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才会有蓬勃生命力
——大型歌舞诗《永恒的刀郎》研讨会发言摘要

2016-11-21 13:12:12李卿整理
新疆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刀郎木卡姆新疆

□ 李卿整理

5月26日,由麦盖提县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大型歌舞诗《永恒的刀郎》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君超、《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社长黄毅、《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主编蒋林出席会议。会议由《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社长黄毅主持。《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主编蒋林作了题为《见证新疆走向当代文化艺术理想之路》的讲话。麦盖提县委领导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县委、县政府打造该剧的初衷及整个创作情况;来自新疆音乐、舞蹈、教育、艺术理论、出版界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永恒的刀郎》所体现出的刀郎文化的魅力,原生态艺术创作的价值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生命意识的觉醒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

让刀郎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麦盖提县委书记 文福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一堂,举办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研讨会,首先我仅代表中共麦盖提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30万刀郎人民,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麦盖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麦盖提县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以刀郎木卡姆为代表的刀郎文化,是具有地理标志性的区域特色文化,它深深扎根于刀郎人民的血脉之中,是刀郎人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它鲜活的体现了刀郎人神奇的艺术魅力,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不懈创造力。

2005年麦盖提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授予“中国刀郎麦西热甫之乡”的美誉称号,其中刀郎木卡姆,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化部列入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刀郎文化渊源流长,它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艺术魅力备受世人的亲睐,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屡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2007年4月11日,麦盖提县三名刀郎木卡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跟随温家宝总理出访了日本,所表演的维吾尔木卡姆作为融冰之旅,文化大餐的压轴戏,受到一致的好评。

2015年4月18日,麦盖提县8名刀郎艺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大型歌舞剧《丝路上的中国梦》演出,深受首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麦盖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先后应邀到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成为了麦盖提、喀什乃至新疆的一张名片。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提升麦盖提县的刀郎文化,我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造,高标准打造出了一台展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民族歌舞剧《永恒的刀郎》。

近日,在自治区文联住麦盖提县“访惠聚”工作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在自治区旅游局、新疆民航局的盛情邀请下,在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等相关单位的帮助和配合下,《永恒的刀郎》大型歌舞剧于5月25日首次登台乌鲁木齐人民剧场为首府观众献上了刀郎人的传世之作,演出得到了观众和相关专家的观看。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演出,旨在展示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工作的一个成功实践,也是坚持落实自治区民族团结近五年相关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对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各级领导多年来关心关注麦盖提县的一次感恩之旅,是新疆精神的真实再现,更是多年来弘扬提升刀郎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我们举行这次研讨会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大麦盖提县对外宣传的力度,弘扬和提升刀郎文化魅力,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得到各位专家学者和各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宣传,使刀郎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发展经济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起点,深层次地挖掘其承载的内涵,彰显其文化底蕴,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带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使之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传承弘扬和提升我们刀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进而推动刀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艺坚持为人民服务 才会有蓬勃生命力

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张君超

今天麦盖提县委宣传部、《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新疆日报》理论专刊部在这里共同举办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座谈会,听取我们各位专家的指导意见。我借此机会讲几句体会:刀郎乐舞这是传承已久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5月25日晚上再一次唱响了新疆,再一次舞动了新疆,我想可能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难眠的一个夜晚,从某种角度讲,这是一次基层文化的崭露头角,这是一次有力度的基层文化对当下浮躁文化的冲击,这是一次正能量大进军,这是一次心灵上的震撼和冲击。

美丽的5月因《永恒的刀郎》更加美丽,金色的5月因《永恒的刀郎》而永恒。在此我仅代表自治区文联向各方面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向麦盖提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时值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74周年;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多,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年第一年,《永恒的刀郎》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长期不懈,必能促进文艺的繁荣。自治区文联从2014年到今年,已经在麦盖提进行了近3年的“访惠聚”工作,我个人也多次去往麦盖提。麦盖提县委,县政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长期不懈抓文化事业发展,促文艺事业繁荣,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永恒的刀郎》开场的宣传片介绍的也不是很全面,但是基本上涵盖了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内容,我感觉这里有几个方面值得总结: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很好地理解了自治区党委提出来的坚持以现代化为引领这样一个具体的战略布局,或者是一个新的理念,在实践当中他们很好的解决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才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永恒的刀郎》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是创作方法。

在具体操作上也很有思路和方法。麦盖提县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好的文化传承,有很丰硕的“非遗”文化成果,如刀郎农民画、刀郎木卡姆等……但有时文化传统把握不好会成为一种包袱,或成为一种前进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麦盖提县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来发展,无论是他们的刀郎文化产业园,还是《永恒的刀郎》剧场,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心、照顾,这些方面做的都非常到位。

