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善:神秘小城,四大文化

2016-11-21 13:12李保民
新疆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鄯善县鄯善木卡姆

□ 李保民

“滨沙之城”——鄯善

在新疆天山东段吐鲁番盆地东缘,有一个神秘的小城——鄯善,其不仅前世今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且在上下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新鲜的故事,新鲜的人物,新鲜的事件波澜起伏,层出不穷。这种不断出现的“新鲜感”,使鄯善始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始终保持着迷人的魅力,始终成为世人关注的小城。

2005年以来,鄯善县广邀疆内外文化名士对这种“神秘”、“新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梳理、整合、提升,结论是:鄯善县亘古以来的四大文化体系使得鄯善县永葆了这一分活力。这四大文化体系是:以“从楼兰到鄯善”为主题的历史文化;以库木塔格沙漠为龙头的沙漠文化;以鲁克沁木卡姆为代表的木卡姆音乐文化;以吐峪沟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

从楼兰到鄯善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77年,一直摇摆于匈奴和大汉之间的楼兰归顺中原,更名为鄯善,这是“鄯善”作为一个地名首次现身于世。直至今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鄯善”一词仍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

至于汉宣帝为何将楼兰更名为鄯善,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

新疆维吾尔族历史学家认为,当地古老的先民曾在塔里木河流域建立过一个国家,名为鄯善。后因水土流失和连年战乱,搬迁至楼兰。所以,楼兰更名时,就又选取了这个古老的名称。

地理学家认为,王治扜泥城的楼兰古国,城旁有一条善河。因此,国以河为名,得名鄯善。

研究楼兰和鄯善历史的汉学家则认为,当时楼兰曾一度依附于匈奴,屡屡截杀汉使,阻绝道路。因此,汉王朝更希望楼兰从此有“耳”听话,心属善良,所以,定名为鄯善。

历史的记忆——汉烽燧

当然,这个古鄯善国在今库尔勒的若羌,而今鄯善县则在吐鲁番盆地以东,两地隔罗布泊、白龙堆南北相望,相去千里。《汉书·西域传》称:鄯善国治扜泥城,“西北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而车师,则是王治交河城,交河遗址在今鄯善县西130公里。古鄯善国显然与今鄯善县大相径庭。这一错误的铸成,始于清人魏源,成于清末饶应祺。

著有《海国图志》的进士魏源,在该书卷三《汉西域沿革图》中,把楼兰、鄯善标在车师前部的右下角,并注明:“今辟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甘肃新疆巡抚饶应祺在升改增设府厅州县的奏折中写道:“辟展巡检辖地甚远,物产颇饶,为东南路冲要,拟请划分地粮改升为县。地为古鄯善国,即名为鄯善县。”从此,从清末一直延续下来,本来在罗布泊、白龙堆西南的鄯善国,用以名县,却出现在白龙堆、罗布泊的西北了。

而今鄯善县城所在地,在西汉时为狐胡国地,《汉书·西域传》记载:“狐胡国王治车师柳谷,去长安八千二百里。户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胜兵四十五人。”到了东汉,狐胡被车师所并,成为车师前王庭址,名为北胥鞬。北魏时名白棘城,也称白力、白刃,属高昌郡。唐设蒲昌(今辟展乡)县,属西洲交河郡地。宋属高昌,名宝庄,后入辽。元为鲁克察克地,名为鲁古尘,设有达鲁花赤管辖。明为柳城,到清雍正五年(1727),建辟展城,旧址在城东附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辟展巡检,后归吐鲁番郡王管辖。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定名为鄯善县。

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鄯善国与今鄯善县两地的确相隔千里,然而,从人脉断续上来看,楼兰(鄯善)被灭国之后,楼兰(鄯善)人逐水而居,大批迁入吐鲁番盆地。《魏书·鄯善传》说:“真君三年(442),鄯善王比龙避沮渠安周之难,率国人之半奔且末。”《宋书·索虏传》详述此事说:鄯善王比龙流亡且末时,其世子没有随父王西去,而是率领其余4000余鄯善人归降了沮渠安周。公元443年,安周到高昌继承北凉王位,这批鄯善人又随安周迁居到了高昌和伊吾。

