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然木·雅森
江苏省美术馆
近年来,“美术馆”似乎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社会性词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争相建设美术馆的浪潮,各类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省市都以美术馆作为自己的文化品牌,用以彰显这一地区的文化。2002年文化部颁布的《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总则中界定的美术馆的定义为:“美术馆是造型艺术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美术精品及相关资料,向公众进行审美教育,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多项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从1936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国立美术陈列馆(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开始,到1953年徐悲鸿纪念馆的建成,再到1956年江苏省美术馆的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以及1958年开始筹建历经5年建成的中国美术馆,再到后来90年代末新世纪初民营美术馆的大量出现,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美术馆事业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草创到欣欣向荣,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美术馆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等功能日益健全,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国兴起建设美术馆浪潮中,新疆略显滞后,在美术馆的建设发展上没有跟上全国美术馆建设的快捷步伐,时至今日新疆还没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省级美术馆(新疆美术馆目前尚处于筹备建设阶段,离开馆还需几年时间)。目前,新疆挂牌美术馆的机构除乌鲁木齐市美术馆是公立美术馆外,还有一些民营美术馆,如:新疆当代美术馆、宏美术馆等,各地州的美术馆也大多是在文化馆的基础上设立的美术馆。这些美术馆因平台、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缺乏收藏、研究等美术馆应该具备的功能,藏品较少,藏品的学术质量也难与内地美术馆相比较,更多地侧重于临展作品的展示,无法承担起对新疆名家作品以及内地名家来疆采风写生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的重任,更难以做到对新疆美术史脉络的梳理,且因自身场馆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美术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公共性,“美术馆是以对一般社会大众开放为前提,进行收藏、保管、研究、公开美术作品等工作的专门机构”。①因此,美术馆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就是面向社会开放。这种开放性,一方面是由于消费市场的自我需求来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社会公众对美术馆内在文化的诉求,这种内在文化的诉求主要表现在文化地标、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
新疆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紧随祖国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的发展势头尤为突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精神需求也日渐上升。殷双喜在《谈美术博物馆与文化的关系》中以大量的数据证实了美术馆建设热潮的出现,指出这种建设热潮出现的原因是美术馆可以提高国家和城市的整体文化与经济形象,可以直接带来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②。基于社会公众对精神需求的迫切(需要)和新疆现有美术馆事业的现状,新疆也正在积极筹备建设新疆美术馆。
乌鲁木齐市美术馆
宏美术馆
新疆幅员辽阔,占全国六分之一的面积,经纬度的跨度较大,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南部背靠昆仑山,北临阿勒泰山,中部天山横贯,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南疆有尽展瀚海风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有风光旖旎的伊犁大草原。另外,新疆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它曾是四大文明的交汇地,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这片热土上世代居住着众多的民族,这些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为新疆的艺术创作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因着地理、气候、人文生活、历史文化等等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不同地域艺术家的绘画风格,这些因素使全国艺术工作者对新疆这一优秀的素材基地产生了向往,并来疆采风、创作,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成就了众多画家。因此,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地域特点的美术馆也就成为新疆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的诸多艺术样式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如山地岩画、石窟壁画、草原石人、民间手工艺、农民画等,这些既是优秀的艺术本体,同时也为艺术的创新发展与再创造提供了现实基础。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新疆美术大省的地位,但这些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目前并没有一个适宜的舞台将它们展示出来。随着近年来新疆美术作品在全国取得的有目共睹的优秀成绩,这就要求加速建设能反映这种面貌的美术馆,这也应成为当前新疆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由此,新疆美术馆建设的展开将为新疆增添地标性文化建筑,同时极大促进与丰富新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艺术素养。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几大文明在此交汇,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艺术,以龟兹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新疆古代绘画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此后的近一千年时间绘画艺术也进入了沉寂期,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迎来了复兴的曙光。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抗战时期赵望云、韩乐然、黄胄等一批画家来到新疆,再加上新疆本土画家阿布都克里木·买买提力、王增元、谭国斌等一同建构了新疆现代美术的雏形,是新疆现代美术的萌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美术院校毕业生来到新疆,在短暂的时间内集合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阿布都克里木·纳斯尔丁、龚建新、列阳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牧歌;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的杨鸣山、关维晓、李安宁等等。这些美术人才的到来为新疆现代美术构建了主体框架,再加上新疆本土培养的哈孜·艾买提、买买提·艾依提等艺术家共同奠定了新疆现代美术的基本格局。在这一时期里,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新疆美术开始真正进入内地观众视野,一大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全国美术展览上频频获奖。如哈孜·艾买提油画作品《木卡姆》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买买提·艾依提的油画作品《早秋》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二等奖。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美术展览上新疆美术作品几乎都有所斩获,在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除去个体美术作品,更值得令人称赞的是独立于风格之上的风范,它形成了一种典范,直接地影响着美术的发展。如徐庶之的天山风情画、杨鸣山的油画等等都得到了全国艺术工作者的一致好评。
新疆龟兹石窟
在众多美术家的努力下,新疆充满异域风情的美术题材成为了内地画家审视新疆美术的一大视点。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接受新的艺术思想和教育指导方式,具有新颖观念和丰富创造力,从而成为新疆现代美术最具活力的创作群体,他们也代表着新疆美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说,新疆现代美术在老中青三代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他们技术高超,成就卓越,相较内地著名画家也不遑多让。
