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功能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探讨——以三山五园地区为例

2016-11-21 10:41丽,陈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山遗产文化遗产

冯 丽,陈 楷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提升城市功能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探讨——以三山五园地区为例

冯 丽,陈 楷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探索保护与发展共生的创新机制势在必行。文章从提升城市功能的视角出发,结合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的实际条件,提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及地区发展的3大策略:增加国际修学功能、重塑生态功能、丰富社区文化功能,以期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试图为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地区的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

城市功能;文化遗产;文化传播;遗产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地及其周边地区多年以来的内向性保护无法应对新时代下的发展需要,迫使我们开拓创新,运用市场化思路、全局性视角重新审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指出:“在新时代下文化遗产应更有尊严,要将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要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大众”[1]。我国现有研究集中于文化遗产的自身保护,缺乏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的思考。为此,探索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有着重要意义。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1.1文化遗产与城市互为载体

文化遗产作为每座城市独有的记忆,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组成部分。物质层面上,城市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空间环境,而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遗产与城市互为空间载体。作为空间载体,文化遗产周边地区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关键地区,也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因此,将文化遗产周边地区纳入城市发展是必由之路,使其承担文化保护功能的同时赋予更多应有的城市功能[2]。精神层面上,不同城市独特的文化是文化遗产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而文化遗产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外在表征,因此文化遗产与城市互为精神载体。作为精神载体,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精神财富,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结点,而城市发展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两者互为命运共同体。

1.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制约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本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遗产地不断被城市包围,成为城市中的变异体,失去了其原本自然生长的魅力,也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遗产地周边的开发建设致使文化遗产的景观风貌、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曾有多处文化遗产由于周边地区建设不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务院勒令整改。此外,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通常采用分区分级控制的保护方式,而保护区内却缺乏适当的产业引导和管理制度,致使保护区范围内的城市功能单一化,无法满足周边地区的实际需求[3]。进而造成城市内部联系的割裂,破坏了城市结构,导致大量城市问题出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必然也是文化遗产的根基。一方面,城市发展促进文化形成的同时加速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保护文化并促进文化传播,因此城市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第一,要注重文化遗产本体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妥善利用好与文化遗产本体紧密相关的文化要素是保护的首要内容。第二,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衍生文化,在遗产地周边地区发展中应注重衍生文化的引入,拓宽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位,加强文化遗产的文化影响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媒介效应,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触媒效应,有助于城市特色发展与品牌营造。文化遗产周边地区作为与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区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遗产地周边地区在开发过程中易于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地区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同时,文化遗产是城市独有的风景,是城市发展过程的见证者,对于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城市地区具有巨大价值。

2 三山五园地区发展条件分析

2.1三山五园地区划定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北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凭借其宏大的规模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已然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2)指出:“西郊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海淀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园地区。”本文综合考虑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与利用的切实需要,将三山五园本体及其周边高校为核心的各类发展要素聚集的城市发展区域作为本次研究的三山五园地区范围(图1)。

图1 三山五园地区

2.2三山五园地区资源禀赋分析

三山五园地区拥有文化遗产、公园绿地、高等院校、高档住区、生活服务设施等各类城市资源一应俱全,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而且是我国教育类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总体看来,三山五园地区各类资源禀赋具有种类全、数量多、质量高的3大特点。文化资源方面,三山五园地区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核心,众多国家级和市级文化遗产为骨干的复合型文化资源体系,并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生态资源方面,三山五园地区拥有占地面积巨大的古代皇家行宫苑囿,不仅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名胜,也是北京西北部最主要的生态涵养基地。该地区水网密布,山形起伏,是北京城历史古老、规模最大的湿地区,是北京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生态廊道之一,是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教育资源方面,三山五园地区拥有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首的我国最为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相关教育、科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2.3三山五园地区现状与构想

近代以来,三山五园地区外部环境的巨变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该地区原有的湿地系统遭到很大破坏,自然植被与原有水系被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同时,该地区多年来的发展主要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周边高校、居住区和办公区均缺乏与三山五园本体的实际联系,此举并不利于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应贯彻开放共享、绿色生态、协调共生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以此为契机,首先,在充分利用三山五园地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优势教育资源,提出完善文化修学功能的发展策略,突出文化遗产独有的媒介作用,营造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其次,突出三山五园地区自古以来的生态价值,提出构建遗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社区的发展策略,以期重塑三山五园地区的生态功能。最后,提出丰富三山五园地区社区文化功能的发展策略,从而构建协调共生的保护模式,做到遗产保护与周边社区建设的互惠、互利与互通[4],充分发挥遗产精神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三山五园地区居民对遗产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5]。

雄性生理盐水组7例动物和雄性高剂量组11例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脂肪变性,经卡方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故考虑为动物自发性病变。

3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3.1策略之一:完善三山五园地区文化修学功能

3.1.1建立中央文化教育区(CCED)

北京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文化交流活动以官方组织为主,文化交流场所分布呈现随机状态,缺乏非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区。三山五园地区文化遗产丰富、高校众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促进文化交流及经济发展为契机,将三山五园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央文化教育区(Central Culture Education District,CCED),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延伸,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攀升,人们对文化交流活动及文化教育场所的需求不断提高。一方面,人口集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大城市中碰撞、融合、互渗,文化交流变得频繁,居民的文化诉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是宏伟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良好的文化交流场所和文化传播途径将有利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而打造CCED就是加速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CCED建设中需秉持以下几点原则:①保护文化遗产为第一要义。一切建设活动应以保护遗产为前提,综合调整地区功能布局,只有保护好遗产才能高效利用。②突出特色。整治周边环境,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和中国特色,借助文化遗产及著名学府的品牌效应打造CCED。③土地高效利用。以存量资源为主,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建设CCED。④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相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