在发展上,麦盖提县也融入了新的理念,用了很多现代文化的元素。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那首《小苹果》被麦盖提县改编成刀郎版本,而且麦盖提县的广场舞可以说是新疆跳的最好的。这个例子或许不恰当,但我觉得麦盖提县抓文化建设也是注重于制度的建设,注重于理念的建设。麦盖提县整个文化界的思想非常统一,那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去极端化”,就是要发挥文化的对冲作用。《永恒的刀郎》已经在麦盖提全县各乡村进行了演出,不是整台演,而是一段一段演,是针对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对象进行演出,一年几百场,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一个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这部剧让人们发现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部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该剧再一次证明了文艺创作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泥土、根植人民,“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创作原则。我们的文艺牢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

催生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产生

《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社长 黄毅

《新疆艺术》(汉文)复刊以来,坚持致力于打造新疆本土艺术精品,大力推动新疆本土文艺理论的繁荣与发展,很好地实践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天,我们举办这样的研讨会,就是要凝聚各位专家学者的力量和智慧,一起帮忙,齐心协力将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打造得更加完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有助于催生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产生,必将促进开放、创新、现代的理念与新疆的一体多元文化相交融,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今后,类似的活动我们会经常举行。

麦盖提给观众送上了一场文化大餐

新疆艺术剧院一级作曲 马成翔

麦盖提给新疆给全国人民送上了一场文化大餐。

策划到位,方向明确。一台晚会、一次活动的策划事关重要,这台歌舞剧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那就是走向大众,回归大众。晚会吸收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展示了刀郎文化的魅力。

结构合理,主题突出。通过全剧三个篇章,九个段落,精细构架了维吾尔刀郎文化这种优秀的经典,提炼出了闪光点,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准确运用了音乐、舞蹈、舞美等艺术手段,紧紧围绕主题,在情节、内容及可视性上下足了工夫。另外独特的民俗也给予了一定的展现,比如说鞭子、熬鹰、纺线等等,丰富了这台晚会的可视性。

形式多样,内容经典。晚会通过开幕、声乐、演唱及各种形式的舞蹈片断,以精美的集体舞、男子舞、民族舞、双人舞、独舞、领舞与伴舞,突出展现了刀郎文化的精髓,而且这些片断很精彩、很耐看。大中小场面相互对应、交错、抒情、写意、火爆、热烈、滑稽等都有所展示,可见其在民间原始舞蹈的基础上,更抓住了其文化内核,用现代思维及技法逐一展开,赋予其新的规律。

另外在形式、内容上,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也可以说是创作原则。大力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没有刻意地去展现关于现代人的所谓技法,一切从内容和实际出发。比如男子舞《熬鹰刀郎》,其中饰演鹰的男子很突出,气势表现得极为到位。女子舞《红柳刀郎》,沙丘中冒出女子饰演红柳树,这个创意是整场演出最精彩的场面之一。第三是羊舞,麦盖提有著名的斗羊活动,通过这个羊舞,黑羊和白羊分别让男演员和女演员来饰演,这种表现手法非常生动、有趣、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女双人舞缠绵感人,胡杨的舞台形象逼真、古朴,可以看出舞蹈编排及表演的用心程度。

旋律优美,选材得当。从全剧来看,它的音乐选材方向明确,就是刀郎木卡姆及刀郎民歌。而且这中间的选取精确地突出了刀郎的风格,《画家刀郎》旋律清新、《红柳刀郎》深刻细腻、《摇篮刀郎》抒情感人。从整部作品来看,旋律优美,技法娴熟,肢体层次分明、清晰,配器顺畅,尤其是维吾尔民间艺术形式的表现突出,艾捷克、卡龙、热瓦甫、达普、竹笛等乐器穿插其中,刀郎音乐的音色运用非常突出。刀郎音乐的独特的情景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往往只用一种节奏,就能展现出民族独有的东西。以往,我国很多音乐剧等往往都会大量采用西方流行的音乐元素和表达形式,这个现象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永恒的刀郎》与众不同,完全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东西。我认为,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它的精髓部分在《永恒的刀郎》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展现。

另外我要提的一点是该剧“虚实结合”,即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服饰方面,在强调刀郎传统及维吾尔传统服饰的同时,也有较大的创新,剧中角色的服装、造型,在色彩、布料、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运用了很多新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完成了剧情的需要,气氛渲染得也很到位。灯光方面,充分地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对剧情、故事、人物进行渲染、包装,光线的明亮度、角度等运用得都非常好。