同时,新疆因丰富的艺术资源吸引了大量知名艺术家来疆创作,留下众多宝贵的艺术珍品。长期以来,新疆美术史的研究和美术作品的收藏整理都处于落后状态,新疆本土主办的众多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展览,没有专业的美术馆对其进行收藏整理和记录,大量来新疆参加活动的艺术大家的美术作品,分散在新疆各非美术馆机构,如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新疆迎宾馆、昆仑宾馆、新疆民航局、原新疆工艺美术公司及各大国有银行新疆分行等都有大量的名家藏画。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新疆为建设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号楼,邀请了李苦蝉、黄宾虹、潘天寿、叶浅予、黄胄、张仃等多位艺术大师来疆为机场的落成献礼,留下了多幅美术作品。
新疆卓越的本土艺术家和来疆创作的艺术名家,共同为新疆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用画笔描绘了美丽的新疆,谱写着这片热土上的美丽画卷。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美术馆陈列、收藏并传播他们的作品,这些因素也制约着新疆美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新疆美术馆事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美术馆,又叫做美术博物馆,被视为“舶来品”,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在保存、保护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馆通过收藏美术作品及文本、影像等物化载体对民间美术进行抢救性保护,以为我们保存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丰富的展览形式向人们传递民间美术的艺术及文化内涵,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宣传与推广。”③(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13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疆文化,其艺术品精彩纷呈。如新疆地毯、新疆模戳印花布与漏版防染印花布、伊斯兰教建筑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代绘画作品(如哈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等。
新疆有着众多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很多时候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所以民间美术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即手工艺类,它的传承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要远远地低于其他绘画类艺术,更需要人为刻意地保护,才能有一个相对恒定的发展空间。美术馆可以通过影像、音像等载体方式把无形文化遗产“物化”保护,以使手工技艺保留下来不至于失传。
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养成了尊重传统审美的自觉性,民间美术不仅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对美化、丰富生活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对人的关怀”,是用善良的正面形象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的文化。④新疆民间美术作品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经过世世代代的创造流传下来的,它凝结着新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它见证了新疆繁荣的历史,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辉煌。这些艺术作品是有形的,可以保存于美术博物馆中。美术馆通过发挥它的收藏功能征集保存大量民间美术作品,保留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保留我们的民族记忆,建构我们民族的“大美术史”。同时,美术馆除收藏作品之外,还收藏有民间美术的制作工具以及制作工艺的文字性记载文本。通过对民间美术有形形式的保存,来保存民间美术的无形内容。
与此同时,美术馆通过现场表演、展览等方式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向广大观众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在观展的同时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美术馆在民间美术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它要为人类保留优秀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同时,要向社会公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艺术,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也正是美术馆在民间美术保护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有13个世居民族。现有的研究与保护仅涉及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锡伯族和蒙古族,而回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却很少涉及。”⑤基于这种现状,美术馆的建设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美术馆教育指以美术馆中的艺术品为媒介,美术馆为参观者创造开放和自主的美术馆参观学习的环境,并为其提供直接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的教育活动。具体的说是通过展览、活动及导览、解说,帮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参观者有效地使用美术馆,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观赏艺术品以及了解与艺术品相关的知识(如创作、批评、艺术史、美学等),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的教育活动⑥。美术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展示、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种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学习氛围,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自觉地投入其中,提高参观者对艺术展品的理解、感受和判断能力。
在国内,画家林风眠最早就从社会功用角度提出:“美术馆在社会教育上的功用是以美的形式、不加任何说明,给知识予人们;以感情为手,直接于人心。”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美术馆所进行的“美育”有着提升社会公众素质的作用,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美术馆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教育模式,它在教育的时间、场所、性质、内容、对象和评价的方法方面都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能补充和完善家庭及学校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新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较在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新疆美术馆对社会公众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无比重要。它一方面将以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形式,宣传着美术文化,另一方面它还能为学校等教育机构提供基础性教学帮助,对整个新疆下一代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进而提升整个新疆的文化水平,达到与内地发达地区同步,迈入整个全球化文化圈的国际潮流之中,并以新疆独特的优势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是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是美术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都需要建设新疆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过“美术馆事业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特别值得今后进行特别研究。一个是美术馆有个国际标准的。应当说西方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文化建设中很注重他们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设,这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一个美术馆确实要有自己的国家特色,无论是它的体制还是系统,更不用说它的文化取向、文化目标都有自己的国家特色”。新疆美术馆的建设更应如此,同时新疆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这也决定了新疆美术馆不能原搬内地模式,而应该针对自身的独特性建设富有新疆特色的美术馆,从而更好地保护、研究和传承新疆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