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银娟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00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与控制措施
崔银娟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滁州239000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范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74名医务人员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地点、暴露方式、暴露时操作环节、暴露原因、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74名职业暴露以护士和医生为主,其次是实习护士,分别55.41%和33.78%、10.81%;暴露源以乙肝为主,占暴露总人数的29.73%。暴露的方式主要是锐器伤,占暴露总人数的95.95%;暴露地点主要为病房和治疗室,其次是手术室,分别占31.08%,28.38%和22.97%;暴露环节主要为操作后整理废物,手术缝针刺伤和输液后拔针,分别占22.54%、21.13%和19.72%;职业暴露因素中主要还是因为工作人员自己,占67.57%。所有职业暴力均及时妥当处理,随访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仍很淡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操作流程,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地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接触带有病原体污染的血液、体液和锐器,很容易发生职业暴露,若不及时加强监测与预防,医务人员将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近年来,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人数逐年上升,暴露类型也发生多样化,因此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视。为了了解职业暴露发发生的情况,分析原因及危险因素,积极寻找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自身防护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该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7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发生血源性暴露的医务人员74人,包括医生、护士和实习护士。
1.2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2]的要求,制定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先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然后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者的基本情况、暴露方式、暴露源等进行评估、检测、预防用药、追踪随访等。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对74名血源性处理内容包括伤害者的一般情况、工作科室及职业类别、职业暴露发生的地点、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是否被血液体液污染、职业暴露方式及环节、病人经血传播疾病标志物情况、伤害的发生有无不正确的操作、是否及时进行局部处理、感染管理科指导下的后续处理及追踪等。医务人员一旦发生锐器伤及职业暴露及时填写相关内容,并上报。感染管理科则根据暴露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处理方法,并完善追踪及记录。
①职业暴露人员分布。74名职业暴露中护士41人,占总暴露人数的55.41%;其次是医生25人,占总暴露人数的33.78%、还有实习护士,占总暴露人数的10.81%。
②职业暴露地点。暴露地点分别为病房内23人、治疗室21人、手术室17人,产房5人,ICU6人,急诊科2人,见表1。
表1 职业暴露地点分布
③暴露方式主要是锐器伤,共71人,占95.95%,血液体液喷溅3人,占4.05%,锐器伤操作环节见表2。
表2 锐器伤操作环节职业暴露分布
④职业暴露因素中主要还是因为工作人员自己本身操作不正确,其次是病人躁动误伤,还有就是其他工作人员操作不正确误伤到自己。因自己55人,占67.57%,因其他医务人员14人,占18.92%,因病人5人,占6.76%。
⑤职业暴露中暴露源中经血源传播疾病,乙肝22例,乙肝+梅毒8例,丙肝5例,梅毒7例,丙肝+梅毒1人、狂犬病3人,暴露原因不明27人,人数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职业暴露源分布
⑥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及追踪情况。所有发生暴露均能按照职业暴露上报及处理流程处理。对乙肝、狂犬病职业暴露者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了免疫预防注射,梅毒暴露及时进行了青霉素注射;27例暴露源不明的锐器伤害,其中13例预防性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14例没有进行预防注射。所有职业暴露者通过追踪,无1例感染相关经血传播疾病。
3.1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①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74例,以护士(包括实习护士)为主,占66.22%,其次是医生,占33.78%,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3]。可能与护士工作量大,从事大量操作有关。
②在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中,操作后整理用物居第一位,占22.54%,主要因为操作后整理用物,锐器没有规范处理,隐藏于其他物品之后,不易被发现,发生锐器伤的几率相应会大些。其次是手术中缝合刺伤,占21.13%,主要是手术室中的医护人员从事损伤性操作,接触到锐器的机会更多,直接暴露于传染源下的概率更高。故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和职业感染的风险也很高。居第三位的是输液后拔针,占19.72%,主要是因为操作不规范,没有习惯使用配备锐器盒的治疗车,而是拔针后直接插入输液瓶口或莫菲氏滴管,这样很容易刺伤自己。
③职业暴露源中主要以乙肝为主,占29.73%,这与相关文献[4]报道一致,主要是我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1.2亿[5],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增加了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乙肝感染的危险。
④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中主要病房、治疗室为主,其次是手术室。住院患者中输液、注射、采血主要发生在病房,处理使用后的锐器主要在治疗室,所以锐器伤主要发生在病房和治疗室。手术室主要是缝合的机会比较多,相应发生针刺伤的机会也大些。
⑤职业暴露人为原因中主要是自己,占67.57%,主要考虑还是操作不规范,自我防护意识差,没有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导致。
3.2对策
3.2.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标准预防等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对在岗职人员应定期组织学习,强化防护意识,特别要加大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可通过宣传栏、培训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重视度和有效防止和处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能力,预防职业暴露。
3.2.2严格遵守标准预防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帽子、隔离衣,防护眼罩。接触有可能被血液污染物品时戴手套,手部皮肤破损时戴手套进行操作,有利于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清洗器械时,若有可能发生血液喷溅时,应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必要时穿隔离衣。
3.2.3规范操作规程,创造适宜的操作环境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为躁动患者操作时应在其他人的协助下进行。禁止使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手术中禁止徒手传递锐器;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针头;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架上;输液完毕拔针时携带锐器盒,避免将针头刺入输液瓶塞;锐器盒使用之前盖好盖子,满3/4时应及时封闭,以免针头暴露在外,刺伤别人。
3.2.4正确处理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正确进行医疗废物分类,禁止将损伤性废物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防止整理和运输医疗废物时造成刺伤。医务人员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盒,锐器盒符合标准,禁止用其他容器替代,且锐器盒满3/4时及时封口防止外溢。
3.2.5做好锐器伤后的处理完善报告流程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按照局部处理程序立即正确做好伤口处理,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报告后,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给予咨询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暴露者心理压力。对职业暴露者,定期进行相关检测和跟踪随访,以降低感染率。
[1]尹志改.创伤骨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39-640.
[2]罗光英,李凌竹,王敏,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70-5772.
[3]吴晓英,汪道琼.64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1):3191-3193.
[4]周晓平,罗腾达.某三级传染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12,11(2):143-145.
[5]杨小佳.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73-5775.
Occupational Exposur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edical Staff
CUI Yin-juan
Chu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Chuzhou,Anhui Province,239000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discuss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ccupational preven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aff and reduce the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Methods 74 cases of medical staff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urveyed,and the occupation, exposure source,exposure location,operation link at the time of exposure,exposure cause,handling and follow-up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 74 cases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the nurse and doctor were the main,and the practice nurse was the second,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55.41%,33.78%and 10.81%,and the exposure source was mainly the hepatitis B,accounting for 29.73%,and the exposure method was mainly th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accounting for 95.95%,and the exposure link was mainly sorting waste after operation,operative suture needle and withdrawal of needles after infusion,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22.54%,21.13%and 19.72%,and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factor was mainly the working staff, accounting for 67.57%,al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were properly handled in time,and the medical staff infection due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was not found by follow-up.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is still weak,and enhancing the knowledg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carrying out the standardize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tandardizing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re the key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s of medical staff.
Medical staff;Occupational exposure;Risk factor;Prevention measures
R197
A
1672-5654(2016)11(a)-0142-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1.142
安徽省2013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编号:1301040036)。
崔银娟(1984.4-),女,安徽蚌埠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管理。
(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