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台湾《应用地理》课程深思未来选修课程发展——实用主义及学生素养发展的地理课程价值诉求

2016-11-21 05:59王贝贝段玉山
地理教学 2016年20期
关键词:纲要议题教材

王贝贝 缪 鑫 段玉山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评析台湾《应用地理》课程深思未来选修课程发展——实用主义及学生素养发展的地理课程价值诉求

王贝贝 缪 鑫 段玉山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以台湾地区的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应用地理》为案例,从地理学科的内生价值出发,分析课程纲要的设计逻辑:议题选择凸显地理课程价值、议题探究强调研究技能培养、议题目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探讨龙腾版教材的编制理念:强调科际联系培养综合思维、教学内容专业化增强实用性、关注信息技术指导社会生活。本研究从课程的目标定位、框架建构、内容选择三方面,思考《应用地理》课程对未来大陆地理选修课程发展的启示。

课程纲要;地理教材;选修课程;台湾;应用地理

在地理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学地理课程也随之不断进行变革,而今正处于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时期,上海、浙江已率先试行新高考政策。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改革与高考政策息息相关,而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目前台湾地区对中学地理课程的定位已经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转向“生活教育的通识课程”,在高中地理课程中体现为: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的份量增加,区域地理的内容减少。[1]因而对台湾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研究无疑能为大陆高中地理课标的修订和相关选修教材的编写借镜。

目前大陆学者对于台湾高中地理课程的已有研究偏重于以硕、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期刊类论文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研究法较为普遍,将两岸的地理教科书从内容选择、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方面开展比较,探究二者的异同点,基于此得出结论并对大陆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提出建议[2-4]。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台湾地理课程改革、两岸地理课标(纲要)比较、教材比较等,以表层系统和必修科目研究为主,深层专题研究有限[5-6]。目前大陆学者尚未有人对台湾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应用地理》进行专文著述,仅在部分文章中有所提及[7]。

鉴于台湾地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仅有《应用地理》一门,与大陆由七大模块组成的地理选修课程存在差异,笔者认为比较研究并不合适,因而以台湾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应用地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从宏观视角出发的评介研究,更能深入剖析、评价其特色,反思其课程设置的理念,对我国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改革提供启示与警示。

一、《应用地理》课程纲要的设计逻辑研析

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实行综合课程,而高中则实行分科课程。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分属于两个领域,一是社会领域中的地理;二是自然领域中的基础地球科学(见表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领域下地理科目中的选修课程《应用地理》。《应用地理》作为台湾地区的地理选修课程,在总的地理课程纲要之外还单独设置了选修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教材分上、下两册。

1.《应用地理》课程纲要的框架梳理

2008年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应用地理”课程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应用地理》课程设置于高一通论地理与高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旨在加深及拓展地理课程内容,将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并提供大学相关领域所需要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9]《纲要》的框架由课程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要点五部分构成(见表2)。其中,教材纲要从单元、主题、主要概念、具体目标、参考节数以及补充说明六大方面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要求和建议。

表1 台湾高级中学地理课程设置[8]

表2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应用地理》课程纲要框架[10]

2.实用主义为导向的课程纲要设计逻辑

《纲要》提出选修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和“核心能力”等,有助于师生深入理解课程要求以及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纲要》规定:“高三下,授课时数可以由授课教师在该单元的授课时间内弹性调整”。[11]以文字形式将该规定表述在课程纲要中,明确给予了教师教学自主权,教与学时间更为灵活。以应用为主要导向的《应用地理》课程,并未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单独章目纳入教材纲要,而是将其融入至具体议题的探究中,呈现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纲要》的议题选择、目标要求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符,其设计逻辑如下。

(1)议题选择凸显地理课程价值

认识到所选议题与地理学科的关系,进而对其背后所包含的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等进行分析,既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同时也能呈现地理课程在社会发展、国际关系、健康安全等方面更为广泛的价值。这正符合杜威强调一门学科应具备多种价值的课程观。[12]《纲要》中选择的探究议题涵盖范畴广,涉及资源、环境、健康、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社会生活领域,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存在共通之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挑战与回应”部分指出:食物和饥荒、疾病、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等问题均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13]这些问题涉及政治地理学、疾病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指出了地理学更为广泛的涵盖范畴。《应用地理》课程中所选择的“粮食资源”议题对饥荒问题进行了探讨;“环境与疾病”议题则是对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开展了研究;“水资源”和“能源资源”这两大议题谈论了因资源、能源争端而引发的国际(地区)冲突。这些问题表面上从属于社会学、疾病学、政治学等,但在探讨深层次原因时,无一不与地理资源、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问题背后地理要素的存在使其成为地理议题。

