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华,秦洁,任孟忠,张凤侠,景玉磊,李惠成,瞿卫平,王永全,田春花
(1.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张家港 215600;2.江苏华寅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七星鲈鱼大规格苗种培育与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
方俊华1,秦洁1,任孟忠1,张凤侠1,景玉磊1,李惠成2,瞿卫平2,王永全2,田春花2
(1.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张家港215600;2.江苏华寅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215600)
七星鲈鱼又称鲈鱼、花鲈、海鲈等,属鲈形目,脂科,花鲈属,其经济价值很高,它肉质紧实、营养丰富,且无肌间刺,是较为名贵的水产品,深受内地和香港、澳门等地消费者的欢迎。
七星鲈鱼为温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适盐性广、喜栖于河口咸淡水区域,也能在淡水中生活,有洄游习性。其为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贪食,主食浮游动物、小鱼虾类和甲壳类等,幼鱼大都集群觅食,成鱼往往分散觅食,也可投喂配合饲料进行养殖。鲈鱼生长速度较快,人工养殖的鲈鱼280 d可达500 g以上。七星鲈鱼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只在少数地区进行池塘港湾养殖。进入80年代,我国南方海水养殖发展迅速,七星鲈鱼作为网箱和池塘养殖品种而受到青睐。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南方地区先后进行了七星鲈鱼人工育苗研究,江苏地区目前还未见养殖报道。笔者联合张家港市江苏华寅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进行了七星鲈鱼的大规格苗种培育与池塘健康养殖试验。现将近两年的养殖试验总结如下。
1.1池塘条件
2014年和2015年七星鲈池塘养殖面积分别是45×667 m2和58×667 m2,池塘平均水深1.8 m,水源相对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符合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池底淤泥深5 cm,池埂坡度适中,坚实不渗水。
1.2池塘清整
春节前后晒塘2个月,池塘在苗种放养前半个月用生石灰0.15 kg/m2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清除有害生物及病原体。
1.3增氧设施
每0.2 hm2配1.5 kW增氧机1台,保证溶氧充足。
苗种放养前5~7 d施有机发酵肥0.15 kg/m2,随后将池水加深至60~80 cm,放养前1天加1次水。进水时用80目尼龙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塘。
2014年5月12日从福建引进5~7 cm/尾规格的七星鲈放入6×667 m2的一口塘中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然后再分养至各个成鱼养殖塘口养殖。2015年2月20日引进七星鲈受精卵20万粒,孵化培育成3~5 cm的七星鲈苗种12.5万尾,3月21日放入13×667 m2的外塘进一步驯化,培育成平均体长为13 cm大规格七星鲈鱼种,5月23日再分塘至各个成鱼养殖塘口养殖。苗种放养前用甲苯咪唑严格按说明进行杀虫消毒处理。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表2。
2018年CSLP的主题为“图书馆摇滚”,为早教项目、儿童项目、青少年项目和成人项目四个子项目。在总体策划上具有统一的项目设计,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利用网站主页、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整体推广。此外,各个图书馆也做了推广,如新泽西州夏季阅读委员会的CSLP+Pinterest,纽约州立图书馆的CSLP+数字图书馆myON,奥马哈和道格拉斯县图书馆的CSLP+现场音乐节+Flickr,乔普林公共图书馆的CSLP+有声读物。
4.1饲料投喂
在七星鲈鱼苗孵化3~4 d后投喂七星鲈苗种0号专用膨化浮性颗粒料,规格达3 cm左右后投喂苗种2号专用膨化料,规格达5~8 cm可进行分塘培育,可用成鱼1号和成鱼2号专用料进行投喂,后期加大饲料粒径,直至13 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出塘。大规格鱼种分塘至成鱼养殖阶段,采用成鱼3、4、5、6号七星鲈专用膨化浮性颗粒料投喂,直至成鱼出塘。
所有七星鲈专用颗粒饵料投喂按8:00投喂1次,13:00投喂1次,一般以投喂至不再抢食为止。七星鲈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40%~44%之间。池塘内搭建一食台实行定点投放,食台用毛竹搭成方形,上用30 cm高网片固定在毛竹上,防止饲料漂走浪费。在投喂前喷洒EM原露。每半个月在饲料中添加免疫抗应激成分和微量元素,提高七星鲈鱼免疫力和促进生长。
4.2水质调控
4.2.1添换水在5月中旬水位控制在0.8 m;5月中旬以后到7月上旬,水位由0.8 m加深至1.2 m;7月中旬以后至9月底,水位提高到1.5 m;10月以后水位稳定在1.5 m。在养殖前期每10 d添水1次,每次5~10 cm,养殖中期视水质情况酌情添换水,添水时注意注入水的水温与池水水温要基本一致,春季选择晴天中午前后吸取上层水(1 m以内)添加,夏季尤其是高温季节在晴天9:00以前吸取表层水(50 cm以内)进行换水,使添入的新鲜水含氧量高。
