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摘要】国家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要下更大气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研究针对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提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进一步从整体的角度总结出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教育现代化 农村义务教育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2
汉中市县域城镇化发展迅速,超过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其中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4个,县城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 2 个,省级重点镇 9 个,中心镇 20 个,一般建制镇 133 个。在这样背景下,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陕西省的相关要求,以现有城镇化发展实际为背景,基于外延式发展的基础,汉中市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转变教育思想与理念、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师水平,改革教育管理,初步形成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改革举措。
一、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战略
1.主动发展战略
主动发展战略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具有主动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通过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达到自身发展的一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汉中市许多县域发展教育,包括学校在内,“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烈,虽然政策出台不少、教育经费投入较多,但是学校改进不大、办学水平差距仍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树立主动发展的战略,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学校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不足,以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优势和特色为突破口,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2.“背农”和“留农”相统一的战略
在城镇规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在乡村文化与城镇理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留农”还是“背农”?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并不是 “留农”或“背农”教育“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把“背农”教育和“留农”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立足乡村,面向未来和现代发展,在传统和现代的互动中达到有效融合。
3.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分层指导、分段实施和梯度推进。由于汉中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城镇化水平和教育发展在各县区有很大的差异,存在高梯度区、中梯度区、低梯度区。就拿汉中市的城固县和南郑县而言,县与县之间存在差异,县域内部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城固县崔家山镇、沙河营镇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南郑县大河坎镇、新集镇、青树镇城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较高。因此,探究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要采用分层指导,分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
二、城镇化背景下汉中市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的具体策略
1.以教育现代化理念为要求,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就要倡导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只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硬件差点也没有问题。
学校应树立全班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农村教师要在思想深处进行革命,改变学习知识的评价方法,着眼于农村孩子的长远发展,逐步改革以往通过考试筛选淘汰、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发展的做法,确立为学生获取终身学习、适应生存和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运用公共资源,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地方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改造计划,并分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提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2.联系当地文化传统,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对乡土优秀文化的吸纳与传播,这是通过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发挥学校传递富有特色的文化应该课程制定者把握的方向之一。因此,我们应探讨如何发挥传统地方文化作用,并使之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课程、教材制定者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农村实际,听取农村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农村学生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国情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适合城乡学生学习的课程和教材,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改进。注重农村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和应用性的特点,全方位推进了居于教改核心地位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结合。
在改革课程的同时,也要改革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用多样化、地方化、生活化、实用化等方式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利用现代信息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师素养
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地区广大教师的水平。地方政府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鼓励新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动员高素质人才应聘农村教师,逐步实行城镇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要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和培养机制,着重加强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培训,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农村学校的政策。
建立人性化的城乡教师互动的长效机制。如以就近流动为原则,保证流动教师的家庭安定和思想稳定;建立不少于三年的定期轮岗制度,促使教师和校长在一个学校服务适当期限,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师获得不同经验;注重轮岗教师和校长的考核,以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师素质整体提高为主要考核内容,促进轮岗教师自觉帮助提升个人和整体的专业水平。
4.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全体人员日常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实现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并使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得到全校教师的遵守与执行。同时,要完善决策程序,实现民主决策和管理。“校长负责制”并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教师和学生既是学校的主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只有全体师生参与、利益诉求全面表达并得以实现的发展决策及管理制度才会得到师生的认同,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贯彻执行。
要深化教学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方面,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改革教学常规中不适应新课改的部分,不断淡化常规要求,形成教学的基本规范,服务师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在不断规范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及辅导的同时,还要让一些“死”的规定“活”起来,推进教学和学习个性化;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继续巩固教师“传、帮、带”制度,建立和深入执行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学反思制度,强化教师培训制度;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方面,弱化过去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办法,构建新的教师评价制度,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三、结语
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和学校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影响老百姓的教育认识,克服功利性的教育思想,整体设计,综合改革、稳妥推进,直面改革中的难题,鼓励教育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7(3).
[2]褚宏启.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3]邬志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启动点的选择[J].教育评论,1998(3).
[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吴紫彦.教育蓝图——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项目基金: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3312),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3JK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