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立德树人的大舞台

2016-11-22 02:29田保华余孟孟
中国德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道德

田保华 余孟孟

道德课堂的精神追求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进一步挖掘道德课堂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经验,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诸多举措的基石。”可以说,立德树人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也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课堂倡导“合乎道,至于德”,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核心,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缺失、伪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课堂的精神追求和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进一步挖掘道德课堂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经验,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诸多学者对道德课堂和立德树人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如包俊娟从构建道德课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技能,传导价值理念,提升人格魅力,促进课堂文化构建。骆郁廷、李金杰和田保华等从道德课堂的内涵、建构及实践等方面探索了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机制,提出了构建立德树人的内部整合和外部协同机制、激励机制、目标导向机制、主体能动机制以及创新驱动机制等。卢丽丽等认为,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一些研究主要是从其他方面对立德树人进行了研究。如许军国从校园文化视角出发,认为要从学校的物理环境、课堂教学和学科课程等方面体现立德树人的文化特质,让立德树人的过程成为“用文化育文化人”的过程。吴潜涛等认为“三个面向”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并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还有其他学者从高校的视域出发,对立德树人及学生管理、人文素养、责任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试从道德课堂的内涵、特征、品质等方面出发,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机理和途径,推动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要求向纵深发展。

一、道德课堂的内涵及其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具体而言,它要求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也即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即围绕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为实现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承着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这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具体而言,道德课堂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为道德而教”,就是课堂教学要树立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素养的目标,强调育人而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其次,“道德地教”,即要求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和方法本身是道德的。就是说,凡是违背儿童天性、违反长远育人目标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是缺失道德的。最后,“合乎规律地教”,即合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以及教学规律,只有合乎规律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立德树人的基本含义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立德”和“树人”。“立德”就是树立品德、树立德业,它从道德操守的角度,强调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便能人格不朽[1]。“树人”主要指培植成长、培养人才。

(一)道德课堂与“立德”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追求和目标。在新时期提出“立德”,不仅要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个人道德品质,还包括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包括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的这一要求在道德课堂中主要表现为“为道德而教”,强调育人而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

(二)道德课堂与“树人”

如果说“立德”主要偏向于对人的道德引导和要求,那么,“树人”就主要指向人的成长和成才。对于人的成长和成才,首先就要搞清楚人的差异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理论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人的成才越来越表现为激发个体自身潜能、顺应个体自身成长规律和引导个体朝向多样性、个性化发展。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树人”的基本要求,而“合乎规律地教”就是道德课堂的基本内涵之一。二者都要求教育教学的开展要合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

(三)道德课堂与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求在教育上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要面向所有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党和国家倡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就要办“学生满意的教育”。在这方面,道德课堂给出了一种尝试和答案,那就是在课堂上要“道德地教”。这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本身是道德的,也是学生所满意的。由此可见,道德课堂的内涵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和要求是相通的、一致的。

二、道德课堂有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道德课堂有利于实现智育和德育双滋养

德育与智育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德”是学科教学的首要功能。但在以往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道德认知,轻情感体验;重外在形式,轻内在品质”的弊端。道德课堂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性,要求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和充分彰显学科本身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学科教师不再进行以往的“无教育的教学”,而是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增长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学校教师既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又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使学生形成人文情怀。道德课堂解决了“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了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智育和德育的双滋养,从而有效促进了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二)道德课堂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立德树人要求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平等对话的对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要在民主、协商、平等的氛围下开展。道德课堂主要是以“合道德”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快乐,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道德课堂通过教育内容的综合化丰富学习的意义,实现人的尊严、意义和价值的统一,以塑造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三)道德课堂有利于提升教育者道德水准和育人能力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铸师魂。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具有高尚师德、精湛师技、博大师爱才能无愧于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道德课堂对教师而言,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和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道德课堂提出“师道”的概念,要求教师要“遵师道”,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高,便保障了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

三、道德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途径

道德课堂是郑州市对十多年课改成果和推行素质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升华,从而提出的一种旨在打造高品质课堂形态的实践性教学成果。以下将以郑州市的道德课堂为例,探讨道德课堂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途径。

(一)深化立德树人理念的传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方向。道德课堂不仅在本质上指向立德树人,而且它蕴含的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一系列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也易于被人理解和把握。通过道德课堂理念的传播和交流,可以加深人们对立德树人的认识。

2010年以来,郑州市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了多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宣讲道德课堂的理念;举办各种关于道德课堂建设的展示会、研讨会、交流会,深化大家对道德课堂的认识。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道德课堂的理念与要求;通过研讨、交流和互动,教师对道德课堂和立德树人有了更清晰认识,也形成了一系列认识成果。例如,2011年,郑州市就形成了“道德课堂十八条”的思想,即教师应具备的八大素养和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这“十八条”,既是道德课堂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二)探索多样化道德课堂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立德树人要真正实现效果,就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道德课堂多样化的实践模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在郑州市的课改实践中,就形成了一批千姿百态、卓有成效的道德课堂实践形态:郑州第一零二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郑州七十四中学的理解课堂、郑州回民中学的绿色生态课堂、郑州二中的移动自主学堂、郑州三十四中的文化课堂、郑州六十中的责任课堂、郑州第一零七中学的生本课堂、郑州五十二中的生命课堂、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航空港区实验小学的生动课堂等等。同时也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道德课堂建设模式:郑州三十一中的“三三四教学模式”、新郑市的“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郑州九中的分课型构建道德课堂、郑州61中的“双主六环”等。上述这些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操作流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学科、学情和内容的不同,进行适时的调整。这些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依据最终都是指向立德树人的,其目的是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通过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保障立德树人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逐步发生变化,但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的关注还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但大多仅为点缀。同时,在教师备课时,学生只是被当作一定年级段的抽象人群来认识,即使研究学生,其重点也是以课程和教材为中心,思考的也是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教材等。这样的课堂和教学最缺失的就是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可以说,这种教育是对学生生命质量的漠视,是不道德的课堂。

另一方面,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提升也往往被忽视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体验、态度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那么,同样可以说,不体现教师生命成长、不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课堂,也不是道德课堂。只有真正实现师生生命质量和价值不断提升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立德树人的实现。

(四)通过道德课堂实践成果的评估认定,检验立德树人的效果

道德课堂实践的成果需要评估和改进才可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开展郑州市各地区的道德课堂交流展示会,对课程、教学和评价等进行汇报和学习,为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搭建借智、借力,互助、互学的平台。督导检查和专家指导为道德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并且进行了课堂诊断,从课标解读、导学案编制、作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成长记录到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反馈。

道德课堂通过“道德”的方式全方位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道德课堂的目标是通过不同学校的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变革,摒弃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学生的全面成长、个性发展放在核心地位,将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以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理想和目的,有力推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141-143.

【作者单位:1.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2.湖南教育报刊社;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道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跟踪导练(五)(2)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道德
Gwendolyn Brook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