(2)议题探究强调研究技能培养

《应用地理》课程以“议题探索”的形式铺陈,立足于对15个不同领域议题的探索与思考,注重对不同问题成因的探讨,关注学生地理学研究技能的培养。儿童具有探索和研究的本能与兴趣,[14]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其实是对其本能的挖掘,这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地理议题的理性判断和决策。《纲要》的“核心能力”中提出: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采用地理学研究技能,分析探讨重要地理议题。这些技能涉及地图、统计数字与图表、野外工作以及地理报告四个方面。[15]这些地理研究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地图是地理学科所独有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特性,课纲中对学生的读图、识图以及用图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其次,地理从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利用统计数据、图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开展社会现象与问题研究所不可或缺的能力;再者,对于教材中所提出的地理议题以及给出的地理知识,深入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活领域,采用实证的方法加以调查和检验,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的塑造;最后,撰写地理研究报告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要求其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总结提炼能力。

(3)议题目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应用地理》课程中所述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教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地理议题,也不局限于带领学生开展野外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地理素养。实用主义注重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16]《应用地理》课程中选择的地理议题现实性强,议题设计的表层目标即针对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基于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并思考应对策略。但其深层目的不是服务于生活,即课程的价值取向侧重点不在于服务社会,而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地理学科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内化,形成综合思维能力,进而于生活实践中无意识表现出,以地理观点(生态观点、空间观点、区域观点)[17]去认识世界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目标诉求。《纲要》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社区总体营造、都市计划及区域规划的内涵,并探讨在政策、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导引下,所带动区域或地方景观的调适与变迁。[18]从社区到区域,是学生个体不同尺度的生活空间,这一目标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性以及对地方的关注,但更应看到学生在过程中能够形成区域观念,并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

3.《应用地理》课程纲要的不足

在《纲要》的“核心能力”中,一些知识性的要求也被纳入其中,如“能说出生态分析的意义”、“能指出区域分析的方法”、“能了解全球主要议题的空间分布及产生的地理背景”等,[19]这些要求并不属于能力范畴,而是通过《应用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因而这些核心能力的提出稍欠考量。笔者以为,可对表述加以修正,使其成为能力要求:“能运用生态观点分析环境相关议题,并探究其意义”、“使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开展议题研究”、“分析、总结全球主要议题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地理背景”。

二、《应用地理》教材的编制理念解析

1.《应用地理》教材的结构分析

台湾高中地理教材与大陆相似,也采用“一纲多本”,其中龙腾版教材应用最为广泛。[20]龙腾版2014年出版的《应用地理》教材 (见表3)扉页中即说明“本书资料均引自具‘公信力’之来源”,并于书末按引用规范列出书中引用的图片、照片的出处。此外,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表格,均明确标注有其数据、文本等资料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该教材的总编和主编为高校专家教授,而各章节内容的具体编著者则均为一线高中地理教师。

围绕课程纲要中提出的环境系统及永续发展、空间规划、全球化及国际关联三大主轴,教材以地理议题为核心,依据课程纲要要求从16个章目展开设计和编著(见表4),其中,第1章说明了地理议题的涵义,并介绍了地理议题的研究方法;[21]之后的15个章目则是围绕不同的地理议题,引入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息息相关的地理概念、知识等,通过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案例,帮助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剖析社会议题,认识到地理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乡土情怀。

表3 龙腾版《应用地理》教材结构框架[22]

表4 龙腾版《应用地理》教材内容体系[23]

2.关注学生素养发展的教材编制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作为具体章节内容编著者,教材内容取材及行文方式也多来自其多年实际教学经验。[24]因而教材内容能够较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此外,教材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材中所出现的地图投影均附加有投影类型的说明,如:横墨卡托投影、等积圆锥投影、等距圆柱投影等。地图投影是利用一定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的经、纬线转换到平面上的理论和方法。教材有意识地将该内容引入,于细微处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态度。总体来看,龙腾版《应用地理》教材的编制以学生个体的素养发展为追求目标。