而最重要的是,整个演出队伍都来自麦盖提县,作为县级文化艺术团体,能做到现在的程度非常不容易,可见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从演员整体队伍来看,技巧熟练,技艺高超,从内在到气氛的渲染都很到位,尤其是各种角色的刻画比较准确。而且,全体演员都投入了感情去表演,而不是靠机械地去运动。感情对于演员表达一个角色至关重要,对本民族优秀艺术的展示,更需要投入巨大的热情。很多人认为,作品的好坏只取决于导演的能力,但如果演员自己不下工夫,再好的导演也是枉然。我在青年歌舞团工作了几十年,我很清楚有些技艺要展现,演员功力差一点就会很沉重、很难看。

当然,《永恒的刀郎》也有一些稍显欠缺的地方:第一,开幕式的四人木卡姆的演唱稍显冗长。第二,所有演奏、演唱均为播放录音。艺术的表现最重要的是演员在现场的即兴发挥,这点被扼杀了。就像书法作品一样,书法家写出来的每幅作品都不一样,那是有价值的,如果一样,就成了机器复制品。第三,民歌刀郎在整场剧目中显得比较弱,在民俗音乐形式中,民歌是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形式多样化并不一定是好事,需要有重点。

保护、传承、弘扬刀郎文化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李季莲

看了《永恒的刀郎》非常兴奋、感动、敬佩。首先敬佩县委县政府,为了打造文化名片、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下了如此大的决心,确实是很有魄力。

歌舞剧取材于流传于刀郎地区的刀郎木卡姆,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刀郎木卡姆”又是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刀郎木卡姆”已经成为了“刀郎文化”的一张非常响亮的名片,特别是在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在挖掘、保护、弘扬“刀郎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积极投资、支持对刀郎艺人的传承培训,设立剧场改善演出环境,改善刀郎老艺人的生活条件,还有“刀郎舞”应该是全疆第一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成健身操进校园、进广场的。此前,我到麦盖提县的时候,看到一派繁荣的景象——各民族在广场上放着刀郎音乐跳刀郎舞。这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群众文化。据我所知,当地还成立了“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协会”,举办了“刀郎木卡姆艺术班”,麦盖提也是第一个把刀郎艺人请进校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的县级城市,让刀郎艺人面对面地向孩子们口传心授刀郎文化艺术,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弘扬和倡导的举措。

歌舞剧《永恒的的刀郎》也是麦盖提县保护、传承、弘扬经典民族文化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想把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品的积极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容易受到时代变迁的因素影响而出现历史断节的东西,因而它更具生态上的特有性,那么深入挖掘这个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和发展,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永恒的刀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而且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人民的心声,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那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生活温度,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麦盖提打造的这台作品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编创团队力图在深入地开掘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也赋予其一些新的形式和新的艺术手段,试图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寻求创新,我们看到的舞台上的作品气势很恢弘,民族色彩非常浓郁,而且展现了时代内涵,可以说集中地为我们呈现了“刀郎文化”这个经典的民间艺术。它穿插了民俗、服饰、特产、节日这些多彩文化元素,表现了刀郎人民生活的变化,全方位地讲述了“刀郎文化”的特色。

在这个舞台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有些舞段编排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气氛,比如说鞭子舞、红柳舞等,都很有创意、很有想法。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既有浓重民族色彩,又融入了现代气息的一些新的东西。

这台作品,有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培养了一支队伍。现在我们提倡侧重本土创作,最重要的是要留得住作品、留得住人才。现在有一种倾向,全是围绕主演编排一段戏,主演一走,这个戏就没法演,《永恒的刀郎》则不然。麦盖提县的刀郎艺术团是一个很不得了的团队,很难想象,一个县级的团有这么一个又大又整齐的队伍。观看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演员的刻苦努力,他们不仅要跳舞,还要演戏,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而且,舞剧中还加入了一些戏剧性的、情景化的东西,这也是极为锻炼人的。

《永恒的刀郎》不能像文化快餐一样演一阵就放下,而要把它作为常态的艺术作品去演出、打磨和修改。《永恒的刀郎》开篇的短片太长,有近25分钟,报幕词也太长,这“两长”直接拖了后面的戏。短片固然是一种很好的宣传,现在很多作品都在用这个手法,但是不宜过长,需要精炼,报幕词同样如此。

