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益源(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中国影视声音素材中的民族性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曹益源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作为特殊文化商品,影视作品传递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中国影视作品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走出国门,融入国际文化,被世界所接受,就必须体现其民族性。本研究探讨了素材中的民族性体现形式及其作用,结合例证分析了中国影视声音中民族性特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影视声音;声音素材;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古国。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得更深更远。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①作为特殊文化商品,影视作品传递着一国或地区的文化、价值观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②“一部作品的民族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有民族性的作品最具生命力”。③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民族形象的承载者和表达者,除了娱乐和休闲功能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再现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生活处境和时代精神,传递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凡是优秀的影视作品,无不鲜明体现出时代风云与社会变迁,反映出民族生活与民族心理,表达出民族的情感“深层集体心理”。综观世界各国的影片,几乎都毫无例外地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的精神风貌,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④中国影视作品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想走出国门,融入国际文化,被世界所接受,就必须体现其民族性。因此,我国影视文化产品肩负着树立国家形象、服务经济大局、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交流的多重使命。⑤要完成这一使命,我国的影视作品就应该强化民族特点,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让世界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通过影视作品增进世界对我国的了解与认同,强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影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虽然是以画面为主的欣赏媒介,但声音也在其欣赏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声音素材对影视的制作、影视的生命力及被接受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中民族特性的体现基于多重因素,声音的民族化创作便是其中之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影视声音极强的生命力。⑥中国影视声音的发展,要关注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现代变革,在准确把握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发展上去寻找问题的关键。通过具有民族特性的声音进行时代背景大环境的渲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暗示和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等,依然是中国影视声音现代化之根。
国内外对影视声音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对电影声音理论以及电影声音特征的研究,而对影视声音民族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拟从分析影视声音元素入手,对中国影视声音素材中的民族性体现形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对于影视,声音首先带领观众进入电影情节。声音使影视中的虚构世界更为逼真、完整。后续的声音是影视叙事须臾不可离开的手段之一。影视声音的巧妙运用可以描述和实现影视中画面空间的立体感和运动感,从而对画面空间起到扩展和补充作用。在影视中,根据某种特定情境的需要,而画面又无法表达,运用声音元素处理就会得到极佳的效果。因此,影视中的声音元素和画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包括对白、效果、环境以及音乐四部分。对白是影视声音中是最基本的元素,对丰富画面、塑造人物个体特征及个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影视中巧妙运用声音元素可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例如,在电视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了》的声音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音效素材,尤其是卡通音效素材。这些音效素材的使用,不但使节目的声音内容更加符合其“亲子”这一节目的主题,而且还起到了稳定核心收视群体、增强节目游戏趣味性的效果。影视中的环境声是以观众的日常生活为出发来体现艺术的真实性,具有展示影视空间中的环境信息,补充画面缺失信息,调动观众情绪,营造和烘托某种气氛,从而使观众和影视产生共鸣的功能。影视中的音乐最具有感染力,具有诱发和调动观众的积极情感,感染情绪,制造气氛,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视中的声音元素可以使毫无生气的画面空间“活”起来,使观众找到多重的感觉,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例如,欢乐、喜悦的画面,运用欢快、喜悦的旋律,就可以创造出画面无法传递的信息。
(一)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来渲染气氛
影视音乐的渲染功能可以为影视营造某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时空特征),从而起到强化视觉、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等渲染气氛的作用。影视音乐既可以为某个情节渲染气氛,也可以用来贯穿全片。⑦在很多中国影视中,由于主题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性,因此借助表现民族特性的音乐进行文化习俗渲染具有深化主题的意义。以渲染为目的电影音乐虽然没有过多的评论功能,但却往往会起到烘托情景、实现情感共鸣的场效应。例如《五朵金花》以轻喜剧的形式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云南大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五朵金花”儿女们的恋爱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影片插曲《蝴蝶泉边》是以白族民歌加工而成的具有独特旋律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大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白族青年纯洁的爱情。其实民乐与影视的结合,虽然只是在技术和形式层面,但其核心的美学品质依然是民族文化和音乐的体现,它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音乐的扩张与延伸。