由于楼兰(鄯善)人不断向高昌移民,遂使吐鲁番盆地出现了许多鄯善的城镇名称。比如唐代北庭的蒲昌县,原系汉代车师国两王庭之一。《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蒲昌县,中下。西南至州(指高昌)一百八十里。贞观十四年置,本名金蒲城,车师后王庭也。”

楼兰(鄯善)人向吐鲁番盆地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唐代初年,并不断被吐鲁番出土文物证实。吐鲁番阿斯塔那和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唐代文书中就记录了许多鄯善人。西域人一般以国为氏,如康国的粟特人姓“康”氏,车师国的高昌人姓“车”氏,鄯善国的楼兰人则姓“鄯”或“善”氏。例如:《高昌谦佑等名籍》有“善护”、“善庆”,《高昌善舒等名籍》有“善舒”、“善好”,《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租酒账》有“善愿”,《高昌西南坊作人名籍一》有“善熹”等,不胜枚举。

敦煌唐写本《沙州伊州地志》记载道:“唐初有土人鄯伏陀,属东突厥,以征繁重,率城人入碛,奔鄯善。至并吐谷浑居住。历焉耆,又投高昌,不安而归。胡人呼鄯善为纳职,既从鄯善而归,逐(遂)以为号耳。”

唐以后,虽历经千年战乱,民众迁徙,然而,我们今天仍在鄯善的迪坎儿村发现了许多黄发蓝眼的“楼兰后裔”,这个事实再次证明了楼兰—鄯善的人脉续存关系。

史料、地理、人脉证明了鄯善从楼兰而来这个史实。因此,近年来,鄯善县以楼兰为媒,为名,为载体和平台,确定了“滨沙之城、楼兰故乡”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定位,深度挖掘“从楼兰到鄯善”的历史文化,系统整理了上下两千年来鄯善之地曾经出现过、发生过、衍变过的文化现象,先后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历史上的鄯善》《鄯善史地探秘》《鄯善历史文化论集》等《鄯善文库》系列丛书共三辑15本(册)及其它相关图书、画册、读本18本(册)。

欢乐的麦西热甫

从狐胡国到蒲昌县,再到今鄯善之城,历史行进了两千多年,鄯善之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史料记载,唐代设蒲昌县时,鄯善之城方圆不过五里,东以赤亭为烽,北望汉墩、天山,南隔蒲昌海,西距交河百三十里。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鄯善县统计的数字表明,县城只有东西两条街道,全县地域东界130公里至土墩子,西界70公里至吐峪沟,南界90公里至底坎,北界40公里至柯柯亚。全县人口共计40918人。

改革开放以后,鄯善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不仅仅表现为县城面积扩大了近10倍,地域增扩为3.98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3万人,行政划分为五乡五镇一场这些表面的数字上,更重要的是城市和乡村出现了质的变化。

因为资源的富集,鄯善县被评为“中国十大资源县之一”,先后两度获得了“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殊荣。因为文化的灿烂,鄯善县拥有了新疆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被授予新疆唯一一个“中国书法之乡”之称;因为物产的丰饶,鄯善县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哈密瓜之乡”、“吐鲁番葡萄原产地”;因为历史的久远,鄯善县属自治区文物大县,被评为旅游强县;因为高度重视了科技、教育、卫生等,鄯善县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县、全国卫生县、全国文明县的殊荣。

今天的鄯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有近10家之多;12层以上高楼近30座;城区道路四通八达,宽敞平坦;高杆路牌,全彩LED电子屏、电影城等现代城市标识随处可见。

而在乡村,七克台成为赤亭烽、恐龙谷探秘的重地;沿东天山的柯柯亚、大马营、拓厥关成为新疆独特的影视基地;吐峪沟成为画家、摄影家的艺术胜地;鲁克沁为木卡姆艺术之都,迪坎儿被称为楼兰的最后一个村庄;从苏贝希到吐峪沟山谷变成了户外探险者的天堂;沿沙漠一线的吐峪沟杏花、鲁克沁木卡姆、栏杆村彩门、鄯善库木塔格沙漠成为乌鲁木齐市春季踏青的首选路线;其中,库木塔格沙漠已成为全世界游客来新疆必选和首选的沙漠。

