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与“文革”时期乌鲁木齐市电影院的建设与发展

2016-11-21 05:04姜凯丽王敏
新疆艺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俱乐部新疆

□ 姜凯丽 王敏

乌鲁木齐市人民剧场

“中国电影院在时代文化语境和地方文化语境的结合中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成为承载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空间形式之一。中国电影院即是电影媒介机制同中国本土文化及现代性实践复杂互动和互相建构的产物。”①“十七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1949至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放映在这一阶段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功能,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电影院,既包含现代意义上的由售票厅、观众厅、机房等组成的标准化城市电影院,还包括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俱乐部、露天影院、剧院等其它电影放映场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采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对电影放映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百废待兴的迪化市②原有遗留的大部分电影放映场所因年久失修已无法使用,为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乌鲁木齐市大力兴建影剧院、俱乐部等电影放映单位,改建原有的影剧院,影院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影院的宣传、教育功能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强化。到了“文革”时期,影院已经完全沦落为政治宣教场所,为完成政治任务,俱乐部等电影放映单位无节制增加,影院运营发展呈畸形状态。

一、计划经济的影院管理运营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直属文化部下设电影局,负责管理全国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1949年底,电影局设立发行处,在全国六个大城市设置六大行政区影片经理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区公司以下根据各省市电影院数量分别设立办事处或发行站。1951年,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成立并接手原发行处的业务,1957年,又将发行业务划交地方文化行政机关实行直接领导和管理,1958年,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放映处和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合并,成立新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公司”。原有的私营影院在1955年被改造为公私合营后,由电影公司统一管理,包括影院的排片放映及影院硬件设施的改造建设等。

与此相对应,1950年8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西北区分公司新疆办事处着手筹建,11月于迪化市正式成立,1954年1月改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新疆省公司”,兼营乌鲁木齐市电影业务。1957年6月,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着手建立市级电影管理机构,1958年,乌鲁木齐市电影发行放映站成立,1960年改为文教局电影科,对外称“乌鲁木齐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政企合一,负责管理乌鲁木齐市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乌鲁木齐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成立后,承担对旧影片的审查,团结改造私营影院和接收组建公司影院,并对在册的电影放映单位登记清理,作出合理调整。③

受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将电影事业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国初期的电影管理是按照行政指令计划指标进行的,以使电影文化得到最大普及,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最大化。迪化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电影管理机构,按照党的文艺方针路线,陆续制订了《电影暂行管理办法》(1956)、《电影发行规程》(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放映单位登记暂行规定》(1959)等一系列法规、政策,采取行政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电影事业。

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市影院运营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指令进行,包括影院的建设、改造、规划,影院的排片、放映场次、票价、私营影院的接收和改造。以1954年乌鲁木齐市影院票价为例,中影公司根据国家电影局制订的《电影划分等级和调整票价的办法》,在《关于调整电影票价、租价、片租问题的通知》中规定:最低票价500元,最高票价4500元,全国平均票价2000元。“乌鲁木齐市电影院联合管委会根据市文化局的要求,对乌鲁木齐市人民、文化、新新、五一、友协、苏侨、新盟等七家影院的电影票价也进行了调整,故事片每张票4000元,纪录片每张票3500元。”④

在建国初期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统一计划管理,对影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影院改造、发展较为迅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观影需求。

“文革”时期,电影放映仍以行政安排为主,但原来制订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被斥为“管、卡、压”,相继被废除,为了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呼应,“政治纪录片”、“老三战”影片、“样板戏”影片被当做政治任务安排集中放映,“为了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工人停工、农民停产,不分白天黑夜,集结观看这些影片”⑤,乌鲁木齐市电影放映单位因此无节制地增加,却入不敷出、经营惨淡、严重亏损,电影放映事业在这一时期呈现畸形发展的状况。

二、新影剧院的大力建设与旧影剧院的改造

乌鲁木齐八一剧场(1953年)

