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霄鹏, 董 硕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雁荡山区山地合院民居田野调查
范霄鹏, 董 硕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雁荡山区内的胡氏大院建造反映着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建造理念,具有鲜明的形态与布局特征。其规模宏大的院落、山水对应的轴线关系以及民居建筑的考究建造,使得胡氏大院成为浙江温州山地地区传统宅院民居的代表,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遗产,对当今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的研究也有着较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山地合院;甬道;形制;石材;遗产
自景宁畲族自治县沿省道228向南,经泰顺镇沿省道331向东南,过三魁镇向北至雁荡山区的雪溪乡桥西村,便到达了本次田野调查的对象——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位于浙江温州的雁荡山区,雁荡山的形成源于中生代时期板块运动所引发的火山喷发,由此导致了山体的隆起与塌陷,最终形成了现今雁荡山的山体地形环境[1]。雁荡山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以瓯江为谷可以分为南、北雁荡山;若以空间地理位置划分,则可以分为东南、西北与中部雁荡山,山内群峰耸立、山石奇秀,且积湫成湖,芦苇茂密连片成荡,享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以及“东南第一山”之称[2](图1)
雁荡山山体表面多为火山喷发所形成的质密火山流纹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流纹岩逐渐形成具有蓄水作用的风化壳。此外,由于地表土壤层较薄,降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构成了山中发达的水系,并随着山体地形呈现树枝状的分布。山内良好的水土资源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使得雁荡山内植物茂盛,成为良好的森林资源,造就了生活条件较为适宜的区域微观地理环境。
泰顺县雪溪乡所在的南雁荡山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花村鸟山、坐拥山川,因山间气候温和、群山环抱、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并加之大龙湫飞瀑溪潭的长流不息,在山间谷地逐渐形成了适宜农业耕作的小区域环境。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南雁荡山地区逐渐吸引着擅长稻作的人群聚居于此,之后更逐渐兴盛和闻名,并且最终出现了胡氏大院的营建。
图1 雁荡山山石植被景观
本次田野调查的对象——胡氏大院,为明代徙居在此的胡氏家族于清朝中期营建,建造前后共耗时40余年,最终形成如今规模,成为温州传统山地合院民居的代表之作(图2)。
图2 胡氏大院内景
2.1秩序架构
胡氏大院整体方位基本是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约2 000 m2,其整体平面形制呈规则的合院式,主要建筑由上、下堂以及南北两侧厢房构成(图3)。上、下堂因地坪高差原因彼此分开,与厢房构成规整的三合院形式。在上、下堂庭院之间,由一条甬道作为轴线进行联系,并在其中设置门楼、匾额等,从而使甬道成为整个胡氏大院的平面骨架,串联起各个主要建筑与院落,甬道向南北两侧延伸出同样笔直有序的路径以联系其他辅助用房,形成胡氏大院内各个建筑之间的通达联系,架构起胡氏大院的空间序列。
图3 胡氏大院平面图
整体来看,胡氏大院内部以中央轴线甬道作为骨架,形成主要建筑与院落的空间序列,并支配着辅助空间的布局,形成了较为规整、严谨的格局与形制,体现着我国传统聚族宅院中,对家族内部等级与礼制关系的考虑与表达。
2.2风水对应
我国传统民居的营建均会受到“天人合一”等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并且会在具体建造时加以体现[3]。胡氏大院也是如此,在进行宅院的选址与朝向的选择上,胡氏大院选择在周边群山环绕的区域营建,并拥有蜿蜒的水溪、较为平整舒展的稻田等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同时选择坐西朝东的朝向,避开了当地的主要风向,从而满足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等中国传统风水思想中的营造理念。
在宅院内部的平面格局架构中,胡氏大院亦同样体现着传统的风水观念,作为宅院整体平面格局的骨架,宅院内贯穿上、下堂之间的轴线甬道正对着笔架山山峰,建立起了作为人群家族居所的宅院建筑与周边山水自然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此外,在甬道之中利用“山辉川媚”(图4)和“日拥祥云”(图5)的匾额标明山水形胜之所在,亦体现着传统风水思想中“前景开阔,有案山相对”的理念。