表1 大规格苗种塘口放养情况
表2 成鱼塘口放养情况
4.2.2调水质从5月底开始定期用生物肥和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微生态制剂以多种混合菌为好,如EM菌和复合芽孢杆菌,依据细菌的性状合理使用,使水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优良的藻相,水质处于“爽、嫩、活”状态。
4.3溶解氧调控
4.4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用药预防,选择晴好天气用甲苯咪唑防治寄生虫,隔1~2 d后,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剂消毒,并用肠炎1号(主要成分大黄粉)按每100 kg饲料配60 g的比例混合投喂,连续投喂5~7 d。在梅雨季节结束后高温季节来临之前要特别注意,要进行一次全面水体消毒和内服药饵,连续服药5~7 d。高温期间,定期在饲料中喷洒EM原露或拌喂免疫多糖及复合维生素。9月中旬,重点杀一次寄生虫,并进行水体消毒。每次用药前后都必须开动增氧机。
4.5日常管理
一是巡塘,早晚各1次,通过结合投喂饵料及时了解七星鲈鱼的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水色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二是检测水质,经常测量水温和溶氧量;三是做好日常养殖记录。
七星鲈在当年10月至来年5月前用拉网或干塘捕捞上市。养殖结果和效益核算见表3。
6.1鱼种培育
2014年鱼种塘培育池面积6×667 m2,池深1.6 m,平时池塘整体溶解氧偏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2014年共出塘大规格七星鲈鱼苗种6.1万尾,成活率达61%;2015年选择一口12×667 m2、池深1.8 m的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7.3万尾,成活率58.4%。分析2015年成活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放入的苗种规格偏小。总之,苗种培育应选择面积5×667 m2~10×667 m2、水深2 m的池塘为宜。
6.2成鱼塘的放养密度与放养模式
鲈鱼放养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放养密度每667 m2放养规格为11~13 cm/尾的鱼种2 000~3 000尾,并搭配少量花白鲢,以减轻水质的污染并能增加养殖效益。每667 m2放规格为每尾50 g的白鲢50尾,鳙鱼30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或20 mg/L的高锰酸钾浸洗消毒。由于高密度养殖投饵多,鲈鱼又很少觅食塘底的剩饵,故可以投放少量小规格鲫鱼及其他杂食性鱼类。
6.3驯化
投饲时要遵循“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则,每次投喂先少投引鱼上浮抢食,再加大投喂量,待鱼下沉不抢食时中止投喂,投喂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一般日投喂2次,分别在6:00—7:00和18:00—19:00,每次正常投喂至鱼八成饱即可。投饲量视季节而异,鲈鱼快速生长的适温季节,投饵量为鱼体质量的10%~15%,低温的早春、晚秋,占鱼体质量的1%~10%。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如遇高温、天气变化应适当减少投喂量,每次投喂要注意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饲料选用的是漳州某饲料公司特种鱼类配合饲料海水鱼膨化系列。
表3 养殖捕捞结果及效益核算
6.4养殖生产管理
池塘水深最好保持在2 m以上,每3×667 m2水面配备1台1.5 kW的叶轮增氧机,每口池塘配置1台以上的3 kW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要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每半个月检测池塘水质1次,主要指标包括温度、pH值、亚硝酸盐、非离子氨等,对超标的池塘及时进行水质改良和处理。
6.5产量和效益
2014年七星鲈养殖计5个池塘面积共45×667 m2,产七星鲈成鱼22 153 kg,每667 m2产量达492.3 kg,总产值达101.9万元,每667 m2产值2.26万元。其中 4号塘每 667 m2产量达 633 kg,产值达27 867元,效益7 520元,比常规鱼养殖效益高1~2倍,饵料系数为2.27,每千克鱼饵料成本9.79元。2015年扩大养殖面积至58×667 m2,截至2015年11月,测得每667 m2产七星鲈鱼成鱼495 kg,总产量达28 710 kg。以单价50元/kg计算,七星鲈鱼的总产值可达143.55万元。除去成本107.65万元,其中塘租费8.7万元,苗种费20.1万元,饲料费59.35万元,渔药费2.5万元,水电费5万元,人工费12万元,总利润可达35.9万元,利润6 190元/667 m2。
6.6问题及对策
由于夏秋季水温变化大,加上水体容积相对较小,溶氧不足,在过冬时如果池塘较浅或相对寒冷的冬天易造成较大伤亡。因此,对今后的养殖有两点建议:一是改造池塘,加大深度达2 m以上;二是试验搭设保温大棚,提高冬季的池塘水温,减少热量散失,使七星鲈鱼顺利过冬。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1.004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Y2014-7)
(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