼓舞就是典型的例子。武山旋鼓舞是天水市国家级名录项目。几年前,武山旋鼓舞主要在民间祭祀活动中表演,同样在当地农村给人一种很神圣的印象。史书记载,武山旋鼓舞又称“羊皮鼓舞”或“扇鼓舞”,其形似扇非扇,如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着去毛的羊皮。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和民间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包括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近年来经当地艺人的创新,在羊皮鼓面绘上八卦,再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道具,使得武山旋鼓舞更加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增强了表演和视觉效果。但如何将武山旋鼓发展成为适合表演的新型舞台艺术,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那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独特风味,形成一种文化产业,将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一代又一代毫无变化的重复,而它在每一个时代都要吸收时代的影响,在动态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演进。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保护工作中探索更加科学的适宜名录项目生存的过程。

(五)利用重大节庆,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2006年,甘肃省政府主办的以太昊伏羲祭典为主要内容的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了甘肃陇右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设置展厅13个,参展作品3万余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代表性传承人500多人,其文化活动以非遗保护项目的展演为内容,赢得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好多观众都感叹生平没有见过那么多种类繁多的“表演和绝活”。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对此活动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有利时机,举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多元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62-03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以影像为载体的河南非遗文化传播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