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锦丽
【摘要】解决问题原名叫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新教材把解决问题的内容有机的穿插在四大领域中教学,主要是结合在计算教学中,目的是践行课标提倡的算用结合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0-01
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注重审题教学,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即指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性和合理性,所形成的概念正确,判断和推理有理有据,准确无误。是一切数学思维品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审题要弄清题意,形成题意的清晰形象。因此,审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思维的准确性。
1.读清条件和问题
即逐字逐句地读,弄清题目中的所有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抓住关键读
一道解决问题中总有关键的词或句,在这些地方要加重语气读,浓墨重彩地读。如,小小有画片12张,送给大大2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大大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题中“送给大大2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就是个关键句,在此就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背后的故事。
3.边读边联想
解决问题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的,这些语言中既有明显状态的已知条件,也有隐蔽的间接条件,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断层,造成解题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联想,从已知条件中能联想到什么?还能联想到什么?如,一段路长4/5千米,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5,第二周修了1/4,如果从分率的角度想: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两周一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全长的几分之几?如果从量的角度考想:第一周修了多少千米?第二周修了多少千米?两周共修了多少千米?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了多少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
4.边读边画示意图
解决问题中条件的抽象性和隐蔽性,光靠脑子想是很费神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因此,引导学生把题意画出来,从外部表征题意就成了重要的理解题意的方法。
二、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集中表现在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并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因此,抓住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问题分析,也可以从条件分析,还可以兼顾条件和问题分析。
如,甲、乙两地相距3.5千米,小小和大大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已知小小每分钟行60米,大大每分钟行8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从条件分析,已知相距路程,两人的速度,可以求相遇时间;从问题分析,要求相遇时间,根据相遇时间=路程除以速度和,要知道路程和速度和;兼顾条件和问题分析,两人行的路程相加等于总路程。解:设经过X分钟相遇,依据题意列方程得:60X+80X=3500或(60+80)X=3500。
三、注重练习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变式练习,能使形式的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
如,分数问题的练习:
1.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这批水果有多少吨?
2.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两周买了多少吨?
3.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这批水果至少有多少吨?
以上三题是叙述形式变式的练习,主要是问题的变式,尽管问题的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反复推敲,就能深刻理解到每道题的要求,实质都是要求这批水果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注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独立地思考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思维结果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品质中最可贵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太大,又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的题目,促使学生拓宽思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弄通数量关系,从而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再进行比较,得出最佳办法。
如,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10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这个条件,可以求出每小时行240÷4 =60(千米),再根据一共行了10小时,可以求出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60×10=600(千米),列式是240÷4×10。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又有的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我们可以这样想,即一个4小时是240千米,10小时里面有10÷4=2.5(个)4,也就是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2.5个240千米,列式是:10÷4×240=2.5×240=600(千米)。还有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也可以看成2小时行一个120千米,10小时里有10÷2=5(个)120,所以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5×120=600(千米)。一道看似简单的归一问题,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4小时行240千米”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打通了学生思维的关节点,触及问题的本质,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做好以上四个注重,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