3.1.2 打造国际修学目的地

整合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遗产和教育资源(图2),以北大、清华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优先发展修学旅游市场,打造国际修学目的地,将文化遗产保护从独立的遗产地保护走向城市空间联动发展的动态保护,促进文化遗产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一方面,修学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条件良好,发展动力充足。近年来,我国文化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将北京作为理想的修学目的地,北京修学旅游的人数不断上升。三山五园地区经济基础良好,修学旅游能够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修学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符合三山五园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图2 三山五园地区教育资源分布图

另一方面,打造国际修学目的地有利于弥补我国修学旅行市场的不足,完善北京的修学旅游接待体系,提高修学旅游服务质量和教育水平,最终实现提升城市功能的目的。此举将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并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加速我国高校的全球化进程。

3.2策略之二:重塑三山五园地区生态功能

3.2.1构建遗产生态保护区

从古至今三山五园地区在北京的生态保育中一直具有重要价值,昆明湖是京西第一座人工加工而成的大型水库,是北京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玉泉山的泉水更是北京城重要的水源之一;香山作为大型天然山地园林,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森林培育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生态意义。可见,三山五园地区在北京市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整合城市生态资源和提高生态资源使用效率,本文提出构建遗产生态保护区。首先,三山五园地区拥有较多绿色开敞空间(图3),不仅拥有三山五园这种占地面积大、生态基础良好的文化遗产,同时拥有较多的农田和林地。其次,三山五园地区的北京市植物园和三山五园绿道(图4)均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

图3 三山五园地区绿色开敞空间及水系分布图

图4 三山五园绿道示意图

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遗产地生态保护的具体方式以及三山五园的自身特点,提出以下几种遗产保护区规划实施构想:①注重三山五园本体生态品质的提升,基于现有的生态设计理论及方法,提升遗产地自身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②将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的绿廊、绿道和绿色斑块均划入遗产生态保护区,尽可能地提高地区性综合生态价值;③融入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同其他生态防护设施一同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3.2.2构建生态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生态建设是解决当下城市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三山五园地区拥有大量社区,如果将社区的环境建设融入地区的生态体系,将大幅提升城市生态质量。生态社区建设策略主要包含3大方面:第一,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等理念,降低生态系统负荷;第二,基于生态学理论建设生态社区,综合考虑环境容量、生态因子等影响因素;第三,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居民环保意识。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是重塑三山五园地区的生态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文化遗产周边地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3.3策略之三:丰富三山五园地区社区文化功能

3.3.1打造社区文化服务基地

遗产地周边社区居民作为遗产的邻居,对遗产的文化和传承有着独特的理解,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只有遗产与社区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才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将文化遗产赋予社区服务功能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一次突破,也是文化遗产解决同周边社区发展矛盾的一次契机,更是文化遗产融入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山五园地区拥有众多社区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图5),通过互惠共赢的建设方式,保证社区与遗产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迫切需求。结合三山五园地区实际情况,尝试增加文化遗产的社区文化功能,提升地区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同时,社区居民的参与可以促进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首先,建立社区文化服务示范基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文化服务,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其次,社区文化服务示范基地能够增强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3.3.2创建文化遗产的社会反哺机制

图5 三山五园地区高档小区及大型小区分布图

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发展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促进遗产的保护,周边社区居民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理应担负起保护的义务与责任。为此,本文提出建立高效有序的社会反哺机制。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及社会资本引入对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本文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两类社会反哺机制,包括强调公众参与的遗产保护模式和公私合营(PPP模式)的遗产保护模式[6]。

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指,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去。现阶段,由于我国公众参与体制的匮乏,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一种无序的被动状态。公私合营的遗产保护模式是指,政府同企业或私人组织共同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和服务,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具有遗产保护与知识的私人组织能够弥补政府对专业技术上的不足。此外,政府将一部分管理、运营权限划分给私人组织,最终达到提高遗产保护水平和使用效率的目的。对于经济运行良好、知名度较高的文化遗产主要采取公众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对于财政负担大且保护效果不佳的遗产地可以采取PPP模式进行保护。通过利用好社区和社会的力量,最终实现城市发展与遗产可持续保护的融合。

4 结束语

遗产对于人类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保护,也在于创造。原封不动的保护方式是对遗产的浪费,只有利用好遗产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才是未来遗产保护的方向。首先,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化遗产本体,通过赋予文化遗产周边地区新的城市功能,进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的目的。其次,注重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保护策略应与现实需求动态匹配。此外,需注重文化遗产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总而言之,遗产保护不是孤立的,我们要用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遗产保护,才能更好地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1]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0,27:8- 11.

[2]王国安.古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融合研究:基于浙江慈城的实践[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33(1):115- 120.

[3]刘奇志,罗巧灵.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规划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3(5):94- 99.

[4]黄怡,吴长福,谢振宇.城市更新中地方文化资本的激活:以山东省滕州市接官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2):110- 118.

[5]华芳,穆吟,汤海孺.社会学视角下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角色[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1- 15.

[6]CHEUNG E,CHAN A P C.Revitaliz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a partnership scheme: innovative form of social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4, 140(1):94- 95.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ion about Enhancing Urban Fun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aking“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Region as an Example

FENG Li, CHEN Ka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addressed. Exploring innovative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growth is imper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hancing urban function, combined with particular conditions of Beijing Three Hills and Five Gardens Area, the author proposes 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study tour function, remodeling ecological function, enriching community culture fun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ogether,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try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urban function;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U984.2

A

冯丽(1962-),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规划。E- mail:f66600@126.com.

北京市级课题“遗产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传承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SM201010016003)

猜你喜欢
三山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镇三山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记录:三山岛摄影师眼中的故乡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