图4 胡氏大院的匾额“山辉川媚”
图5 胡氏大院的匾额“日拥祥云”
2.3宅院建造
胡氏大院上、下堂均为内向型的三合院形制,因此在胡氏大院内形成了较为规整的院落空间。其中,上堂内的院落由三合院楼居建筑围合形成,大体呈宽15 m、长18 m的矩形空间形式,除西侧边界是甬道围墙之外,其余三面均是由两层民居立面构成,因而院落围合较为连续、完整。下堂内的院落则由南北屋与前堂围合形成,基本为长15 m、宽10 m的矩形空间,亦是由宅院建筑连续、完整地围合组成。上、下堂院落的围合界面均是以各自的门楼立面作为主体,用匾额构成“画龙点睛”之笔,以求区分主次、避免院落界面单调枯燥。建造者对于胡氏大院内宅院的营建,较典型地体现出我国传统民居追求内向封闭、规则整齐的形制,以及空间效果灵活、巧妙的营造特征,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民居中,庭院巧妙营建塑造的生动范例(表1)。
表1 上、下堂院落尺度归纳统计
胡氏大院除在宅院选址与院落形制的整体塑造上用心精细,在宅院内单体民居建筑的建造上亦是别具匠心,利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形成了良好的装饰效果,体现着我国传统民居营造中“就地取材”等特征,并反映出了我国传统民居建造者的审美追求以及建造智慧。
3.1石木建构
在结构形式上,胡氏大院内的民居建筑多以杉木为结构材料,并组成木梁柱结构作为主体支撑结构,同时以穿斗木构架支撑二层屋面以及屋顶,从而成为典型的穿斗结构建筑。在建筑用料方面,宅院内的民居除了杉木材质框架之外,还广泛地使用了蛮石墙体作为围护结构,大片的石砌高墙成为宅院民居最为显著的外观特征,并逐渐为胡氏大院带来了“石门楼”的称谓。此外,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针对雁荡山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建筑的梁柱与屋顶之间采取开敞通透处理手法,以利于空气的流通,并且屋顶的出檐较深,以利于在多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保护木构架免受侵蚀。由此可见,胡氏大院内民居建筑的营造采用了我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并在建筑细部构件的处理上,针对当地环境特征灵活处理,而不与其他地区的民居建造手法雷同,体现着我国民居建筑营造“因地制宜”的特征(图6)。
图6 胡氏大院院内民居立面
3.2石墙垒砌
胡氏大院以砖石作为围护结构的主要材料,在建筑立面上出现了大片的石砌墙体,墙体中的砖石砌筑方式也颇为考究,使得民居在保证自身使用功能完备的同时,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体现出了我国传统山地合院民居在营造时,建造者通过材料的巧妙利用对建筑美感的追求。
在民居建筑的墙体砌筑材料上,有原石料、粗制石块和打磨石块等不同材料的选取;在砌筑方向上有水平方向的叠砌和斜向的垒砌等不同形式(图7)。砌筑时,石块材料之间基本遵循“上小下大”的规则,将石块直接垒砌而成,在保证墙体结构合理的同时,形成了较为规律、整齐的立面效果(图8)[4];在墙体的转角处,为了增强墙体的稳定性,普遍采用较大石块进行砌筑,并同样遵循“上小下大”的原则;在墙体与屋檐之间,普遍留有木格栅的空隙,以排出室内烟气,改善室内通风效果;在大门处以拼花的方式砌筑打磨石块,从而形成特殊的图案区别于墙体其他部位的纹理,以突出强调大门入口形象(图9)。
图7 石墙不同的垒砌方向
图8 石墙的不同垒砌方式
图9 胡氏大院院门拼花
3.3精巧装饰
除去石砌墙体的砌筑方式,胡氏大院内的民居建筑在利用各种石材对宅院不同部位进行装饰时,亦是灵活多样,体现着建造者的精良用心。
例如在连接上、下堂之间的甬道地面上,营造者以条石进行铺砌,并在其间镶嵌方形块石,形成了有序、灵动的地面纹理团案;而甬道两侧的连贯墙体,则以石材与砖块结合的方式进行砌筑,避免了墙体立面的呆板、单一(图10),并且在墙体与院落入口的联接处适当地提升了墙体高度以加强锚固,丰富了墙体的立面层次,形成 “猫拱腰”墙体形式(图11);而入口门楼的台阶地面处理又是以长条石作为踏步,在两侧利用曲折灵活、富有动势造型的石块作为垂带,从而在入口台阶这一细小部位上,形成了规则与曲折、稳定与灵动之间的鲜明对比,增强了门楼造型的美观(图12)。此外,在房屋台明的青石板搭接、墙体基部的石块拼贴和正堂入口处的石雕装饰等不同部位,都表现出建造者利用石块、石材等建筑材料,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追求灵动多样、美观大方的建筑营建效果,成为我国传统民居“美观”特征的生动体现。
图10 甬道两侧墙体
图11 “猫拱腰”墙体
图12 入口门楼台阶地面
浙江温州雁荡山区的胡氏大院,作为传统山地宅院民居的代表,体现着传统民居建造的诸多特征(表2):宅院“背山面水”的选址环境、面向笔架山的朝向选择以及明确的轴线对应,表现出了传统民居“天人合一”“负阴抱阳”等风水营造理念;其规整的上下堂院落平面形制、封闭的三合院式楼居连续围合界(立)面,以及明确的主次院落区分,反映出了我国传统家族等级礼制观念;而在建筑细部的营建上,通过对石材的不同砌筑方式以及不同部位的巧妙装饰手法,则又体现出传统民居在保证使用功能完善的同时,通过建造方式达到对族群审美需求的满足以及建造技术水准的体现。