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末传入新疆,然而直至民国21年(1932年),商人杨元富创办的德元电业公司在北大街德丰货栈开业,迪化市才有了第一家有固定放映场所的城市电影院。民国23年(1934年),在全国的抗战形势的压力下,为支援前线,“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这一群众政治团体成立,之后相继建立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兴建俱乐部,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据统计资料,“到民国31年(1942年),迪化的定点放映经营者有8家,其中有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交通处同仁俱乐部、新疆日报社职工俱乐部为省级机关创办,其余6家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反帝俱乐部、维吾尔、汉、回、哈柯(哈萨克、柯尔克孜)、归化(俄罗斯)等民族文化促进总会俱乐部”。⑥国民党统治时期(1943—1948年),迪化的主要影院除了抗战时期俱乐部的再融资、再发展,还有民国36年(1947年)国民党西北行辕政治部所属的文化会堂(仅建立一年毁于火灾),迪化民众教育经营的绿洲电影院,民国35年建立(1946年)新疆省政府宣传委员会所属的迪化青年服务社电影部,国民党骑兵第五军主办的骑锋电影院,迪化专区救济办主办的济民电影院等等,但这些影院大都设施简陋,经营时间多在一年左右⑦。到建国前夕,由于迪化市政局动荡,电影放映业更趋冷落,大多影院或停业或遭封闭。“到1949年,在册的仅有维吾尔文化促进会、回族文化促进会、苏侨协会、中苏友协礼堂4家时映时停的电影院和1个放映队。”⑧

和平影剧院(1955年)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原有的旧的影剧院经过改建和装修后开始重新营业,并成为当时乌鲁木齐市的主要电影放映场所。其中原迪化反帝会俱乐部,于1949年更名为八一电影院,开始放映电影。原《新疆日报》社俱乐部于1950年7月重新翻建,更名为“新新电影院”,成为当时迪化市电影放映的主要场所之一,1957年6月交由市文教局领导,1962年精简机构时被撤销。原迪化汉文会俱乐部经过迪化市文联的改建后,更名为“迪化市人民电影院”,于1950年1月隆重开幕,它的建成标志新疆电影放映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1954年,影院因年久失修被列为危房而停业,选定现址(建设路与文艺路交汇处)斥资60万建立新院,1958年下交市文教局领导。原迪化维吾尔文化促进会、迪化回文会俱乐部、迪化哈柯俱乐部先后于1950年加入“新疆人民民主同盟”(简称“新盟”),在新疆各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下接受新盟的领导。其中迪化维吾尔文化促进会,于1950年更名为“新盟总会电影院一部”,1952年更名“和平俱乐部”,1953年新疆省文工团接管后,又改成“文化俱乐部”,轮番演出歌舞、话剧和电影,1953年12月由省文化局电影科接管,定名为“文化电影院”,成为专业影院⑨。迪化回文会俱乐部更名为“新盟总会电影院二部”,1954年毁于火灾。迪化哈柯俱乐部更名为“新盟总会电影院三部”。原迪化归文会俱乐部于1956年正式交由国家管理,更名为“友谊俱乐部”,1965年更名为“反修电影院”。

此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乌鲁木齐市还新建了一批电影院和俱乐部。其中主要的电影放映单位(不完全统计)如图表所示:

建国初期乌鲁木齐市新建主要电影放映单位基本信息(1 9 4 9—1 9 6 6)⑩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 0名称五一电影院八一剧场十月礼堂和平影剧院乌鲁木齐市群众剧院乌鲁木齐市工人文化宫新疆人民剧场新疆石油俱乐部东风电影院团结剧场成立时间1 9 5 2年1 9 5 3年1 9 5 4年1 9 5 5年1 9 5 5年1 9 5 6年1 9 5 6年1 9 5 7年1 9 5 9年1 9 6 3年地点乌鲁木齐市黄河路与五一路交汇处乌鲁木齐市光明路3号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 2号乌鲁木齐市民主路与红旗路交汇处乌鲁木齐市小十字民主剧院东侧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路中段乌鲁木齐市南门街心花园东侧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明园西北角乌鲁木齐市青年路中段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和团结路交汇地段

