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荣娟,陈莉,张慧君,沈培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江苏徐州 221006
持续2年强化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远期生活方式的影响
耿荣娟,陈莉,张慧君,沈培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江苏徐州 221006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中,持续2年强化干预对其远期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体检糖尿病高危人群36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66例)与对照组(200例),分别实施持续2年的强化干预与空白干预,观测两组第1、2、5、7、10年生活方式与体检指数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各不良生活方式对象所占比例均有显著下降,且表现为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趋势,且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持续强化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高危人群远期生活方式,故值得推广。
糖尿病高危人群;强化干预;生活方式
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是指糖尿病发展的最早阶段[1],尽管该阶段人们的各项指标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内,但若不加强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致使血糖出现显著增加,进入到血糖增高阶段,最终引起糖尿病[2]。为了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远期生活方式的转变,该院开展了持续2年强化干预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均来自该院2005年10月—2006年2月健康体检中心筛取的糖尿病易感人群和潜在表现的高危群体。①纳入标准:体重指数(BMI)超过25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中心型肥胖的人群,女性腰/臀(WHR)超过0.8,男性WHR超过0.9;血清甘油三酰甘油(TG)≥1.8 mmol/L;血压≥140/90mm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mmol/L;空腹血糖(FPG)≥5.6 mmol/L。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366例糖尿病高危人群,按抽取扑克牌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166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111例,年龄为26~71岁,平均年龄为(50.24±1.24)岁。对照组200例,其中女性66例,男性134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50.84±1.12)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的干预手段,干预组则为166例研究对象提供持续2年强化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2.1建立课题小组选取优秀骨干成员6名组建起强化干预小组,负责本课题的拟定、执行与追踪。
1.2.2 建立健康档案组织166例对象进行集中培训,为其讲解糖尿病高危群体的特征及危害性,同时统一进行干预登记表填写,将相关资料录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为研究对象发放运动能量监测仪与健康三件套,并指导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1.2.3 健康教育每月开展至少3次健康教育,每次至少进行2 h,主要通过向研究对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多媒体教学、健康行为指导、个人健康咨询以及定期组织糖尿病俱乐部内部确诊的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1.2.4 随访前3个月每2周进行1次随访,第4~6个月每月进行1次随访,第7~12个月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第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主要通过电话、上门、视频等方式进行,必要情况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随访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方式运用自制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第1、2、5、7、10年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包括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以及喜食肉类。判断标准:①常吃宵夜:每周在外吃宵夜的次数超过3次;②常在外就餐:每周在外就餐的次数超过10次;③好饮酒:平均每日酒精摄入的剂量超过30 g;④运动较少:每日步行时间或者运动的时间低于30 min;⑤喜食肉类:每日禽肉类食用量超过200 g。
1.3.2 体检指数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第1、2、5、7、10年对两组对象体检指数进行测定,包括:身体脂肪率、体重、血压以及腹围。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行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方差性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t值检验,非正态分布秩和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以及喜食肉类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不良生活方式对象所占比例均有显著下降,且表现为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趋势,且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方式比较[n(%)]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体检指数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体检指数比较(±s)
注:*表示与干预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时间体重指数腹围(cm)身体脂肪率(%)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干预组(n=166)对照组(n=200)干预前第1年第2年第5年第7年第10年干预前第1年第2年第5年第7年第10年26.97±2.85(25.07±2.67)*(25.13±2.14)*(24.36±2.67)*#(24.25±2.41)*#(25.01±2.37)*#26.88±2.84 26.97±2.67 27.68±2.54 27.98±2.64(28.24±3.17)*(28.57±3.67)*89.88±7.92(83.16±8.00)*#(83.24±7.58)*#(82.31±7.94)*#(82.51±6.58)*#(82.37±6.84)*#89.67±8.12 90.67±8.21 91.24±7.25 91.56±7.24(91.87±8.14)*(92.14±8.12)*30.75±4.33(26.36±4.71)*#(26.67±3.67)*#(25.17±3.74)*#(25.12±3.62)*#(25.04±3.54)*#30.64±4.67 31.21±5.31 31.52±5.27 31.74±5.38(32.11±5.24)*(32.55±5.17)*127.77±16.62 129.21±13.54 128.54±13.65(126.64±14.27)#(126.18±15.24)#(125.67±14.26)#127.57±16.84 129.24±12.48 129.25±11.58 128.67±11.87 129.54±11.58 128.67±12.67 81.74±8.67(75.32±6.42)#(75.61±6.21)#(76.31±5.97)#(75.64±5.67)#(76.14±5.74)#81.57±9.24 81.24±8.64 80.87±6.97 80.25±5.94 80.24±6.57 80.12±6.37
2.2 两组体检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第1、2、5、7、10年与干预前比较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第7、10年与干预前比较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第1、2、5、7、10年干预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差异(P<0.05),见表2。
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体力活动减少、肥胖、长期不合理饮食结构与长期高热量摄入等均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由于他们的各项指标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内,这使得他们更加不重视不良生活习性的改变[3]。为此,在研究中,我们在教育中重点从生活习惯上面进行强化,特别是饮食和运动。根据研究结果来看,在行干预后,干预组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喜食肉类所占比例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且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P<0.05);而对照组高危人群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喜食肉类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为波动。这表明通过持续2年强化干预,干预组高危人群已经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性,且不断的加强自我约束,故能够达到较好的生活方式转归效果。此外,对比两组体检指数来看,干预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充分表明,通过持续2年强化干预较好的实现对腹围、体重、脂肪率以及血压的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持续2年的强化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对体检指数的改善,故值得推广。
[1]孙明芽.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2,32(3):191-193.
[2]唐修芳,李勤.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策略研究[J].上海医药,2013,34(8):49-51.
[3]刘巧侠,王小井,邱爱雪,等.动机性访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5(17):1564-1565.
R587.1
A
1672-4062(2016)10(b)-0055-02
10.16658/j.cnki.1672-4062.2016.20.055
2016-07-24)
耿荣娟(1966.2-),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管理和糖尿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