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旅游年:新型大国关系的起点

2016-11-22 18:13程清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格林大国旅游

程清

中美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跨越太平洋,每年往来的人次超过500万。旅行,让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在这来去之间、在相互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加深了了解,这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最佳起点。

熟悉而陌生的国家

上月下旬,是格林·约翰逊第四次来中国,按他的说法,从这次开始,以及2019年退休之后在中国旅居的计划,都会将目光锁定在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地区。“中国给了我足够多的惊喜,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这个耳熟能详的国家。”

格林是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到过北京、上海和杭州,都是因为开会,兼顾了旅行。这一次的贵州之行,是他计划已久的一趟旅程。

他对贵州兴义的万峰林印象深刻。他来的这个时节,水稻早已收割,小季初种,并没有他手里那沓明信片所展现出来的春天绿油油、秋天金灿灿的田园风光,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节。但这似乎并没有让他的惊喜之情减退半分,他说他喜欢这里平坦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

格林问我去过这里没有,我摇摇头,他兴奋地告诉我,西峰林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它从农田中缓缓由南往西而流,像一根线,把依河而居的几个布依族村寨像珍珠般地串联起来。他住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这样的全貌。他向我谈论起在那里的一个私人感受:连续四个阴雨天后的一次放晴,在那天的黄昏,太阳正缓缓向群山落下,峰林沐浴在霞光之下,他惊叹于喀斯特溶岩景观,感觉“好像目光所及的土地都在欢迎我们”。格林形容这里用到的词句是:“Garden of Eden.”也许西方人口中的伊甸园,相当于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我很好奇“老外”来中国会更喜欢怎样的旅行选择,我告诉格林我的疑问,他一字一句地告诉我答案:只有中国才有的风光。比起故宫、外滩、西湖,他觉得自己的同胞应该会更喜欢独特的风光,中国塞外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荒凉、藏区的圣洁、贵州的山地景观等,都是他计划清单上等待打钩的目的地。

彼得是他随行的华人朋友兼翻译,他耸耸肩跟我说:“老外的关注点大多并不在城市,故宫、兵马俑肯定是有机会一定要去,但真正令他们觉得新奇的其实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自然之所。像西湖,我跟他讲西湖每一个景点背后的故事,岳飞、白娘子、苏轼、白居易,他完全听不懂,在他们眼里,西湖就是一个湖罢了。”

“他们要的不是能听到的中国文化,而是能看到、可以感知的。”彼得说。说到这一点,格林倒是对2005年来北京那次,在故宫里看到中国风的星巴克记忆犹新,他对本国消费品在中国的融合饶有兴趣。

所谓可以感知的中国文化,地道的美食恐怕是最好的例子了。谈起在贵州吃到的美食,格林教授的兴致来了。他向我描述看到兴义当地的炒蛋炒饭,他惊叹于米饭能在锅里炒得跳起来,配上一碟布依族小菜,再喝上一杯当地人自制的绿茶,“第一次觉得米饭这么好吃”。他的最爱是兴义羊肉粉,有点辣,但吃了还想吃。他还试着啃了一根羊蹄,劲道耐嚼的口感让他想起小时候吃的橡皮糖。他欣然接受了布依族村寨“打糍粑”的邀请。在纳灰村,他和村民一起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一起用木棒敲打,格林的木棒经常被糯米黏住,提不起来。他请彼得把他窘迫的样子拍下来发到自己的推特上,他的学生和同事都“惊呆了”。当然,格林先生吃毛血旺时,把汤都喝了,也被惊呆了的人们拍下来,发到了各自的朋友圈。

“格林先生”的故事每天都要在中国、美国上演,东道主、游客,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文化,在彼此间的交流与表达中,在自己的感知与分享中,悄然推动着国与国的关系。通过旅游这种极具潜力又彼此互利,同时几乎没有阻力的方式,也许正是人们所期望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起点。

新型大国关系

格林与彼得一行,能从加州的圣何塞市便捷地抵达中国,得益于9月初国航开通的上海与圣何塞直航服务。这只是正在推进的“中美旅游年”合作项目中的小项。

中美两国共同举办2016“中美旅游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达成的一项重要成果,并对此寄予厚望。他认为:“中美都有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光,两国人民都有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强烈愿望。希望双方以举办旅游年为契机,扩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交流,为中美关系发展培育更为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在双边关系良好时,旅游交往可以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加速器;在双边关系不畅时,旅游交往可以成为改善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在双边尚无正式外交关系时,可以先行开展旅游交往,使民众交往成为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导航器。国与国如何相处,仅靠遵循先例已远远不够,旅游带动的民间交往正被赋予新的意义。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所指出的,加强大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有利于拓展双边关系的社会基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的政治担当,根基在民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美旅游年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中美旅游交流,促进两国旅游业自身发展,增进人民友谊,扩大经贸合作,深化文化交流。在“旅游年”的中方牵头单位国家旅游局看来,两国旅游合作既是引领世界旅游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完全梳理,从2012年至今,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先后32次提及“新型大国关系”。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记述公元前5世纪发生在西方文明核心地带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将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总结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斯巴达不可避免的恐慌”。当人们谈论“修昔底德陷阱”时,实际上是在强调国际关系中权势转移的巨大风险及其难以逃脱的暴力与冲突的宿命。