(二)巧妙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制造强烈的戏剧张力
音乐的描绘功能是影视创作中常用的技巧。描绘就是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通过相应的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如鸟鸣追逐,汽车火车声等自然界的和人造环境中的一切声音或噪声。中国的传统乐器非常丰富,在影视中通过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能更好地制造强烈的戏剧张力。例如国产电影《十面埋伏》中民族传统乐器的运用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亮点。电影在婉转、悠扬的琵琶曲中拉开了序幕,紧接着由琵琶与二胡共同完成的舞蹈表演《佳人曲》,充分发挥了琵琶的特长,体现出细腻、柔和及哀怨,这首曲子的歌词与曲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小妹的独立、高洁的性格,有着意犹未尽的韵味。影片中的战争场面,除了打击乐器营造的磅礴气势外,琵琶的使用还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战争场面起到了烘托和高度的艺术感染作用。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活着》是一位农民长达50年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生活故事,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作品。影片中的音乐大量使用了板胡、二胡等民族拉弦乐器,把观众带进影片中那种悠远质朴的氛围和境界,尤其是二胡的声音展现了凄婉、哀愁的旋律,催人泪下。如影片开始时的音乐就“由板胡和二胡独奏交织而成,风格古朴,曲调悲凉,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体现了赵季平老先生音乐的乡土情结和黄土高原的风格”。⑧随后琵琶辅以欢快的音型,为片中难得出现、相对的喜悦片断起到了点缀作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似水流年》,“是赵季平老先生的杰作,他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身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包含着窑洞、高原、秦腔、剪纸、信天游等各种西部元素,他的音乐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挥民族乐器民族音调的特点,使音乐和影片相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⑨
(三)灵活运用中国的戏曲形式,展现电影中的动人情怀
抒情是影视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几乎每部影视作品中都有抒情性音乐。这种音乐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具有表达及刻画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与心境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影视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戏曲形式的应用能更为贴切地抒发情怀,体现民族性,同时还可以推动民族戏曲的发展。如张艺谋在《活着》中运用了秦腔,营造了非常悲凉的气氛,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冷漠。而《焦裕禄》中的音乐采用了豫剧,令人感觉荡气回肠。⑩赵季平与陈凯歌合作的《霸王别姬》通过三位主人公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矛盾,把他们的命运和历史背景融合到一起,展现出他们情感上的纠缠和交葛。这部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深刻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透射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把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的领域发挥到了极致。
(四)应用方言对白,突出情感文化特质
方言包含着“民族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⑪是一个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所以在影视作品的对白中应用方言或半方言,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影视作品所要传达的文化质感和情感态势。“影视作品中使用方言使观者容易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人物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作品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⑫例如,电视剧《12·1枪杀大案》是一部纪实片,该片讲述了发生在西安市的一起枪杀大案。片中从主角到配角、所有人对白的口音都是陕西方言,这样做首先可以明显地确定地域范围,同时借助方言,可以在片中更多地使用当地俚语。这种符合当地人日常沟通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使演员表演自如,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情绪可以更加深刻地进入人物当中,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象。以中国特有的武侠为题材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也使用了大量方言,既突出了真实感,又制造了喜剧效果,还展示了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化色彩,成功地塑造了角色特点。
(五)准确使用环境、效果,塑造时代、地域
声音作为影视中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渲染气氛,传递画面背后的信息,丰富观众的视听感觉,增强真实感,扩大影视中的信息量,更好地阐释影视中意境的作用。民族性特点是一个民族长久的印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基本特征还是会有所改变的,所以想要明确地传达民族性特征,准确表达影视作品所处的时代地域就不可或缺,而这也正是环境、效果声音民族性的体现。这些环境、效果声常常表现为作品设定地域、时代环境的火车、汽车、自行车、马车等交通工具,木门、铁门等门窗开关所发出的声音等一系列能凸显出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声音元素。而环境声则是能够表现地域民族性特征的声音元素,如马车走过的声音、古代街道的叫卖声等,都可以体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从而为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处时代的民族文化服务。