库木塔格沙漠文化

库木塔格,维吾尔语,库木是“沙漠”的意思,塔格是“山”的意思,合起来便是“形成山的沙漠”。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32公里,总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沙漠海拔一般高约500米,最高的沙丘尤热克塔格海拔681米。这是世界上唯一与城市零距离的沙漠,长年与绿洲友好相处,亲如近邻,创造了“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世界奇迹。

库木塔格沙漠与吐鲁番盆地上的火焰山同处一带,然而,它不是地壳运动的产物,而是风的杰作。大约十万年前,来自东天山七角井风口的西南风和来自西天山达坂城风口的东南风,这两股气流沿途经过长途跋涉,携带着大量的沙砾,在库木塔格地区相遇碰撞,受阻于鄯善南面的觉罗塔格山,两个方向的风力自然减弱,沙砾安然在鄯善县流沙河与火焰山尾部沉积,久而久之,沙子不断聚集,形成无数个沙丘,就组成了壮美的沙漠。

想象中的沙漠总是给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觉,神秘的景象令人向往。一天里随着太阳的升起与落辉,库木塔格沙漠总能给人不同的印象:清晨,展现的是一种安详、宁静之美;午后,呈现的是一种阳刚、热烈之美;黄昏,表现的是一种温柔、婉约之美;夜晚,显露的是一种静谧、柔和之美。尤其当夕阳西下、落辉成金之时,无垠的沙漠沐浴着美丽的余晖,整个沙漠就像是刚刚出浴的女子,朦胧而美丽,让人生发出无限的遐思与情愫,给人一种柔情似水、情撼心魄的感觉。

站在沙漠入口的广场上极目远眺,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沙丘像碧波一样荡漾,犹如一幅绝美的画卷,美不胜收,让人如痴如醉、魂牵梦绕。走进沙漠,如同置身于童话的世界,一望无际的沙漠瀚海,各类形状的沙丘组成的起伏连绵的道道沙梁,海浪般震撼人心;周围一座座小沙丘,月牙般沁人心脾;座座精美的沙雕,油画般感人至深;随风摇曳的骆驼刺,点燃着人们生命的希望;阳光、沙丘、雕塑、野草和沙漠上有生命的一切精灵,都悄然地伫立在宁静的沙海之中。

近年来,鄯善县以沙为媒,不断发展和创造着“沙漠文化”:

设湖蓄水,建造公园。将沙漠深处的泉水汇聚成湖,与沙漠脚下的林带绿地连成一片,开辟成南北两个游览区,分别开设了沙湖探秘、歌舞表演、儿童游艺、花卉观赏、葡萄采摘等文化娱乐活动。

沙漠冲浪,激情无限。引进了沙漠冲浪车项目,可分别“冲到”南北两个沙漠高点,俯瞰县城和沙漠全景。无际的沙海,跌宕的沙丘,如削的沙峰,可尽收眼底。

沙漠理疗,再创奇迹。“沙疗”是维吾尔医学中的一个“绝活”,在这里,已经发生了无数个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奇迹。因为库木塔格沙漠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每年七八月份,各方游客和各类病人纷至沓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患者埋在沙子里,使沙子中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结合后产生出微电磁场,促进人的血液循环,调整全身的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然后通过汗液把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寒气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疑难杂症的目的。

沙漠理疗

沙雕艺术,现代神话。2004年8月,鄯善县在库木塔格沙漠举办了首届国际沙雕艺术节,之后一直延续到2007年,库木塔格沙漠一度成为世界沙雕艺术家向往的沙雕艺术圣地。因为在世界上的其它沙漠,沙雕这种“速朽的艺术”仅能保存几个月,然而在库木塔格沙漠却能保存将近五年。

