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6-11-21 03:54杨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杨艳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4-01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根据学习主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民主,使师生之间关系保持平等、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学更重问。在不断的提问中也增进了他们的知识和去创新。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提问不正确的,要加以正确引导,要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引导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重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要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通过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和重点,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思考。

(3)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或不合逻辑,教师都要耐心倾听。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要平等对话,不能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于开口的心里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教师只有认真、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2.根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合适的情境。学生独立地确认问题情境以及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中的词句表达和理解,还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从句、段、篇去质疑。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手法,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具体的课文,把要提出的问题写出来,避免学生质疑的盲目性。质疑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中带有兴趣。如教《我的叔叔于勒》可针对题目质疑“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写于勒?通过于勒的故事想表现怎样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提问。抓住关键的语句、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比如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美句,学生很容易提出质疑。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两方面考虑

1.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过分依赖课本,要试着向文本发问,自身要不断提高问题意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教师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索。教师课堂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课堂中,教师的每一句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该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对话。应该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甚至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但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应学会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老师来引领。引导学生将问题相互联系,如讲解鲁迅的《孔乙己》,可以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个性化解读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如果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它的问题便不是他自己的问题,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要培养学生对已知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为了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老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提问点,引导学生层层深问。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意识语文教学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