表2 胡氏大院对于传统营建理念的体现分析
泰顺胡氏大院作为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遗产,在体现我国传统民居建造者的建造技艺与智慧的同时,也具有对当今建筑遗产与保护的参考借鉴意义。
首先,泰顺胡氏大院中,基于风水理念的选址于院落轴线架构,在如今的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也同样有指导意义,在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中,应考虑遵循传统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风水理念进行建筑的平面布局与修复,而不是以几何构图形式简单处理。
其次,泰顺胡氏大院中,对不同部位构件的不同石材砌筑处理,体现着传统民居中对建筑材料的充分灵活运用,这在当今的民居建筑遗产保护中也应予以借鉴,即充分、灵活地利用当地传统材料,体现建造智慧[5],尽量避免现代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的运用。
再次,在当今的民居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除建筑遗产本体之外,也应对其周边传统建筑的保护予以考虑,以“面状”的传统风貌加以保护,避免单纯“点状”的遗产保护,如泰顺胡氏大院,虽然建筑本体风貌保护较好,但周边民居等存在着破败的现象。
胡氏大院作为一个完整的族群住宅院落,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民居在选址、平面形制、建筑建造与装饰等不同方面的典型特征,成为关于我国传统民居营造的生动范例,集中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民居建造者的建造智慧,并对当今的传统民居建筑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陶奎元.雁荡山神奇的地质旅行[J].风景名胜,2007(6):22- 43.
[2]陶奎元,沈加林,姜杨,等.试论雁荡山岩石地貌[J].岩石学报,2008(11):2647- 2656.
[3]王银船.浅谈中国风水对传统民居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1(12):29- 30.
[4]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乔迅翔.何谓“原状”:对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原则的探讨[J].建筑师,2004(6):101- 103.
Mountain Courtyard Houses Fieldwork Survey of Yandang Mountainous Area
FAN Xiaopeng,DONG Sh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Hu’s countyard in YanDang mountain area reflects the idea of“Suit to Local Conditions”in traditional local resident.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in form and layout. Owing to the huge scale countyard, the axis that as the echo of local condition, and the nic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idence, the Hu’s countyard become an great example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ce in mountain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It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residence heritage, which make a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courtyards nowadays.
mountain courtyard houses;corridor;shape;stone;heritage
TU241.5
A
范霄鹏(196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区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研究。E- mail:anebony@vip.sina.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