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善伟
批评是一种更真实的爱
文-刘善伟
七月,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个年头了。想起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批评他,更是爱国。”于今,这句话仍有意义。
互联网言论相对自由,不乏批评的观点、文章,有言论就难免有争论。对批评的话,一些人接受不了,喜欢扣帽子,“叛徒”“卖国”“喷子”之类随处可见,而对普通网友、学者动辄扣“敌对势力、渗透势力”的帽子,就更为过份了。毕竟,这样的犯罪判定,国家执法机关才有权作出。
文明社会有个共识:批评是一种深沉的爱。“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看到了还有太多的不完善、不完美、贫困、不公、冤屈,眼里才流出了悲悯的泪水,期待改变、改革。如果没有批评的心态,见不到批评的言论,社会就不会进步,改革更是奢谈。如果大家都很满意,还要改革做什么呢?
唱颂歌出于自豪,是节日、欢庆日的节目;社会进步靠日常工作推动,离不开批评的精神。批评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进步的空间。接受批评,能找到群众不满的地方,工作才有的放矢,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会隔靴搔痒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唱颂歌可以展现团结,批评可以形成共识。好的批评不仅能找准问题,还可以在批评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批评中有了共识,团结才能真挚,不是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里各怀怨气。
唱颂歌可以鼓舞士气,批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批评可以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形成改革的压力,曝光也好,揭露也好,把社会阴暗面自信地展露出来,在网络时代,各种突破“底线”的事不断曝光,老百姓见多不怪,却更在意政府直面社会问题的态度。与其让网民抱怨,不如官方媒体主动开展批评,让民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新华社、人民日报、对雷洋案的表态,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法治进程的前行。在批评声中,聂树斌的案子重审,呼格吉勒图案平反,老百姓对有错必改的做法赞不绝口。
颂歌唱多了会止步不前,批评却能呈现进取精神。一个谦虚的人不会显摆工作成绩,骄傲的人看不到自身缺点和改善方向。如果社会被骄傲情绪主导,便会夜郎自大,不能开眼看世界,不能学习先进科技、文化。
一味唱颂歌会滋长谗佞的风气,批评可以培育坦荡的人际关系。如果一味唱颂歌出现在日常工作里,便是懒政,便是敷衍,便是不解决实际问题欺下瞒上。批评是真朋友好同事的肺腑之言,温言细语或刀刀见血的批评,可以把可能犯的错误消灭于萌芽,可以培育以事业为重心、开诚布公的工作环境。
颂歌唱多了对事业不利,大气的歌曲往往不是颂歌,《义勇军进行曲》里写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被选作国歌,提醒民众万里长征只走了第一步。批评成为风气,是事业蓬勃发展的生机展示;能够倾听批评之声,才是国家、社会勇猛前行、充满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