在这些沙雕作品中,浓缩着在鄯善留下足迹的名人: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第一次起飞就在鄯善;第一个进入罗布泊核心地区,也神秘失踪在罗布泊的中国科学家彭加木;阿凡提的原型人物毛拉翟丁就是鄯善县达浪坎乡人;建造苏公塔的原型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王爷凉亭正位于此;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曾在这里讲解经文;丝路先驱张骞曾从这里走向西域大舞台;收复鄯善王归汉的西行勇士班超及儿子班勇;战死在柳中城的名将关宠;还有边塞诗人岑参……

惟妙惟肖的沙雕作品

沙漠“涮锅”,挑战极限。近年来,库木塔格沙漠成为全国越野一族的越野胜地,因为这里发现了最能体现沙漠飞车特技的“英雄锅”和“好汉锅”。

库木塔格沙漠除有雅丹地貌、格状沙丘、新月形沙丘、蜂窝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星状沙丘和线状沙丘等沙丘类型外,还有世界上独有的“羽毛”状沙丘。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丘脊线平滑流畅,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坡流沙如泻。在这里,可以驾驶越野车,运用涮锅,飞刀锋、滚刀锋等车技,穿越沙漠腹地的“英雄锅”、“好汉锅”、“双子锅”等特种沙漠地形。

沙漠影视创办基地。鄯善县深挖沙漠文化的无穷张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大漠风情游”、“国际沙雕节”、“国际沙漠徒步挑战赛”、“国际沙漠汽车越野赛”等丰富多彩的沙漠文化活动。2010年,成功策划、演出了中国第一台沙漠实景秀《楼兰大迁徙》,2011年上演了第二台《神游楼兰》。库木塔格沙漠继而演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沙漠影视拍摄基地,先后在这里拍摄了《火焰山来的鼓手》《沙漠剿匪记》《金戈铁马》《塞外奇侠》《七剑下天山》《沙漠驼铃》《塔克拉玛干》《楚留香传奇》《玄奘之路》《库木塔格轶事》《天地英雄》等著名影视片。

王爷凉亭,御赐丰碑。在库木塔格沙漠的一处两面环水、绿荫掩映的高台上,有一个仿古建筑,赫赫有名。它就是吐鲁番郡王的王爷府凉亭,又称“花园凉亭”。它是清朝乾隆皇帝御赐的建筑,也是为了表彰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一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一生是与祖国的统一息息相关的。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以来,额敏和卓亲自率领吐鲁番回众为清军“屯田种地,恭顺效力”,以筹粮备战、剿灭叛乱为己任。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额敏和卓配合清军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乾隆皇帝为表彰额敏和卓的功绩,先是晋封额敏和卓为回部郡王,也就是吐鲁番郡王,(又因王府设在鲁克沁,被当地人称为鲁克沁王);接着在皇宫紫光阁为其挂像,乾隆皇帝御笔提词:“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之后又拨银1000两赐建花园凉亭,让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安享晚年时,有个能观赏歌舞和夏季避暑待客的地方。同时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嘉奖的诚意,特地挑选能工巧匠,专门在北京加工好零部件,并用70余峰骆驼耗一年之久,运到鄯善鲁克沁吐鲁番郡王夏王府,次年建成花园凉亭。

花园凉亭建筑占地459平方米,由36根圆柱支撑着顶棚,横梁上彩绘有花草鸟兽,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很有王室风范。1999年2月24日,因年久失修和外部自然条件的影响,花园凉亭突然倒塌,2004年6月,经自治区文物局批准,利用原有材料,按原样在库木塔格沙漠重建花园凉亭。2004年11月,花园凉亭竣工,同时作为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内重要的景点对外开放。

花园凉亭是新疆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御赐建筑物,也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的唯一御赐建筑。它不仅是额敏和卓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记功碑,更是吐鲁番郡王“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鲁克沁木卡姆音乐文化