第二点,《永恒的刀郎》既然叫做歌舞剧,就必须有剧情,这方面显然有所欠缺。第三点也是我最想说的,刀郎艺术最突出、最具有特点、最打动人的是它的原生态,但是《永恒的刀郎》却是放录音,演员都不一定对的上口形,何况民间艺人,他们本身最出彩的那一部分没了,可以说是一个败笔。

2003年,我和周吉老师受邀参加“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当时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院长王文章先生(现文化部副部长),要求我们带个演出队来,我们几经商量,最终决定带刀郎艺人来演出,因为刀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极具震撼性的表演,这是我们第一次把刀郎艺人的演唱推到北京,我们预计它一定会打响,没想到从此一炮而红。当时我们只打算演出一场,但演完以后就收不住了,最后整整演了四场,观众都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人士,场场坐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记者采访的所有人都说听到了“天籁之音”了,看到了真正的“从生命中发出的那种呐喊”。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刀郎木卡姆走向了全世界。

刀郎艺人根本不需要话筒,靠的就是自己不经任何修饰的声音,而这恰恰是最受欢迎的。人们或许有误解,一个民间老艺人有什么好看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民间艺人出去演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完全不是在演出,他们是用心声在歌唱,他们完全是衷心的,没有一点装饰。他们曾得过不少大奖,这些大奖是怎么得的?肯定不是装饰过以后得的,装饰过得不了奖。不要认为他们音高不一致,他们的嗓子太嘶哑,而这恰恰是他们最精彩、最精华的部分。

经典民族文化的再阐释

著名舞蹈家、新疆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杜渐

首先祝贺《永恒的刀郎》演出成功。

感谢黄毅社长和蒋林总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那我想就这个命题说几句题外话——经典民族文化资源的再阐释。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很有现实意义。我们新疆是文化资源大省,却不是一个文化产业大省,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大多是流于一种民间的、原始的、原生态的情境。

大凡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木卡姆的表演,基本都是原生态的,一种声嘶力竭的,作为生命的一种呐喊,他们在用生命演唱。除了这些呢?我们能否创造一种新的演绎木卡姆、推广木卡姆、介绍木卡姆的方式?我觉得这个命题非常有价值,不单是要去做,还要思考,它也向全疆所有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提出了一个方向。

这几年,我对刀郎产生了一些想法、观点。首先就是这次我们讨论的命题“永恒的刀郎”,什么是永恒?什么能永恒?刀郎能永恒!这个名字霸气,这个名字能叫得响,充满自豪感、充满了地域的特色。很多人都是因为认识了刀郎而想去探寻麦盖提的全貌。五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麦盖提,就是去那里学习刀郎。我就知道刀郎在麦盖提,所以一定要到麦盖提来学习。

刀郎的程式性很强,都是由五个部分组成,“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这五个表演的程式,它的来龙去脉、它的渊源、它的风格特征,都经过了严格的规范后才形成的。但这是我们过去的传统,先祖们留下的刀郎的传统,以及这种表演程式,那么我们今天再演绎,把刀郎用新的方式,用很强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现代手法去表现,就会形成新的经典形式,对于后人来讲,我们所为也会成为先人留下的传统。所以,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的,永没有休止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麦盖提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拿出这样的题材来,并且不惜代价地打造出来。从节目单上创作团队的阵容就可见一斑,比如冯双白,全国一流的编剧,现在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主席。麦盖提县地处贫困地区,但文化上一点都不贫困,刀郎就诞生在麦盖提,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就是麦盖提。这个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唯此一家。所以,打造刀郎音乐文化这件事非得麦盖提来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就演出效果来看,《永恒的刀郎》显然是成功的。

我观察到,《永恒的刀郎》叫做“舞蹈诗”,而不是舞剧,因为它确实构不成一个剧,没有贯穿故事的主线,它是一种散在的,很自由的一种结构,段落之间可以随意拼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且还将故事、游戏、服饰、爱情、民俗、民情,甚至于特产等刀郎的生活状态融入了刀郎乐舞之中,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不是一部舞剧能够做到的,采用现在这种形式,我觉得很贴切。

《永恒的刀郎》其中几个舞段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熬鹰”、“红柳”等,营造了一种意境,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是现当代的手法。这些舞段为什么这么突出?从舞蹈的律动、动作特点、形态、节奏方面讲,跟我五十年前学的完全不同,而且变化很大,变得更加铿锵有力,也更加张扬了。从舞台的角度来讲,它已经突破了民间刀郎的那种均衡、对称,那种方方正正的、四平八稳的要求。画质变了,对比强烈,刀郎的精神、刀郎的特质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另外,戏剧性、情景式的表演作为创作形式,我觉得是比较得体,不管是在平台上也好,在前边也好,或者在侧台也好,都展出一幅幅的很生动的生活场景,力图发挥一个承上启下,串接前后的作用。

