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堂淮口中学历史教研组 潘玉渠
南 下 (外四章)
四川金堂淮口中学历史教研组潘玉渠
乘车南下,一人而已。
或许,黑色的轨迹,能够带来更为浩大的光明——
三月,沿途的每一天,都是烟花烂漫的日子。
土地安详,似绿底的绸缎;花莺,用柳丝与河水编织着头饰与乐器;泥墙在灌木的簇拥下,也仿佛成了一纸尚未定稿的诗章。
再向它讨个主意,丢下牵绊,闭着眼睛随风摇曳。
从每一粒泠然拨动的鸟鸣中,我们都可抽出早春的好天气,青嫩的视野。
坐在温煦的阳光下,还可以借助游弋的眼睛,静静思索:
当我置身于乡野,灼烫的城市气息便不再珍贵。
驷马,钟鼎,还有脂粉与扬尘……
这些意象中的繁华,正逐一被内心轻视,或舍弃。
思索从无到有的意识,哲学框架下的生与死;
思索时间的构成,爱情的本质,以及悲观主义的对症之药。
有那么一些时刻,我想停止下一程的奔波,找一截未曾雕饰的山水,扎个营寨。将人生的悲喜,说与一茎温良的稗草听。
顺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我们需要考量物质与精神的轻重,并给它们调出和谐的浓度。
让理性的经纬线,呈现山脉一样的坚定;
并将内心分割为一块块井田,以牛马般沉稳的步履躬耕,用新鲜的词汇浇灌……
这样,节令才会长出骨头;
生出妖冶。
清凉的好兆头就悬在窗外。
雨,足以酝酿一帧深邃的风景。
路灯投影出粗糙的市井,整个夜晚便显得有些浑浊。
黄葛树的伞盖婆娑其下,没有喧嚣。瞳孔过滤着雨的姿态,让耳朵收纳它们来自千米高空的韵律。
一个人摊开诗集,置身于潮湿的视野,独自疗伤。
文字中隐匿的情感,是那么遥远,崎岖,空荡,乃至踉跄。
让所有的掩护,都注定无效。如何抚平内心的涟漪,又如何化解这万千的仰望?身后的墙壁,给出了一张怯懦的白卷。
雨水会剥开陈年旧事,为凌乱的心情重新塑胎雕漆。
让我们得以一边将力量填回体内,一边借助夜空的咒符,击溃忧虑……
夕阳已如车轮辗进深山,沿途溅起的霞光尚未落定。
梧桐上栖息的山雀,便开始围坐谈心。它们有着居高临下的姿态,超然物外的眼神。
睡在泥土中的祖先也会在此时苏醒——
他们赶着骡车,乘着耕牛,或形单影只,或三五成群,通过观察炊烟的浓淡,来检验子孙们的富贵与贫穷;
甚至在本不属于他们的时代,找寻遗失已久的足迹。
路旁的茅草与房舍彼此依偎,绵延而去——
仿佛一幅立意潦草的画卷。
而那弯初上枝梢的白月,作为一枚图钉,让这陡峭的视野,慢慢地规整了起来。
放弃负累,心头才会撒满温暖的晴光。
村庄里,鹅群在池塘边悠然梳妆,它们用嘴巴剔除岁月给予的泥泞;用柔软的脖颈,垂钓彼此的倩影。
公鸡则围着母鸡歌唱,它们深情款款,精致的脸上堆着红光,眼睛里也满是对家的向往。
在这片桃花源般的乐土上,万物怡然自得,静静生长。
它们守着一方粗粝的风景,便坐享了漫无边际的幸福;而将幻想或奢求之类的字眼,永远地抛诸脑后。
头戴花环的孩子雀跃于田畴,为母亲的劳作增添了动感。
几只周游列国的蜜蜂,像流浪歌手那样,用琴弦抒发着对世界的爱与恨;
奶牛躺在树阴下,静观天上游荡的云朵;而从远方拂来的清风,则令整个世界变得安谧、祥和。
这,便是尚未遭受工业屠戮的文明——
深藏于内心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