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初期所新建的影剧院及俱乐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就空间布局而言,影院选址多在今天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及沙依巴克区,处于商业繁华地段,尚未延伸到偏远地段。其中新疆人民剧场和团结剧场的选址位于城南,且常有少数民族歌舞剧的演出,极大满足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第二,就影院设施而言,除个别影剧院外,新建的影剧院建筑面积普遍较大,坐席多在一千位以上。各影剧院均有大小型舞台,新疆人民剧场、八一剧场、团结剧场等大型剧场设置舞池、乐池,灯光、音响、幕布、吊杆等设备先进。值得一提的是,自1962年东风电影院更名并建成乌鲁木齐市宽银幕电影院后,“宽银幕电影”很快得到普及,影院影片的放映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均得到提升。此外,这些影剧院,水、电、暖、消防、卫生、通风设施齐全,较好的影院剧场同时建立有服务部,专为群众备有茶水和食品,一些剧场还有为演员和群众设置的休息室,综合条件较为完善。⑪

第三,就功能而言,乌鲁木齐市影剧院总体上呈现专业性电影院较少,综合性剧场较多的情况。影剧院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政治接待功能,如八一剧场为新疆军区俱乐部,曾接待过前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很多外国代表团以及中央军委、新疆军区领导,承办过诸多重要军区会议,新疆人民剧场曾是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自治区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的主会场;二是演出功能,所有影剧院均设有舞台,经常接待歌舞、话剧、戏曲的演出;三是电影放映功能,以电影放映为主的影剧院主要有五一电影院、和平影剧院、东风电影院、团结剧场,其它影剧院多为兼放电影,如新疆人民剧场直到八十年代才开始放映电影。

第四,就影院建筑风格而言,部分影剧院的建筑风格既结合了当下流行的趋势,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人民剧场造型典雅、外观富丽,其建筑风格既有新疆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亦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色彩;八一剧场外型酷似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内部装饰又突出了古典式民族风格;团结剧场顶部采用的薄壳顶是国内流行的建筑趋势,但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又添加了一些民族风的元素,如建筑外观采用了尖拱的起伏纹饰。⑫

“文革”时期,为了政治宣传需要,乌鲁木齐市电影放映业规模迅速扩大,放映单位增速惊人。以1956年建政的工矿区水磨沟区为例,在此期间新建的俱乐部就有15家之多,“分别是36014部队俱乐部、36052部队俱乐部、36211部队俱乐部、36180部队俱乐部、新疆纺织集团俱乐部、苇湖梁电厂俱乐部、兵团武警指挥部俱乐部、苇湖梁煤矿俱乐部、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俱乐部、新医二附院俱乐部、工商银行干校俱乐部、人民武装学校俱乐部、新疆化工厂俱乐部、地质测绘队俱乐部、粮食分局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建筑面积普遍在4000平方米到5000平方米之间,座席均在700—1000个左右,规模较大”⑬。然而这一时期的电影院建设的快速发展仅仅是为了完成政治宣传任务,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且大多影院、俱乐部的放映成本较高,却基本无法获利,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院发展是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个案。

迪化反帝会俱乐部手绘效果图

三、政治动员下意识形态的宣教场所

新中国成立前,电影院的观众主要面向学生、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建国后,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方针,电影院的服务对象转向以工农兵为主的小众。而电影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用“就国际而言,当时是二战以后两种社会制度对峙,强调电影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的时代。就中国而言,电影成为新政权树立国家形象、宣传工农兵美学的重要艺术形式”⑭,因此在这一时期,电影院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启迪人民,并进行社会动员的场所,电影院的名称甚至也都改为如“新新”、“八一”、“人民”、“友谊”、“反修”等与我国党、政策及政治形势相关的名称,电影院的休闲娱乐功能被置于末位。