当然,《永恒的刀郎》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我之前赞赏的舞段基本上是用传统的表演形式,而里面有一些是现实生活,又必须要用到现当代手段来表现。所以就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比如《画家刀郎》里,画家在画画,接着她的男朋友出场,然后突然出现了两群羊?黑的一群羊、白的一群羊怎么放到这么一个场景?这让人莫名其妙。这让整台晚会的形式变得杂乱了,有些舞蹈它没有什么内容,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在舞台艺术占据了举轻若重的地位,观众看完这台晚会以后,他不一定在内容上记住了什么,但是形式上给他留下的印记是长久的、磨灭不了的。

还有在音乐方面,整场演出都是民族音乐元素,但在中场的《摇篮刀郎》以及几个舞段都出现了交响乐的感觉,那就完全背离了刀郎音乐。

刀郎的核心是强烈的生命意识

新疆军区文工团一级作曲 刘钢

我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以色列作家写的《人类简史》,书里说在一百年前的时候,人类还有很多门语言,还有上千个民族,这才仅仅一百多年,语言就剩下几十种了。实际上,任何文化形态,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是地域文化形态都在消亡,我们没办法留住。因为经济全球化,社会状态也在全球化,造成了人类价值观的全球化。怎么才能让地方文化生存得更久,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从这个角度讲,发展文化得要有一些深度,这是一件惠及子孙万代的事。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有一句话一直在误导我们,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其实有一个巨大的漏洞,既然民族的是世界的,为什么世界没有越来越多元,反而走向全方位的一致了呢?就像语言方面,全世界都在英语化。我想了很久,总结出一个道理,一个民族文化里如果没有世界性的价值观或者普世价值的内容,这样的民族文化只会逐渐消亡,不可能变成世界的。

不说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文化只能讲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传统文化有糟粕,现代文化同样也有,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永恒的刀郎》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然花了重金,打造了这么一支高水准的团队,这么一台高品质的音乐舞剧,就一定不能想着只演上几场,要尽可能地能够走出去,把这台舞剧能够变成一个知名的品牌。

打造一个剧目的品牌,有许多东西需要考虑,首先是形式和内容,内容当然是民族文化,形式则是价值观的问题。一台剧目,英国人能看懂,法国人能看懂,东北人也能看懂,这就是价值观统一的结果。比如,去年我看了一台少林功夫的晚会,据说这台晚会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演出,一直演到现在,可以说是老掉牙的东西,结果一看,我居然泪流满面。演了二十多年,和尚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对生命的意识、对母亲的爱、对根的追寻、对文化的追寻是人类共通永恒不变的,人们内心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产生共鸣,所以这部剧走遍了全世界。

同样,刀郎的本质是什么?刀郎文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在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音乐、服饰、舞美之外,刀郎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我个人理解刀郎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强大的生命意识。我记得很多年前刀郎首演,引发全场欢呼,在场的观众没人懂台上的人在演唱什么,但大家都泪流满面,被它那种生命的仪式和生命的形态所折服。这是一个不屈不挠,艰苦顽强的生命形态,麦盖提的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存艰辛,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诞生出这么璀璨的文化,不同于内地,也不同于西方,但在人类终极的价值观上,又是惊人的一致。

这部歌舞诗也有一些瑕疵,首先,假唱的问题是致命的,把最精彩、最震撼、最打动人的部分阉割掉了。刀郎艺人的每一次演唱都是不可复制的,而播放录音,一百场都是一样,如果这样,我可以买张碟在家里看,根本不必去现场。

其次,整场音乐元素都用得很好,包括不同段落的木卡姆运用,但在一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过多地使用好莱坞式的节奏,看起来很唬人,看起来好像很活跃,或者说剧场的生态很强大,但这稀释了细腻的景象,稀释了优秀的、美妙的音质,稀释了刀郎最本质的苍凉。这些手法其实已经被别人用烂了,美国人发明的,又卖给日本人,日本人又卖给我们。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些东西根本不新鲜了。既然是原生态,我们就要用自己最纯正的东西把它做得更精致,更具质感。

让刀郎在现代文化舞台上立起来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崔斌

刀郎文化代表的是新疆特色,是一种充满着地域特点的文化。刀郎人所表达的、所倡导的、所宣泄的,都是一种对生命的解读,一种对自己内心的解读,也是在残酷生态环境中,歌颂自然,释放情怀的一种表达。如果说这种意义,我们新疆人自己都不懂得,都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它,又怎么去推广?怎么去让外地人明白?在我看来这一点特别重要。