从汉代的柳中城,到唐代的柳中县,再到清朝第一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及其世袭罔替的六世九代王爷的后花园和自留地,鲁克沁一直都是新疆东南区域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的中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其文化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在这里发祥、繁衍、发展并得到了弘扬。也正因为此,鲁克沁成为了新疆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木卡姆”源于阿拉伯文,原意为“最高的位置”,后来在维吾尔语中转意为“大型套曲”,它集音乐、演奏、文学艺术、戏剧、歌舞于一身,演唱和舞蹈融为一体,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是维吾尔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和瑰宝,被誉为反映新疆维吾尔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活着的文物,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鲁克沁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高昌乐以远时期。她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乐律、乐调、结构形式等方面与其他木卡姆均有差异。她最显著的特征是“无鼓不歌、无鼓不舞、鼓变乐变、乐变舞变”。鲁克沁木卡姆共有11部,各部名称分别为: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萨巴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巴雅特木卡姆和多郎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演奏

在清代,鲁克沁郡王府经常组织木卡姆演唱会。20世纪初期,德国人勒柯克借考古之名,在吐鲁番掘掠文物期间,曾经在吐鲁番郡王府观看歌舞。从他记载的场面看,当时演唱的就是吐鲁番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和纳孜库姆。而这两支歌舞正是吐鲁番木卡姆有别于新疆其它木卡姆的最具有显著特点的歌舞套曲。

鲁克沁木卡姆的表演从来不拘泥于固定地点,大路边、树荫下、庭院中,房屋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表演。2003年、2004年,鲁克沁镇在木卡姆村的田间地头先后举办两届“诺鲁孜节木卡姆演唱会”,吸引了近万名外地游客。演唱会达到高潮时,几百人一起合唱,近千人共同起舞,场面宏大,盛况空前。2005年,鄯善县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了第三届“诺鲁孜节木卡姆演唱会”,并邀请了新疆著名歌唱家与鲁克沁木卡姆艺人同台演出,演出当天,吸引了近5万名游客。

2005年 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吐鲁番木卡姆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入选。鲁克沁镇木卡姆艺术团队也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受到英国王室的赞扬。

2005年7月,鄯善县先行投资,在鲁克沁的柳中城遗址旁选址修建了新疆第一个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吐鲁番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

中心由三个展厅和一个演艺大厅组成,厅内分别展示了吐鲁番木卡姆的历史发展和艺术成就。外廊保持了维吾尔族大凉棚的建筑风格,由4排45根9米高的木柱搭就,简洁大气,宽敞实用。每逢重大节庆日,鲁克沁木卡姆艺术团都会在这里表演大型的木卡姆演出,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近年来,鄯善县以鲁克沁木卡姆音乐文化为核心和主体,在各乡镇和社区大力弘扬木卡姆音乐文化,先后组建了迪坎村木卡姆、七克台木卡姆、蒲昌村木卡姆及各社区木卡姆演出团队,在东巴扎回族民族乡,成立了“花儿”演唱队,在各乡镇、村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之家,每院、每“家”每月都要举办至少一次的各种形式的歌舞音乐演出活动。

吐峪沟民俗文化

吐峪沟是近年来被称为“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因为她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碰撞地,不仅有开凿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吐峪沟千佛洞,更有保存完好的世界生土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素有“民俗活化石”之称的吐峪沟麻扎村,还有“吐峪沟霍加木麻扎”。

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于魏晋十六国时期,共有洞窟94个,有编号的46个,其中10个洞窟保留了壁画及其痕迹。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窟”,是古高昌国规模最大、建筑最早和最宏伟的一座石窟寺。据我国甘肃省敦煌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收录的古代《西州图经》残卷记载: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学术界一直认为吐峪沟石窟寺是吐鲁番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

吐峪沟石窟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绘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图、因缘故事图、比丘禅观图、立佛、千佛、供养图等。绘画风格独特,用笔粗狂有力,或柔或刚,或明或暗,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服饰有袒佑式袈裟、圆领套头式、双襟式等,颜色多以朱红、石绿、石青、赭、灰色为主。有些壁画内容和风格受中原、印度等地的影响颇深。