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市电影院的主要功能首先是政治宣传作用。其一,是强调电影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缩小和消灭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阵地,“1949年11月,文化部电影局的工作报告对电影发行工作提出成立全国宣传委员会,对国产影片和苏联影片进行有计划、经常性的宣传”⑮,我国制片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建国后短短几年就生产出了一大批思想先进、艺术水平高超的影片,加之国家从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输入的一批进步的革命影片,迪化市电影院在建国初期举办了名目繁多的各类电影周、电影月,如“苏联电影名片展览”,“南斯拉夫电影周”、“捷克电影周”、“匈牙利电影周”、“国产新片展览月”。其二,是树立国家形象,宣传工农兵形象,如当时迪化市电影院所放映的《中华儿女》《百万雄师下江南》《赵一曼》《钢铁战士》等影片都让党、国家及工农兵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对当时的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三,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在电影院播放纪录影片和新闻短片的形式实现,如1954年,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新疆省公司每月在乌鲁木齐市电影院排映“新闻周报”,播映国内外时事新闻,内容涵盖国家立法、生产、外交等各个方面,1958年乌鲁木齐市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于该年度开始生产“新疆新闻”,内容包括“八钢扩建”、“商业厅办工业”等新疆时事,并在乌鲁木齐市各影院上映。其四,电影院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生产生活经验的作用。乌鲁木齐市各大电影院经常性举办“科学教育影片展览”,展映一些科教片,内容诸如“怎样生产棉花”、“气象侦查员”、“游泳”、“家庭安全用电”、“防治水稻害虫”、“工农兵学商”等,对推广生产经验、传播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作用,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最后,电影院成为社会动员的主要方式。50年代,迪化市电影院为配合三大运动和政治形势,举办了“节约粮食影片集映”、“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宣传周电影展览”、“工农联盟活动月电影周”等影片展览周,60年代为紧密配合农牧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重点排映了《李双双》《槐树庄》《汾水长流》等影片⑯。具体如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迪化市电影院配合运动举办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电影宣传月”,先后映出《中华儿女》《卫国保家》《保卫胜利果实》《抗美援朝专辑》等一系列故事片和纪录片,通过汇映,激励新疆各族儿女保家卫国的热情,有力地配合了抗美援朝运动。再如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为了使反映生产大跃进的新闻影片与观众及时见面,从而鼓舞群众,乌鲁木齐市人民电影院在和平剧院专门开设新闻电影院,这种影院奇观,正是中国特定政治环境所形成的。

“文革”开始后,乌鲁木齐市的电影发行放映机构陷入瘫痪,影剧院正常的工作秩序被破坏,影剧院成了“群众组织”聚会的场所,广播日夜鸣放,标语、大字报随处张贴,银幕上放映的影片也只有三类,一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接见红卫兵的7部大型纪录片,二是国产“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影片及少量质量一般的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罗马尼亚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片,三是“革命样板戏”影片。对此,乌鲁木齐市的市民戏称当时的影片是“罗马尼亚片搂搂抱抱、朝鲜片哭哭笑笑、越南片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片莫名其妙、国产片新闻简报”,⑰可见当时人民精神生活的单一与匮乏。

从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七年”到“文革”结束,乌鲁木齐电影院建设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虽然电影放映业统一的、指令性的管理运营形态较为单一,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特定时期,“计划经济”管理运营体制对推动影院改造建设及加强影院规范化管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影院的生活娱乐、政治宣传等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也对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和推动当时重大社会运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① 张一玮《从空间生产与地方性实践看中国影院史》《电影艺术》,2008年,第3期。

②“迪化”为今乌鲁木齐的旧称,意为“启迪教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广大群众的意愿,于1953年2月1日起改“迪化”称“乌鲁木齐”。

③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市志·第六卷·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④《乌鲁木齐市电影院联合管理委员会启事》,1954年4月30日《新疆日报》。

⑤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75卷·文化事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4页。

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75卷·文化事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

⑧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市志·第六卷·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⑨参阅乌鲁木齐市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乌鲁木齐市志·第六卷·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

⑩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502-512页。

⑪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1995年,第643页。

⑫《团结剧场奏鸣曲》,2014年3月4日《乌鲁木齐晚报》。

⑬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史志办公室.《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志》水磨沟区史志办公室,1988年,第500页。

⑭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⑮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第80页。

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第75卷·文化事业志》,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8页。

⑰《乌市电影院层次多样》,2005年9月29日《新疆经济报》。

(本文图片由姜凯丽提供)

猜你喜欢
乌鲁木齐市俱乐部新疆
乌鲁木齐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5年乌鲁木齐市PM2.5变化分析
乌鲁木齐市土地征收与融资问题探讨
乌鲁木齐市将建立报废汽车管理长效机制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