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确立了共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内涵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方向。在实际操作层面,随着旅游业对外活动日益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的外交含蕴。旅游发展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旅游合作成为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最活跃、最具潜力的领域,正在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桥梁窗口。

2016年是“中美旅游年”,双方旅游部门举办了中美旅游年开幕式、千名美国游客游长城、2016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千名美国游客游江南水乡、中美旅游年闭幕式暨5000名中国游客访美等众多旅游交流活动。中美旅游往来的日渐活跃,也让双方航空企业看到了成长空间,大力深度发掘业务,提供更人性化服务。国航与美联航携手连续开通中美多地之间的直航航班,美联航从旧金山到中国内地的直航目的地达到5个,这两家公司每年在中美间要运送旅客近300万人次。双方经营的代码共享航线中,有47条在中国境内,72条在美国和墨西哥,还有16条中美间跨太平洋直达航线。美国贸易发展署署长扎克说,到2034年,中美航空市场将向近25亿乘客提供服务。

自2008年6月中国公民组团赴美旅游业务正式启动以来,中美双向旅游交流人数累计已超过3000万人次。据国家旅游局的预测,今年中美两国旅游往来人数将超过500万人次。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最大的两个最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正在形成全球最繁华的双向旅游市场。

每年近5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以及旅游合作,有力地带动了两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消费和就业。据新华社的报告显示,中国游客在美旅游总支出超过270亿美元,为美增加近10万个工作机会,中国游客平均每天为美国市场创造超过7000万美元的收入。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入境消费国,中美之间的旅游项目、旅游服务贸易已经占到美方向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总额的56%。未来,中国赴美游客如果按10%的年均增长率计算,从2014到2020年,其间总量就可能超过2000万人次。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布鲁斯·安德鲁斯也承认,旅游不仅可以扩大民间交流,还可以促进经贸往来,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未来5年,中国将向世界输送6亿人次的游客。按照每人2000美元消费水平来测算,将近3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将在其他国家发生。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看来,中国游客是直接打开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窗口,通过合作,到海外旅游的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最好的使者,涓涓溪流的汇聚,能让外国人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中国政策、国情、民生。旅游与外交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多渠道、多向度的传播模式,向世界立体式地描绘中国形象,以世界人民听得懂且喜欢的语言和方式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全域旅游

230多年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70年多前“跨越海洋和地心引力”前来帮助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飞虎队”,40多年前“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使者”……每一个中美关系的重要时刻,都会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出现。

正如南开大学中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想所说,中美的地理、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不小,又正以“竞合”形式在全球发展进程中积极扮演重要的领导角色,误解和分歧难免。旅游是双方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最不容易产生对抗的方式。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民众来说,没有近距离的感知,印象从何建立?举办中美旅游年,目的便在于此:让更多美国民众,能便捷地近距离感知中国文化。

如何通过旅游向世界立体式地表达中国形象?我们仍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快、势头旺。2015年,中国国内出行人次超过40亿人次,入境游客超过1.2亿人次,中国旅游产业对经济总量和就业的综合贡献双双超过10%。旅游已经成为超过金融、教育、交通的超级产业。旅游同时也是缩小地区间特别是城乡间经济差距,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产业。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中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晚,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至少晚了130年左右,这就更需要花大力气提升旅游品质的软件和硬件。

尤其是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在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的背景下,综合考虑上述种种因素,“全域旅游”的概念被国家旅游局提了出来。

李金早表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需要以更宏观的视野统筹旅游目的地建设,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打破景区内外、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藩篱,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就是以一个区域为整体来系统地规划、建设、发展旅游,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更加协同、协调、有效地结合,目的是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开发出富有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的旅游产品。在全域旅游的模式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就不再是旅游部门单一的合作,而是一个区域和伙伴国省区全面的合作;不单是景点景区之间的合作,而是全旅游业界的合作;不单是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而是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共建共享的模式。是中国旅游企业与沿线国家旅游企业的旅游合作,还要带动各自国家周边的群众一起,共享旅游资源,共同发展。

这一切,都从最细节的部分开始有了新变化。去年,国家旅游局发起了一场“厕所革命”,新建和改扩建厕所2.2万个,2016年的目标是2.5万个;而且厕所革命不仅是在景区景点建厕所,在景区之外沿线都要建,农村也要推进。

厕所革命事小,但目标其实是旅游公共设施、服务的整体提升,这些支撑了“格林先生”对于在中国旅居这一愿望,也是乐意分享中国之美的动力。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目前美国、中国、西班牙和法国仍是全球最热门的四大旅游目的地,美丽的中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山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地型自然文化遗产地、山地型国家风景名胜区、山地型5A级景区均超过总数的50%,中国有一大批山地旅游目的地享誉世界。这些目的地连接的乡村、田野、本土文化,需要更细致的配套与服务。

向精细的高效旅游转变是意义重大的,这是格局性的转变。它能直接建立国内游客的幸福感,让国外游客感受中国的文化底蕴与服务,形成良性的“民间外交”。这一模式形成的经验,还可以用来开拓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渠道,发展与沿带沿路国家的旅游合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通过旅游,形成新型大国外交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格林大国旅游
吐槽大国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多想记住你的脸
绿毛怪格林奇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