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探究

2016-11-21 03:25石峰
职教通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德育中职教学方法

石峰

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探究

石峰

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此类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自我效能感低、失败归因不准、学习动因不强、“非主流”文化影响重、叛逆心理较强等学生主体心理原因。提出了德育教材校本化、德育学习活动化、德育评价多元化等改变德育现状的基本策略。

中职生;德育;问题分析;心理特点;自我效能感

一、中职德育现状调查方法

本次现状调查采用走访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调查了泗洪县所有的职业学校,即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新星中等专业学校、淮北中等专业学校。

(一)走访调查法

为了搞清泗洪县职业学校的教学硬件、制度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德育教学情况,笔者采用了走访调查法,走访除泗洪中专之外的其他两家学校,并访谈了11位教师,查看了4节德育教学课现场。

通过走访,各学校基本情况如下。

1.教学硬件。各校都加强了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加强了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为每位教师配备教学用的个人计算机,强化无纸化办公环境建设,学校形成了局域网。

2.制度建设。各校都重视制度建设,强调突出自身特色,重视指导性的制度、措施及行动方案的规划、引领、教育、评价等工作,强调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解力、政策执行力的教育工作,追求活动效果的教育性、推广性及提高性。各校普遍重视教科研实践工作,一方面,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重视理论修养、素养向教学能力的实践与转化。各校普遍组织成立德育教研组,平时(平均每周1次)加强业务修养与学习,制定各项教学制度,推进集体备课制度,强化教学要求,检查教学效果。

3.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各校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保障物化形态的物质文化建立,又有实现内隐形态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提升,即精神文化的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各校都着力打造包括校徽、校服、校歌、校牌等学校标志,筹建文化载体,规划校史馆,建设师生各种作品展览馆;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形成制度管理的思想意识,具备完备的制度条例,拥有制度约束机制,体现以制度抓管理的价值;在行为文化建设上,实现师生共有的价值判断的先进性,体现师生共同的行为方式的正确性;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多措并举,广泛宣传、落实各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4.德育教学。现阶段泗洪县各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专业技能课强调有余,而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文化基础课重视不足。德育教学典型的画面是:教室里,教师手捧书本在读,学生三五十人各有姿态:昂首挺胸目视老师的有三五人,正身看书的有三五人,俯身小动作的十来人,交头接耳的五六人,低头写写画画、写其它作业的八九人。

(二)调查表、问卷调查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泗洪县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情况,笔者采用了问卷和调查表进行调查。本次调查表发放覆盖了泗洪县所有职业学校。调查对象为教师与学生,其中教师分德育教师和非德育教师,学生为中职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学生调查表都是客观题,教师调查都是主观题。此次共发出调查表350份,其中教师70份,学生28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311份,教师为66份,学生为245份。

学生调查表的设计目的主要为:一是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二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三是学生对德育考试考核的看法;四是学生喜欢红色教育的原因。

教师问卷的设计目的主要为:一是造成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及红色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二是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四是中职德育考试考核改革。

1.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教材内容”调查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教材内容”调查结果 %

“教材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生对现行通用的德育教材较为不满,其根本原因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认为最佳的教学内容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不能空洞说教,不能强制他们接受某些观点。当然也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对教材内容无所谓,一般而言,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学习,所以也就不关心学什么。可以看出,教材内容改革必须尽早尽快进行。

“教学方法”调查具体结果见表2。

“教学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当前德育教学方法不满意度相当高,竟然达到62.7%,如此高的不满意度,必然使得德育成效低下。学生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方法是探究法、行动法,要让他们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课堂机械的讲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考试方法”调查具体结果见表3。

表2 “教学方法”调查结果 %

表3 “考试方法”调查结果 %

“考试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德育成绩仅以试卷分数说了算极不满意,学生认为,评价不能只由试卷说了算,也不能只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要参与评价,成绩最理想的构成应该有同学评价、教师过程评价和试卷评价。

关于“红色教育”调查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红色教育”调查结果 %

“红色教育”调查结果表明,“红色教育”之所以受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以行动探究为主要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便是对红色教育无所谓的学生,也愿意选择课外教学的形式。其无所谓的原因在于红色教育变成了课堂说教,学生不情愿参与课堂学习。

2.教师问卷题经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

(1)教师认为,造成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问题及评价问题,其中认为是教材原因的占26.4%,教学方法原因为69.5%,评价原因的为60.3%,其他原因的为25.9%。

(2)有89.3%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中职学生对德育的求知欲不强,尤其是把学生囿于教室之内,纯粹说道理,增添了学生心理的躁动感。

(3)有91.1%的教师认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行动法、合作探究法,要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提升其道德素养。

(4)有87.6%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评价,并且要突出学生主体评价。

(5)有90.3%的教师认为,红色教育由于其教育方式方法适合中职学生的需求,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育实效。

二、当前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对于中职德育这门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实效也不高。通过走访和调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全国统一教材,教材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具体地域性学生群体的需求。针对泗洪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有必要增加地方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个人的技能愿景等原因,他们对德育课重视程度不足,德育课要想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就必须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兴趣度。要增强行动感悟,少一些空洞说教。

(三)教学评价问题

当前,德育课基本教学评价仍旧是单一的终结性的试卷考核,缺乏过程性评价,尤其是评价中缺少学生评价,在评价上学生没有话语权。所以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要进行改革,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

