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2016-11-21 16:44褚心月
剑南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柳琴唱词艺术风格

□褚心月



浅谈徐州柳琴戏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褚心月

徐州柳琴戏,当地百姓称之为“拉魂腔”,它与山东柳琴戏有着迥异的艺术风格。从整体艺术风格来看,兼有南北戏曲的特点。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文化风俗深受南北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鲜明融合特点的艺术文化。徐州柳琴戏兼具南秀北雄之姿,灵柔中透着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丰富细致的唱腔深受当地群众的热爱。

唱腔:

分为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部分。基本腔作为主要唱腔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与京剧等其他剧种不同,这种自由度取决于演员自身,根据上下腔的组成规律,运用演员自身的基本功力自由组合,形成变化丰富,自由转化的艺术特点。

板式与配乐乐器:

徐州柳琴戏发展至今,根据不同风格的剧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幽板,流水板,数板,紧板等。配乐乐器有文场:土琵琶,唢呐,笛子等物,武场有四大件: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只有双弦的土琵琶,后被改为多弦柳琴。

语言与唱词:

这里我们主要以徐州柳琴戏最经典剧目《喝面叶》的唱词来分析这一剧种的语言特点,辅助以其他剧目。其剧情讲的是一个叫梅翠娥的女子,很爱自己的丈夫陈士铎,但却嫌他手脚不勤。一次丈夫从外归来,翠娥装病让从不做家务的丈夫给她做面叶吃,陈士铎从中体会到妻子的难处,更加体贴妻子,夫妻越发恩爱。

从选材上可以看出徐州柳琴戏非常贴近百姓生活,虽然也有《墨子》,《状元打更》等大戏,但至今与徐州百姓日常仍然息息相关的,仍然密切联系的还是这种充满了浓厚生活气息的小剧。

1.浅明白活的语言风格。

“听罢了戏,饭馆进,我要了四两老酒喝,炒了一个荤一个素,还吃了五个大馍馍。”与昆曲等不同,徐州柳琴戏多出自说唱艺人之手,而并非专业写剧本的文人墨客,所以大部分剧目辞藻不仅谈不上华美,反而十分有地方化,口语化的浅显朴实的特点。在方言日渐流失的今天,地方戏中所蕴藏的方言宝藏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徐州柳琴戏的语言就是苏北地区的方言。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谐音打岔,俏皮逗话等等的手法,例如馍馍,怪好的,拉呱,锅灰等等,这也是由其受众所决定的。演出场地不外乎田间地头,庙会村口,然而正是这种深入平头百姓间的演出方式决定了它泼辣爽利,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2.个性化,人物话的唱词

陈士铎从一开始的赶庙会,到吃酒赌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纨绔弟子形象。而在刻画梅翠娥的时候,先说“石榴开花红似火,十七八闺女她来带,小媳妇带花人笑我。”从此处便可看出梅翠娥是一个性格热情如火,不受世俗眼光约束的女性形象。而收麦子,摘豆角等事务安排,又刻画出其勤劳简朴的一面。但这样的女性形象虽然丰满,但在众多戏曲形象中仍然不够突出。梅翠娥这一形象的最大特点便是农村女性平权意识萌发的代表:“天下的事也不讲理,为什么男人都要管老婆?”“什么人留下的规矩啊,小女孩洗衣给小男孩穿。”这简直是由下层被男权社会欺压已久的广大劳动妇女从心底发出的最为朴实的呐喊。而这种话也只能出自梅翠娥这勇敢泼辣的底层妇女之口。

徐州柳琴戏的唱词内容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中表现,生动地反映了徐州百姓的意愿与生活百态,这也是它在此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词格

徐州柳琴戏词格也很有特点,例如源于元代俚曲【耍娃儿】的【娃娃】,又名【八句子】,每句都有自己的名称,前两句叫“头”或“帽儿”,第三句叫“上撑”,四五句叫“身子”,第六句叫“下撑”,七八句叫“尾”或者“座子”,前三句皆为仄声字便叫“顺腿娃子”。

【羊子】则源于元曲之【山坡羊】,前后四句分别叫“上帽”,“下帽”,再其后叫“楚儿”,“身子”,又以有无“楚儿”分为“公羊子”“母羊子”。

除此之外还有“狗咬狗”(即七字句顶真),“十字来回”,“宝塔词”等三个重要的词式。

结束语:

徐州柳琴戏在百年多的发展史中,与当地文化进行了高度紧密的结合,并且在戏曲剧目,乐器,唱腔上与时俱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苏北地区方言融合的文化宝库。丰富了中国地方戏曲的种类,是我国地方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柳琴唱词艺术风格
唱词(外一首)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进校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