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轶芳
儿童文学翻译标准探析
□杨轶芳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进入 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繁盛的学术领地。西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发展十分迅速,而中国翻译学界还没有对此领域给予应有的重视。作者首先追溯我国近四十年来的儿童文学翻译历程,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提出了动态对等的儿童文学的翻译标准并指出了使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近四十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演变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上世纪70、80年代的调整复苏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是译介对象的经典性与来源地多样性;(二)上世纪90年代热潮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是经典作品的复译,来源国的集中化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规模化和系统化。(三)21世纪的井喷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是经典作品的复译,译介对象的获奖性以及翻译的时效性与经济性。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数量上、种类上和视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并逐步与世界儿童文学同步发展。但是,繁荣背后却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复译过多,译文质量不高、儿童文学翻译地位不高、缺乏合理的翻译标准以及批评框架等等,严重困扰着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对过去儿童文学翻译的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总结成绩并发现不足,并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由于缺乏一定的儿童文学翻译标准,译者往往依据自身的理解对作品进行翻译,对原作品发生偏离的翻译比比皆是,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并没有真正考虑儿童读者的需求,满足儿童的阅读需要。就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而言,有从功能对等角度、目的论角度和读者意识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这些论述偏重于西方理论,未能从根本抓住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属于“概念式”的理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奈达的“等效”理论与儿童文学的“儿童本位”观相结合,提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即儿童本位的动态对等翻译,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儿童读者以及儿童文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使原文意义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实现译文与原文最大等效。这里所说的动态对等,也就是动态模仿,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模仿。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以源语言为依据翻译更佳,则以源语言为依据进行模仿;如果以译入语为参照而翻译更好,则以译入语为依据进行模仿。所以说,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优先模仿”翻译法则。该法则要求译者将模仿视为一种变通优化的手段,因此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儿童文学的美学、语言、风格等特点,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标准进行阐释:“以善为美”的动态对等;“直观生动”的动态对等;“追求快乐”的动态对等。
1.“以善为美”的动态对等
王泉根认为,成人文学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倾向,而“以善为美”则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将“善”作为基本美学定义,一方面是指以文学作品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将对“善”的期望寄托于儿童的手段,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对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灵修养等方面的传递和期望。儿童文学翻译使中国的广大儿童可以广泛地品读全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温暖和人性光辉,在阅读中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潜移默化地发展自己人性中的优秀品质,即人性的“善”。好的翻译作品为孩子的心灵之屋打开了又一扇明亮的窗户,而糟糕的翻译硬生生地将这扇窗户遮蔽了。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秉持“善”的美学原则,追求源语言与译入语之间的动态对等。“以善为美”的动态对等强调儿童文学源语言的读者与译入语的读者在对作品审美上能够“感同身受”,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文学作品是作家情志的载体,从翻译美学上来说,翻译文学作品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应乎原作之理,顺乎原作之情,与源语言作者“情同意合”。那么,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译者也应怀揣一颗“大善之心”,站在传递人间“真善美”的高度,在翻译中奠定“善”的美学基调,确保译入语孩童在阅读翻译作品时也能感受作品中隐藏的“善”。
2.“直观生动”的动态对等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是“直观”和“生动”,追求的是浅显易懂、直观形象、简洁有趣。这样的语言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例如,儿童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拟声词、叠词等,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目标儿童读者的接受水平,在翻译时做到“化难为易”、译出童趣。例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句Sunshine,daisies,butter mellow,turn this stupid,fat rat yellow.该句有两种译文。⑴ 阳光,雏菊,甜奶油,将这只胖笨的老鼠变成黄油油;⑵ 雏菊、甜奶油和阳光,把这只傻乎乎的肥老鼠变黄。由于原句中“mellow”和“yellow”韵律相同。译者都保持语言特点,将老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律。译文(1)采用叠词ABB“黄油油”,实现了源语言和目的语最大程度上的动态对等,不仅直观生动,而且保持了童趣。
3.“追求快乐”的动态对等
儿童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原则,在于可以引导儿童享受阅读的过程。儿童文学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在快乐的前提下进行的。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要注意“快乐”的主旨,在译文中传递快乐的信息。一方面,在语言上,保持源语言的趣味性,对于双关,韵律等儿童文学中经常出现的趣味语言应尽量保留;另一方面,在意境和主旨上,选择积极乐观的取向,避免沉重压抑的话题。比如《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畅销儿童绘本,它描述了爸爸和妈妈离婚后,和妈妈住在一起的小孩和爸爸度过的一天。从图片和文字,我们完全不会感知到父母离异的孩子的苦楚,相反,这是和爸爸度过的非常快乐的一天。父子俩一起看书,一起去电影院,一起吃东西...中国的儿童读者也能感受到书本中浓浓的父爱和孩子的快乐。
儿童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应遵循文学翻译“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是儿童,这决定了儿童文学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作的“丰姿”,而且要符合儿童阅读的理解水平。(1)“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信”,并不是完全“直译”和“死译”,应考虑儿童的心里特征和阅读习惯,对于原作中不符合儿童接受和心理的地方应做适当的改动;(2)“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不通顺,问题往往出在语言逻辑转换上。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结构和中文句子结构是不同的。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达”,要求译者不仅应该遵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在选词造句上更应该注重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特征。例如,对于绘本的翻译,语句就要简单明了,切忌使用复杂艰深的词汇。因为绘本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该阅读群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还不能理解国语复杂的词汇。(3)所谓“雅”,就是要使译文流畅,有文采。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于英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汉语的修养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是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正确的表达。儿童文学翻译的“雅”,决不是华丽的辞藻的堆砌,而是符合原作品的简洁、有趣和美。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的翻译讲究语句的韵律,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趣味。例如,英国作家大卫.麦基的绘本《两个怪物》里,有相当多的骂人的话语,但是译者对这些粗鄙的话语处理得非常好,“你个又肥又笨的家伙”,“你个毛茸茸、长鼻子的傻瓜!”“你个无药可救的呆木头!”“你毛茸茸、大肥猪、没头脑、斜眼睛,就是一团乱七八糟!”“你又笨又可怜、晕头晕脑、臭哄哄,就是一个胆小鬼!”读者不仅不会觉得这些咒骂的话语充满粗鄙之气,反而可以想象两个可爱的小怪物气呼呼地互相指责的情景,而且,译者还注意了形式上的一致,可谓达到了儿童文学翻译的“雅”。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译者不仅应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来译,更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翻译。在语言上,最大程度还原源语言的生动有趣;在美学上,实现“以善为美”的动态对等;在主旨上,积极发现并追求“快乐”的真谛。翻译儿童文学,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理解,译出符合儿童阅读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的作品,达到适应于儿童文学的“信、达、雅”。
(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校级课题2015xj24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