(1)强调科际联系培养综合思维

学科间联系的加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诉求。[25]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科际联系,其依据在于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26]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囿于地理学科本身往往难于进行深入教学,易出现泛泛而谈,结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将“实实在在”的内容纳入地理教学中,辅助地理问题的解决,当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之义。“都市计划”一节中在阐述“土地使用的分区管制”时,引入了“建蔽率”和“容积率”这两个建筑工程学领域的概念,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以土地开发商的身份,依据建蔽率和容积率的相关知识,设计某土地可以建几层楼。“能初步规划都市及城乡发展”是课程纲要中要求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基础的建筑工程和规划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的基石,有助于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这一核心能力。同时,该知识对于有志于在大学从事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具备衔接作用。科际融合教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并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使其能从容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达成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

(2)教学内容专业化增强实用性

课程性质决定地理课程与教材多生活题材,但处理不好,则会将地理学科内容边界泛化,地理知识常识化、教学泛化,从而导致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泛化与知识虚无主义的倾向。[27]综观《应用地理》教材,各议题能够针对某一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在探究土石流的工程整治措施时,教材将溪流区分为发生区、流动区和堆积区,然后分别深入探讨各区的具体整治措施。此类知识需要专门教学才能习得,专业性强,且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价值很高。再者,《应用地理》教材注重从地理学科的专业视角出发探究社会热点议题,深化学生认知。以全球暖化议题为例,教材在对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进行论述时,针对个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从饮食、节能、简朴三方面提出学生能够做到的切实措施进行减排。在“学生活动”中提供“碳排放量检核表”,供学生计算自己日常的碳足迹。如何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对全球暖化问题树立正确认识?教材中这种让学生计算碳足迹的方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导致温室气体增多的原因,同时还能够以数字的形式直观、明确地呈现学生个人的碳排放量,让学生理性认识自己在减排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3)关注信息技术指导社会生活

立足于生态和发展的观念,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辅助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促进社会进步,这是地理学科在当代社会中所需发挥的价值。教材在疾病问题、环境灾害、规划布局等方面的议题探究中,均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置于突出地位。在疾病的监测与管理方面,教材提出GIS能够辅助建立传染病通报系统、划定可能的疫情扩散范围、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该疾病的区域等;而在应对洪患和土石流灾害时,指出政府基于GIS开发出的防灾应变系统能实时监测和发布灾情,民众能够通过该系统第一时间了解灾情。地理课程中,向学生展示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是如何运用于应对人地紧张关系,学生从中掌握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了解并分析灾、疫情演变情况的技能。这些内容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因信息滞后或无知而对灾、疫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学会能针对疫情的变化作出及时响应,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在空间规划主轴下的三大议题中,教材关注于通过对遥感影像图的简单解译,了解地区的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在都市议题中,更是提出资讯化都市的概念,使学生认识3S技术是如何被整合运用于促进现代都市发展。

3.《应用地理》教材的不足

龙腾版《应用地理》教材,基本落实了《课纲》中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但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首先,教材编写形式较为单一,为“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在落实《纲要》中“教材纲要”的具体目标时,主要通过“文字+材料”的形式对目标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介绍,仅在每章节最后的“学生活动”中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由此给人直观印象为“议题探索”的研究者是教材的编写者,而不是学生。其次,教材对于自身内容缺乏充分开发,在落实《纲要》的某些“核心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如“统计数字与图表”的能力。教材正文中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数据等学习材料,但这些材料仅发挥了作为佐证教材观点和内容的作用,而没有很好地被加以利用,发挥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的价值。如此导致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空间不足,且学生习得地理技能的机会也较少。再者,针对社会热点议题,可以从地理学专业视角出发探究表面现象背后的成因机制,帮助学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从而避免常见的误解或偏差,而本教材对该方面的关注还不够。

三、对大陆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发展的启示

《应用地理》作为台湾高中社会科中的地理选修课程,关注于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议题形式,选择时代性与迫切性强,产生广泛影响且复杂难解的地理议题,将课程教学内容贯穿于地理议题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呈现教学材料,利用相关工具,在生态观点、空间观点和区域观点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研究技能,解决地理议题。