这次麦盖提县大手笔创作出宏篇乐舞诗《永恒的刀郎》,以一个县的能力,能做到这种程度,十分值得钦佩。观看之后,更感到震撼,这种感觉,特别是声光效方面,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大,从这可以看出麦盖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刀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高度重视。可以说,大多数国人对麦盖提的认识是从刀郎开始的,这种认识对麦盖提政府来说,应该是一种机遇,我觉得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已经强烈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作为新疆维吾尔族生命中、文化体系中,或者说木卡姆文化里,最具原生态的、最具震撼力的,可以说就是刀郎木卡姆了。那么,当我们认同刀郎这个文化,把它当作一个地标、一个符号,一个能够表达麦盖提所特有的文化的时候,该如何打造一种永恒?如何让“永恒”这两个字不褪色?

我第一次去麦盖提是十五年前,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参与了不下四五次的刀郎文化调研,并多次邀请来麦盖提的刀郎艺人到我们学院来表演讲课。我研究的方向是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新疆这一块,我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如果想打造永恒的刀郎,一定要把“永恒后面的那些能够具有震撼的东西放到它的前面。”

文化、民俗、节日等等,这个民族所拥有的东西真正能够永恒的是什么?看起来美丽的东西,不过稍纵即逝,回头再想,就变得模糊起来。而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只有那种嘶哑、苍凉、粗犷的声音。如何把这样一种场景,或者说文化,有机地跟我们这台晚会结合起来,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

刀郎文化是河流的文化,是戈壁沙漠的文化,是最独特的一种文化样态。可以做这样一种假想:如果从头到尾都用自己的民间艺人,用他们那种独特的唱法,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知。背景放上静静流淌着的河流,再配上各种灯光效果。或者几个沙包、几棵胡杨、几个民间艺人在那里弹唱……我觉得这样的场景会比现在的《永恒的刀郎》更贴近刀郎的生活,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最原生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那个被我们称之为“永恒”的东西。

如何让“永恒”变得真永恒,需要去重新解读,剧中故事也应该再精准一些,让能够代表麦盖提刀郎文化特质的东西,那些永恒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舞台的媒介更精准地表达,这可能还需主创人员更细心的打磨。把“永恒的刀郎”的概念搞清楚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刀郎文化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永恒”这个框架里,从过去到今天,从传统到现代,从河流、沙漠到绿洲,从绿洲上生活的那些人们,把他们各种各样的样态表现出来。

“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凝结着周吉先生的心血

新疆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热娜·玉素甫

周吉先生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项。从2003年起,他积极投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为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代表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周吉先生的不懈努力,刀郎被全国人民所熟知,也走向了世界。我们今天能相聚一堂研讨刀郎,归根结底要感谢周吉先生,因为他我们才有今天的这个相聚。

《永恒的刀郎》具有走出新疆、走向世界的资质

新疆教育报刊社副社长 龚建社

近在咫尺观看了《永恒的刀郎》感触颇深,它的音乐、画面给我带来震撼。这场歌舞剧就像一幅画卷,维吾尔人的男耕女织,辛勤劳动,这种生活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2500多年以前,《诗经》中也有类似的画面,歌舞升平、男耕女织,一派田园风光。这说明,艺术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不管你在西域、还是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艺术情感总是共通的。

麦盖提在改革开放当中,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打造这台歌舞剧,用九个章节表现了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的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经历了冰雪风霜,经历了自然灾害,却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发、鼓励着他们的后人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向往、他们的信仰,还原了人在生活当中最本质的东西:善良、勤劳、勇敢、向上、团结互助。也正是这个剧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当下社会很浮躁,全民都在追求财富,追求金钱,追求GDP,而《永恒的刀郎》这个原生态的歌舞剧把一些形象、情调、画面给展现出来,给很多观众,尤其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一剂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活不止只有金钱财富,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永恒的刀郎》结构比较完整,意义高尚,所呈现的画面体现了维吾尔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对自然、对现实、对信仰、对人生的追求。它具有走出新疆、走向世界的资质。

在这里,我要提几点建议:第一,前面这个序幕宣传片时间过长,主题不集中,它试图综合新闻报道、宣传片、风光片、纪录片为一体,来作为歌舞剧强有力的引子,而事实上这个宣传片文化含量显得不足,可以再提升、精炼一下,5~7分钟比较合适,因为大家要看的是后面的歌舞剧,宣传片只是一个前言,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永恒的刀郎》,我发现文化的碰撞在麦盖提县已经开启,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当中一个新兴点。