维吾尔族传统民居

吐峪沟石窟是高昌地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但由于年代久远,它也饱受了自然界和人为的极大破坏。从一百多年前,俄国植物学家艾伯特·雷格尔的到访(1879年),开启了探寻和挖掘吐峪沟石窟的大门。接着就是俄国的克列门兹等人、德国的勒柯克、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及英国的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们用极其卑鄙和残酷的手段盗掘了吐峪沟众多的文物古迹,使这里满目疮痍,一片狼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组织了专门的科古考察团,对吐峪沟石窟寺进行了专业的测量、绘图、拍照及大量文字纪录,一大批中国著名的考古、佛学前辈历尽艰辛,驻足吐峪沟,完成了对吐峪沟石窟寺的保护和考察工作。2006年6月,国务院把吐峪沟石窟寺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峪沟麻扎全称为“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本地人都称之为“霍加木麻扎”。吐峪沟麻扎在伊斯兰教中地位显赫,是世界七大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吐峪沟麻扎村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也是新疆现存最好、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之一,是新疆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麻扎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黄黏土制坯建成的窑房,依山依坡掏挖而成的窑洞、二层楼房结构等,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一层的,也有两层以上的;有独立成房的,也有连成一片的。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一色的土木结构。在古老的村落中,这些独具特色的民居,处处闪耀着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智慧的光芒。

用黄黏土建房是吐峪沟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据考证,在两晋南北朝之前,吐峪沟的先民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发明了用黄黏土生土制坯建房技术。直到现在,麻扎村的维吾尔族居民还沿用着古代的“黄黏土加草制坯”的技术来修建房屋。

徘徊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人间的世外桃园,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间的烦恼。那浣衣的妇女、乘凉的老人、蒙纱的老妪、嬉闹的儿童,还有处处闪耀着“黄色”光芒的民居、古朴的雕花窗棂,总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麻扎村,触动了国内外众多画家、摄影家和文学家的神经,他们以麻扎村为题,创作出了大量的精品。这些倾心之作,更让麻扎村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鄯善县文学艺术创作基地

“我的田园”——鄯善县文学艺术创作基地

2009年,在对县域文化艺术进行不断挖掘整合的基础上,鄯善县融资近2000万元,在县城中心选址修建了全国第一个县级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文化产业园区——“我的田园”。她不仅是全县文化艺术工作者之家,也是汇聚、浓缩全县文化艺术的文化田园,更是吸纳区内外文化产业集团来鄯善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园区。

“我的田园”占地面积65亩。建设风格定位为自然、田园。主要建筑有美术馆、文学馆、摄影馆、高端人士创作室、文化长廊、创作中心、培训中心、资讯服务中心等功能性建筑。其中,24间商铺的文化长廊,主要用于经营和发展文化产业。

美术馆是“我的田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2600平方米,可承办中型国展,是截至目前新疆最大的美术馆;VIP高端人士创作室,向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免费开放;它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砖、木、竹、土四类房屋,可由艺术家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培训中心有多功能设置的培训室、音乐舞蹈家活动室、书画鉴赏室等。

“我的田园”以中原文化的田园式布局为主,融合了西域文化的主要元素。主要景观有“五棵松”、“米芾拜石”、“古乐新韵”、“曲水流觞”、“楼兰新韵”、“柳中琴湖”等,展现着鄯善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显示出奇特的艺术魅力。

“我的田园”由县文联管理并使用,所属五大协会均有自己的活动场所。2011年,结合全县“彩玉文化”的发展态势,美术馆创造性采取“一馆两用”的方式,以奇石、彩玉和鄯善县所有文化形态的展品和商品为主,创办了新疆第一个“收藏品市场”。2013年12月,由县文联创办的,包含“我的田园”文化产业在内的鄯善田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殊荣。

(本文图片由李保民提供)

猜你喜欢
鄯善县鄯善木卡姆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2016年鄯善县人民医院麻疹患者疫情分析及应急处置
從新疆鄯善縣洋海墓地出土木質火鉢探討火崇拜與拜火教的關係
漫话成语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祖逖闻鸡起舞
鄯善县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
鄯善县水果玉米白雪公主春季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