2014年,台湾对《应用地理》课程纲要进行了微调,在“教材纲要”中增添了一些“主要概念”:生态危机、水污染、海洋污染、公害问题、都市环境问题,并相应增加“具体目标”要求。这些概念均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纲要》将这些概念单独提出,凸显出《应用地理》课程的时代性、生活性、社会性与应用性。通过对台湾高中选修科目《应用地理》课程的评析,对大陆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发展进行以下思考,希望能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标修订以及选修课程的教材编写所借镜。

1.课程目标向应用价值取向发展

从课程定位来看,大陆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28]由此,两岸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目标定位强调了课程的应用性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性。而大陆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知识本位”的倾向更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有待提高。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地理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实践,并能综合看待、应对与地理相关的问题。

习得的知识是易于遗忘的,而习得的能力则是持续而永恒的。习得知识以后,学会如何使用,才能赋予知识生命与活力,让其学而有用,发挥价值服务于学生生活。高中地理课程,必修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选修课程则应当是在此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结合实际生活,教授学生如何将之前所学应用于具体实际问题,于个别案例中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思维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价值所在。

2.课程架构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

《应用地理》课程以议题为核心建构,注重问题探究方法,偏重知识深度;大陆地理选修课程主要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来建构,偏重知识广度。在考虑课程架构时,虽然都关注了对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但大陆更多地仍是以学科体系为本;台湾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议题的形式方便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关注研究方法的习得,对于知识深度的挖掘会较深,且能够让学生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学习课程内容。大陆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是否也可以适当挣脱学科体系的束缚,围绕学生关心的或对全球影响较广的问题选择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地理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尝试从地理问题探究的方法论的视角来建构课程?

此外,地理信息技术在《应用地理》中是作为研究工具融入于其他议题的教学中,而大陆则是单列模块。笔者以为,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于哪些领域?如何应用?这应是其教学重点,且大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对该模块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很多是可以与其他模块结合教学的,故在大陆选修课程中,与单列模块相比,将其渗透于其他六大模块的课程教学中或许更为合适;而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也更为需要。

3.教材内容注重跨学科和专业性

有学生感觉,许多地理知识深入学习之后就变成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等,这正是地理学科的特质所在。地理学科本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跨学科内容的存在不应当成为地理教学开展的阻碍,而应当是推动地理教学深化的动力。《纲要》认为:“地理科教学应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联系,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考方式。”[29]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0]立足于地理学思想以及地理学科专业知识,适当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开拓学生思维,同时深化教学内容,让地理课程真正能够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授切实可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

地理选修教材中的知识应是“大家所不知道的”而非“大家都知道的”,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和读本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常识属于读本,而教材则应当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以防灾减灾这类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例,真正发挥地理课程的教学价值,教导人们如何更加专业、有效地开展自救,才是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应有之义。生活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如何让源于生活的地理课程从课程性质出发,以更为专业的姿态回归服务于生活,这应当是值得广大地理教育研究工作继续思考和实践的。

[1]陈国川.台湾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地理教育,2007(1):10-11.

[2][20]蒋连飞.中国海峡两岸高中地理教科书比较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3]高勇.我国大陆和台湾中学地理教材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侯冠钊.大陆与台湾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自然地理”比较研究与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宋华超.大陆与台湾高中地理教材活动性课文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6]王幼俊.台湾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及其教学启示[J].地理教育,2012(6):43-44.

[7]张家辉.海峡两岸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8]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总纲[S/ OL].http://163.32.57.16/earth/fi les/literature/1768.3916_98f undamental_1.pdf,上载时间不详/2015-12-24.

[9][10][11][15][17][18][19][29]台湾“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应用地理”课程纲要[S/OL]. http://gis.tcgs.tc.edu.tw/policy/99curriculum_2.asp,上载时间不详/2015-12-24.

[12][16][25]朱镜人.外国教育思想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S].1992.

[14](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22][23][24]陈国川.应用地理上、下[M].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26]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探讨[J].地理教育,2012(11) .

[28]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 xxgk_167226.html,2014-3-30/2015-12-24.

(责任编校:左秀萍)

猜你喜欢
纲要议题教材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