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深情对话

新疆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 高善君

看完《永恒的刀郎》,第一感觉是生活和艺术要有机结合,整个剧目在九个片断的间隙,巧妙运用了两层的窗口,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刀郎人民朴实、温情、乐观、幸福的生活之窗。这些舞剧里有表现家庭温馨的,也有表现劳动生活的,很有艺术传承的诚意。通过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观众对刀郎人民的生活场景展开了无限想象。在《民歌刀郎》中有纺纱、刺绣,演员都来自麦盖提当地,他们在劳动之余,加入到演出中,使观众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刀郎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歌舞的形式,它已深深地融入到了刀郎人的血脉之中,他们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感觉就是传统与现代的深情对话。《永恒的刀郎》不仅有传统的刀郎歌舞,以及向大师致敬的片断,也有从生活中提炼、创作出的新的元素符号,比如说《熬鹰刀郎》《红柳刀郎》、《摇篮刀郎》等形象。创作团队利用艺术的手段,以歌舞为载体,展示了维吾尔刀郎人厚重的文化积淀与顽强乐观的精神气质。

见证新疆走向当代文化艺术理想之路

《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总编辑 蒋林

新疆的美在风景,新疆的美更在艺术、在人心。新疆的一半风情在艺术里蕴藏。在“歌舞之乡”的新疆,各族人民历来都希望过一种友爱的生活,希望欣享一种有文化的生活。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是一种召唤,它能够超越地域、民族和时代,使人们沟通和交流。通过这部歌舞诗我们看到了新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之大美,使我们感到人类在情感生活上的相通和一致。

一、歌舞诗《永恒的刀郎》打通了当下文化同传统刀郎文化的脉络,是对讲话精神的很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当下文化同传统文化的脉络打通,意义深远。歌舞诗《永恒的刀郎》是对讲话精神的很好实践。刀郎文化的内核、精神与丰富多彩的现代歌舞诗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美轮美奂的一台晚会。歌舞诗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意志、需求、梦想和价值追求,密切联系群众的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人们能够感知、领悟。

二、歌舞诗《永恒的刀郎》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担当。一部民族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在民族发展进程中是否有文化担当。《永恒的刀郎》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她潜在的价值就是以文化的力量,为“刀郎文化区”赢得了话语权,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它将对麦盖提县的宣传、甚至是新疆的宣传、推动旅游发展持续发挥巨大作用。创作团队截取了“熬鹰刀郎”、“红柳刀郎”、“画家刀郎”、“情诗刀郎”、“鞭子刀郎”、“胡杨刀郎”、“摇篮刀郎”和“永恒刀郎——致伟大的阿曼尼沙汗”等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民族文化片段,展示了刀郎灿烂深厚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刀郎人的生存史、心灵史、奋斗史、发展史、文化史。以刀郎先民的传说为主线,通过歌舞诗画等丰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刀郎人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抒写了一曲刀郎儿女勤劳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命赞歌。麦盖提县委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现代化继承、创新的思考和投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文化理想和艺术实践紧密结合的思考、判断,对“本土经验”、“中国故事·新疆篇”的书写和展演,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和区内外文艺家们的自觉追求,体现了一种文化担当。

三、歌舞诗《永恒的刀郎》追求与激活在当代新的背景之下刀郎文化艺术的因子和机缘,从而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生长点,实现刀郎艺术在当代背景下有效生存和发展。三个篇章《远古呐喊》《生命欢歌》《大漠礼赞》将刀郎文化蕴蓄其中。歌舞诗融入了一个地域的文化,不仅在音乐、舞蹈等形式上汲取,更从文化内涵上、美学特征上、艺术品位上思考,因此才使得这台歌舞诗显得很有分量。作品创新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并且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地移植其中并加以拓展,重新激活了这些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受众的审美需求又得到最大满足,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的结合,这不仅是《永恒的刀郎》成功的重要因素,也代表了原生态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文化大发展和媒介大交融的语境下,民族经典的文化资源无疑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参照。然而,如何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进行合理利用与再度阐释,则是我们今天的文艺生产所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民族歌舞诗《永恒的刀郎》的创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的创作就是基于刀郎经典文化资源而产生的优秀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收益。《永恒的刀郎》自觉开掘了维吾尔族传统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主要是在追求与激活在当代新的背景之下刀郎文化艺术的因子和机缘,让刀郎文化从田野走向了城市的舞台,创新性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结合,让各族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到中华大地优秀的刀郎传统文化,从而在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生长点。这是刀郎文化艺术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刀郎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阐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四、歌舞诗《永恒的刀郎》契合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桥头堡发展态势和战略规划需要,推动了“一带一路”文艺创作的发展与繁荣。《永恒的刀郎》通过刀郎文化昨天的辉煌、今天的重振、明天的愿景的艺术再现,把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桥头堡新疆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人文追求、人文情怀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地位有影响,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它更多的是一条文化之路、团结之路。在重建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在文化上确实需要不断产生一些宏大叙事的史诗性的作品与我们新疆核心区和桥头堡的作用相匹配。唤醒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同时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在这方面《永恒的刀郎》给我们很多启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所支撑起来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不断展现。