(一)民族音乐的重新诠释
音乐是体现影视作品中民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影视要走向世界,其民族音乐的运用就不应该保持其原生态,而应在尊重、继承、弘扬并发展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诠释,这样既弘扬了作品的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为民族音乐融入了新的血液。如用实验先锋乐派实验的手法,通过改变和声、配器等手段打破了民族音乐原有的单旋律线的局限,使民族音乐重新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拥有了世纪的音乐语言。⑬影片《梅兰芳》中的音乐采用了西方作曲的配器手法和中国戏曲音乐结合的方法,使作品人物更加鲜活,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在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梅兰芳不卑不亢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再例如,《霸王别姬》中的音乐将西方曲式和中国民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同时融入了京剧元素,中西不同音色在影片中相互交映,丰富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内涵,在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方面达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
(二)中西合璧
在当下全球化的影响下,将中国传统声音风格与西方声音风格巧妙融合,将成为中国影视声音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如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艺术指导等四项奥斯卡奖,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卧虎藏龙》就是中西合璧的最好的例证。这部电影的音乐运用了新的手段和技术,在民族音乐中融合了国际化的音乐元素,使中西观众都具有一种亲切感。片头中的声音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配乐很好地塑造了一种“中国民族神韵”的意境。主奏乐器大提琴也刻意模仿中国低音民族乐器的音色,让这个西洋乐器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韵味,使开场主题深邃而厚重。在大提琴引奏两个乐章之后,中国民族乐器加入演奏行列,形成了“八音”齐鸣的效果。
(三)高科技的运用
高科技手段的出现,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影视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影视制作中的多媒体运用,数字化的出现,杜比全景声新兴技术格式的发展等高科技手段,给影视带来新的视听空间,使影视声音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影视声音民族性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特征就是声音的多元化、数字化和风格化。现代影视作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探寻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及现代审美趣味的实现手段,以提供艺术创作无限的可能性。⑭高科技的运用是当代世界影视发展的总趋势,中国影视要想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就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转变观念,在注重民族性的同时,重视高科技的引入及掌握。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影视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媒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中的民族性特征是影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基本保障,而影视声音是实现影视民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表现影视民族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国际性,我国的影视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影视声音的创作就必须强化民族性特征,同时在制作技术等方面还应关注、学习并融入高科技手段,从而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及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影视增进世界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才能完成使我国的影视真正成功地走向世界的使命。
[注释]
①章扬:《“走出去”的中国传统文化》,《今日中国》,2015年第3期。
②李怀亮、万兴伟:《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传播》,2011年第11期,第13~16页。
③王熙、高崇文:《中国影视产业“走出去”战略与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电影市场》,2012年第8期,第20~21页。
④汤瑞:《试论电影声音创作的重要性及其民族化》,《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06~107页。
⑤杨铮:《浅析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策略创新——以电影〈花木兰〉、〈孔子〉为例》,《媒体时代》,2010年第12期,第41~43页。
⑥殷莹:《借助电影音乐的广阔舞台弘扬民族音乐》,《大家》,2010年第3期,第50~51页。
⑦胡闻文:《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及其现代传播》,《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77~80页。
⑧廖华:《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EB/OL]. [2015-12-26],http://www.njliaohua.com/lhd_346k28lzym570pk9t1 qq_1.html,2015.
⑨魏敏:《中国民族器乐在国产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10年第10期,第132~133页。
⑩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⑪⑫陈华:《方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影响》,《电影爱好者》,2010年第22期,第103~104页。
⑬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6页。
⑭曾笑鸣:《论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71~78页。
[中图分类号]J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