三、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有自身特质的群体,其自身存在特质往往成为德育素养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我效能感低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1]中职学生基本上或多或少是“应试教育”的损害者,长期以来文化成绩考试的失败,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面对中职学习,他们心中缺少了少年学生应有的自信,总认为失败是他们的必然,久而久之导致自卑。有的为了掩饰自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不在乎,呈现出盲目自负,其实质是他们自我效能感太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了德育成效。

(二)失败归因不准

归因(attribntion)是指个体对导致某个行为或行为结果的原因认知归类。中职学生在长期的生命发展中,常常不能够正确认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往往形成错误的归因。面对失败,不能够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他们惯常的思维是从外部找原因,不能够自我反省。这种错误的归因导致他们习惯于对周围的人与事不满,他们也生活在指责与不满之中,牢骚很多。

(三)学习动因不强

动因是引导个体实施一定行为的心理动力,动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心理期待。总体而言,学生的期待大体分为3类:自我期待、家长期待、社会期待。一般而言,中职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学习不理想,使得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大大降低,或者由于家长自身原因导致期待“虚无化”,缺乏期待应有的现实性.同时由于学校德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社会浮躁、非主流文化泛滥等原因,使得社会期待不能落到实处。学生生活在如此的社会期待与家人期待之中,再加上自身心理、意志、学习成绩与兴趣等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其学习动因严重不足。

(四)“非主流”文化影响较重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之中,环境的不同,造就他们的文化素养、认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养、人格精神的迥异。当前网络文化横行,人际关系冷漠,崇拜金钱,过度消费,私欲膨胀,等等,这些“非主流”文化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德育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尤其严重。当前网络对中职学生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网络上各种文化泛滥,尤其是一些非健康文化,会导致学生信仰缺失,混淆是非,甚至是颠倒黑白,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人格与精神价值的形成,弱化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降低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更会导致冷漠、孤独,出现精神障碍,甚至出现犯罪倾向。

(五)叛逆心理较强

中职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教育等原因,导致他们叛逆心理较一般学生更重,他们反对道德说教,反对制度约束。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对孩子影响至关重要。优秀的父母促进孩子的生命发展;反之,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在现实德育教学中,有的父母认为德育课根本不重要,由于父母的原因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影响了孩子的生命发展,导致德育课成效不高。其次是中职学校学生很多来自离异家庭、溺爱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生产生畸形心理,青春期反叛心理严重。再次是社会非主流文化弱化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降低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其逆反性。另外,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叛逆性。在实际教学中,职业学校或片面地顺从市场需求,奉行冰冷的科技理性主义,存在着“无人化”教育,或摆脱不了普教的窠臼,没有自己特有的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存在着“无市场”教育。

四、改变当前中职德育现状的策略探讨

上文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德育现状必须改变,方能满足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笔者认为,面对中职德育教学实际,以及泗洪丰富的红色资源,改变现状的基本策略有教材校本化策略、学习活动化策略、评价多元化策略。

(一)德育教材校本化策略

近年来,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中职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有“名”无“实”,与学校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原因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理解的模糊,影响了课程开发品质;德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导致其课程开发能力较弱;偏重课程改革的技术观,缺乏德育新文化的建构。针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实施策略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德育校本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实现德育课程发展机制的多元化转换。学校自主的德育课程发展要强调课程适应具体学校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因此,实现课程发展机制的多元化转换是不可回避的。(2)对德育教师要赋权增能,使之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能,教师应该成为发展者、决策者、诠释者、行动研究者,要肯定广大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3)转变德育教学观念,实现教与学的创新。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重视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师生互动,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和行为。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关注教学活动对话、交流和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发挥潜能,实现学生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改变,发展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二)德育学习活动化策略

教法学法的转变是新时期德育课程提出的明确的教改目标与内涵,活动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学习与发展,寻求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精神的自我感悟。[2]学习活动化策略之所以成为中职德育基本策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符合学生心理、心理发展规律。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大部分缺陷产生于缺乏心理学。中职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质,他们对空洞的说教有着本能性的抵触、反感、厌恶,活动法可以舒张他们的心理需求,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探究欲、感悟性,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2)满足学生知识自我建构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是自主建构的。中职学生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的伤害,再加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知识并不多,“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是毫无实效的。而活动法是把学生放置于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通过自身的探究、感悟,达到自主性学习目的,达成知识的自我建构。(3)可以促成学生隐性知识的转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隐性知识犹如海洋里的冰山,人类通过行动导向,可以把“水面下面的部分”转化显性知识。学生通过活动,尤其是探究、交流、感悟,能够促成隐性知识的转化,提升认知与精神价值,形成正确的成功归因。

(三)德育评价多元化策略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的价值判断过程。中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学生的道德素养、精神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客观冰冷的知识的掌握。中职德育实行评价多元化策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中职德育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学生道德素养与精神价值提升,从评价主体而言,要改变以往教师评价单一模式,逐步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系统化,构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体系。(2)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改变单一的试卷型知识性评价方式,形成行动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凸显学生过程感悟与素养提升,增强学生的行动效能感。

[1]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陈国平]

石峰,男,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宿迁市德育学科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G712

A

1674-7747(2016)27-0029-05

猜你喜欢
德育中职教学方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