五、歌舞诗《永恒的刀郎》为我们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歌舞诗《永恒的刀郎》体现了刀郎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诗意化地生存”,生命的欢歌乐舞使他们从自身有限的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无限和永恒,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这正是对生命意蕴的思考。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意蕴的理解、风度和境界,给我们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这次展演总体而言非常成功,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有的篇章还缺乏一点深度,深刻性还不够。三个篇章、九个部分用力过于均匀,应该突出亮点,如应该突出《序》中”非遗”传承人的演唱、突出《民歌刀郎》等具有麦盖提本地文化特色内容。

总之,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是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歌舞诗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要不断渗透到歌曲、舞蹈、音乐、舞美、科技各个环节中去,融入思想家的视野、艺术家的情怀、企业家的思维,使得在作品的二度创作、三度创作中不断精益求精。相信歌舞诗《永恒的刀郎》借助现代艺术的翅膀会不断腾飞。

“非遗进城市”巡演,既是一场精彩的文化展演,又是为了更好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值得推崇和期待。不过“非遗进城市”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被遗忘与失去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软肋。

毋庸讳言,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一旦传承人走了又后继无人,这个非遗也就会自然消亡。到时我们损失的不只是某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遗中的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讲,刀郎文化进城市,让更多的人群,特别是年轻人通过观演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他们了解“非遗”的魅力,从而去传承这种民间文化,才能让“非遗”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继续传承。

人类跨入21世纪的大门,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代艺术的观念至上、思想重于形象的特点,使艺术面对更多的人群,有了比过去更大更广阔的舞台,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人都可以从艺术中获取有意、有利、有用的东西。马克思为我们描绘的未来艺术发展的图景是:人人都有机会释放他的艺术秉赋。激发、利用新疆优秀的文化资源使艺术化人生成为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新疆走向当代文化艺术理想之路的一个途径。歌舞诗《永恒的刀郎》——见证了新疆走向当代文化艺术理想之路。

《永恒的刀郎》抓住了刀郎木卡姆精神上的内涵

新疆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何英

看完《永恒的刀郎》,感觉非常震撼。我是做文学评论的,对于艺术比较业余,尤其是舞台剧,看得非常少,于是我专门去阅读了著名评论家韩子勇先生的《木卡姆,巨灵如风吹过》一书,以期对木卡姆、对刀郎艺术有全面的了解。

如何将民间田野的东西舞台化?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转换问题。我们应该先把“前提”界定清楚,首先我们这台舞台剧,它的观众定位是什么?如果定位是普通新疆观众的话,我个人认为,《永恒的刀郎》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故事情节,但它有叙事元素,称得上是舞台剧。对于新疆观众来说,这样的舞台剧实在太少了,即使再看几遍,也不会觉得厌倦。

我在杭州看过《大宋千年风雨情》之类的舞台剧,跟它们比起来,我们的《永恒的刀郎》更具有民族色彩,也更有风情,而且设计上精致,更有文化内涵。有想法、有创意,一点也不输于内地的舞台剧,我们要精益求精,把它打造得更好。

另外,我觉得李季莲老师说得很对,刀郎真正震撼人的就是它那种生命的意识,它这种嘶哑着的歌唱。麦盖提的刀郎木卡姆在新疆的木卡姆家族中是非常独特的,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每每开场就是高音华彩,就是最棒的东西。刀郎木卡姆非常自由,它体现一种野性的生命的呐喊,《永恒的刀郎》抓住了刀郎木卡姆精神上的内涵。

(本文图片由金炜、蒋建斌提供)

猜你喜欢
刀郎木卡姆新疆
美丽的刀郎姑娘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4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油画艺术(2017年3期)2017-05-21 00:56:46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0期)2016-11-26 09:01:50
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剧照选登
新疆艺术(2016年4期)2016-11-21 13:12:20
刀郎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5年37期)2015-09-10 07:22:44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