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数学必修课“课时不够”问题的思考

2016-11-22 10:57王晓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思考新课程高中数学

王晓炜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课时不够,本文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现状做出阐述,对这个问题的成因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时不够;思考;对策

前言

2005年至今,江苏省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与原教材相比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首先,新课程在内容上做出重大调整:力求改变目前数学繁、难、偏、旧的状况,重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其次,新课程在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要求、内容各有侧重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可以选读不同的数学课程;再次,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新课程的实施远比想象困难得多,首当其冲的就是“课时不够”.

一、问题的现状

教师普遍认为: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课时严重不足.一个学期要学完两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

就拿高一上学期来说,在一学期内要完成必修1、必修4两本书.学校实际教学课时如下(由于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该表仅供参考):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如果按照一周五课时并且完全按照教材规定的课时来教学,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的情况,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了.以必修1为例,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移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这使得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凌乱,只停留在知道,而无法深刻理解.容易引起在解题时知道概念却无从入手,无法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二、问题成因

(一)教师过分强调教材,把教材看成唯一的教学资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静下心来钻研高中数学必修教材,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往往会进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教材里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敢大胆地取舍.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道题,教师舍不得放弃多年积累的函数的典型题目和方法,总想传授给学生,把数学教学看成单一的解题教学.比如必修1课本“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一节的例3,解答繁长,计算量大,当堂讲解显然达不到使学生对不同的函数模型的体验.对课标解读不具体,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课时不够,造成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恶性循环.

误区二: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没有就不教.

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知识点脱节的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初中新课标不做要求.在高中教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应用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也常用到,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误区三:教材里什么顺序,就按什么顺序来教.

新教材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编排的,新教材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新知识不是一次成型,而是螺旋式逐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安排从理论上讲是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上有些地方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问题难以解决.这种知识链的脱节现象给学生人为地制造学习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不能形成科学的学生观

1.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并没有严格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好知识的衔接

首先,从学习方式上看.就拿高一来说,是整个高中生活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能否踏出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新高一学生习惯于初中对数学的思维定式:习题类型较为单一,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老师示范的例题类型,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而忽略了高中数学习题类型多且较灵活,命题时强调在知识交汇处出题.这样一个巨大反差使得对于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新高一的老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高三轮下来的,已经习惯于高三高效率、高难度的数学教学的他们,如果没有对所教的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对教学方式以及内容做出一定的调整,就会出现老师对于某个内容讲得过难或者过快而导致需要更多时间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样反而影响到教学的进度.

再次,从教材内容上看,初高中知识点存在严重脱节.例如初中新课程标准对因式分解的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新课标不做要求,但高中要经常用到这两种方法.例如,设{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n+1)an+12-nan2+an+1an=0(n=1,2,3,…),求它的通项公式.这题对学生的因式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事先未做一定补充或者练习的话,那么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会感到困难.

2.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并没有正确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有些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教的产品,认为学生成绩不好就是自己这个“生产者”没有生产好,造成了次品.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分离,导致学生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严重忽视了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和发展的道理,低估了后进生的创新和歧视成绩差的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三、问题对策

(一)根据课标,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经过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依据课标使用教材的能力在逐渐增强.实践证明,在教师教授学生难度太大的内容时,不仅会造成课时紧张,更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我们要大胆地舍弃.教师在发现教材中因多种原因而导致有些内容缺失而影响学生的今后学习的时候,这时要大胆地添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一味地紧扣课时.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遵循“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深刻理解新课标,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得到.并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思想、能力等各方面稳步提高、螺旋提高.在平时同年级教师应多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这样能够及时合理地解决教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应针对性地安排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在与同行切磋交流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能科学地节省课时,做到又好又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不断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如“双基”教学就是数学教学的传统,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从而消除传统教育中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必然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与培训,在每一次学习和培训中寻找收获,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认知过程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是一支红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学生.但是再长的蜡烛也有燃尽的一天.作为新课改大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不仅仅是改革教材、教法,更是要改革教师自身.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支不断成长的红烛,才能让我们的灵魂之火不断燃烧,为更多的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相信教师在使用新教材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必将引领学生的学习由肤浅与稚嫩,逐步走向深刻与成熟.

【参考文献】

[1]董裕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2).

猜你喜欢
思考新课程高中数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