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的三大特色

2016-11-20 16:35李皓
声屏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谍战剧伪装者

□李皓



《伪装者》的三大特色

□李皓

摘要:谍战剧《伪装者》因其创新精神,成为了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佳作之一,广受观众的追捧与好评。本文从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台词特征和情节线索入手,细数了《伪装者》不同于以往谍战剧的艺术特色,呈现了谍战剧中正能量的体现方式。

关键词:《伪装者》人物关系台词线索

新世纪以来,涌现出的《誓言无声》《潜伏》《暗算》《悬崖》等一系列优秀谍战剧深受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青睐。剧中紧凑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坚韧的英雄气节为谍战剧争取到了广泛的观众群,使其在中国电视剧大家庭中独树一帜。2015年,谍战剧《伪装者》因其创新精神,更在创作上传承了以往优秀谍战剧作品的艺术特色,成为了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佳作之一,广受观众的追捧与好评。

人物关系颇具张力

《伪装者》以人物关系主导剧情发展,人物关系的设置极具张力。该剧的时间背景设置在汪伪政权建立的时期,来自中共、国民党军统及日本侵略者三股政治势力交织在一起,彼此抗衡,相互潜伏渗透。在剧中,各方力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物的设计不仅数量多,而且身份复杂。剧中至少有十位分属于不同阵营的伪装者,有的甚至扮演着多重身份,如大哥明楼在汪伪政府官员、军统特工、中共地下党员三种身份之间转换;小弟明台表面上是富家公子,实际上是军统特工,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份的多样性增加了人物活动的危险性,这样的设计同时也为整部剧铺陈了诸多悬念,使整部作品比以往的谍战剧更复杂,戏剧冲突更激烈,更引人入胜。

“结构的功能就是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作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①《伪装者》便将人物放置于极端境地以展示性格。剧中人物关系网以上海明氏三姐弟为中心辐射开来,人数众多,布局庞大,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而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为了该剧中最大的一对矛盾。当人类情感遭遇战争,人物在极端境地中如何抉择,人物命运何去何从,不仅考验着人物的信仰与意志,也时刻牵动着观众的神经。一方面,剧中人物所要承受的最大考验,不仅是在激烈的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保护组织,还有时刻准备着可能要与自己的至亲拔枪相向。明台与明楼本是兄弟,但明台却不知道明楼的真正身份就是自己的上级毒蛇,对于他是中共地下党的身份更是一无所知。当上级将枪杀明楼的任务交给明台,他的内心五味杂陈,疑惑、挣扎、怀疑、愤怒、伤感如潮水般涌来。万幸这一切只是明楼设计的一个局,真正的枪杀对象是日本特高课课长南田洋子。另一方面,为了隐瞒身份欺骗亲人,不被理解,也是人物需要经受的考验。如剧中明楼在祠堂中告诉了大姐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身份的行为却让大姐对三兄弟感到不解、失望和伤心;本是兄弟的明楼、明台,却不得不等到时机成熟,才迎来了在天台上的一场对话。身为亲人却要拔枪相向,面对至亲却无法袒露心扉,种种极端的情境使人物始终处在挣扎、煎熬、撕裂当中,使观众对于人物下一步的动作充满期待与好奇,剧情极具戏剧张力。同时,剧中的人物就是以这样的行为,展现了战争年代人类所面临的悲剧,表现了在地下战线的英雄身上承载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悲情。

台词富有韵味

中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古典诗歌的言不尽意,传统绘画的留白,园林艺术的曲径通幽,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深藏骨髓中的含蓄之气。艺术韵味表达委婉、耐人寻味,说话对情意有所保留,气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伪装者》的台词同样含蓄而有韵味,剧中人物的对话时常说一半留一半,但说出的语言足以使观众理解其中的奥秘,使观众与剧中人物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明台接到刺杀大哥明楼的任务之后,对明楼是否真的是汪伪政府官员产生了猜疑,但由于事关组织的秘密与安全,只能有所保留,但明台又忍不住想试探大哥,于是在家中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明台:“你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答的,找你有用吗?”

明楼:“那究竟是什么事连我都解答不了啊,说来听听。”

明台:“就算你能帮我解题,你可以代我考试吗?”

明楼:“打算回学校了?港大都要开学了,因为你相亲的事我和大姐都没催你。”

……

明诚:“你今晚想吃什么呀?”

明台:“我想吃蛇肉浴”

明诚:“这我可不会做。”

明台:“你是没胆做,还是不会做呀?”

明诚:“我没胆做。”

明台:“那大哥呢,你敢不敢做一碗蛇肉羹给我吃?”

明楼:“我怕你吃了不消化。”

这段对话中的“考试”即上级交代的任务,“蛇”就是指明台的上级“毒蛇”,也就是明楼。这样的一段对话,正是明台对明楼的试探,兄弟三人彼此都很清楚对方的意思,但一直在打太极,听得懂但不说破,观众却很容易就破解其中奥秘,这正是该剧台词设计的巧妙之处。

在黎叔与明台父子相认的段落,导演同样安排了一场委婉含蓄的对话:

黎叔:“我太太在很多年前就去世了,那是一场意外。”

明台:“那孩子呢?”

黎叔:“我把他给丢了。”

明台:“您当年为什么不去找他?”

黎叔:“身不由己。”

明台:“有什么事比亲人还重要吗?”

黎叔:“是的,有些事,是比亲人还重要。还有,我担心我的出现,会害了他,我希望他不在我的身边,能平安、快乐。”

明台:“如果他不快乐,不平安呢?”

黎叔:“我承认,我是在赌,收养他的人家善良、慈悲。”

明台:“你赌赢了。”

明台和黎叔其实都已知道了彼此之间的父子关系,但并没有相认,在这一段明台以第三人称询问黎叔有关母亲和自己的事情。“你赌赢了”四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表明父子俩正式相认。如果创作者的手法不够高明,等待观众的一定是一场哭天喊地的父子相认戏,但《伪装者》的创作者却将父子相认的场面冷处理,用简单的四个字为观众揭晓答案。而情感越是克制却越饱满,加之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力,使这一段落感人至深。

此外,《伪装者》还用诗意的语言传达出宏大的主题。如明台向程锦云抱怨自己整日在屋里养伤,已经分不清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程锦云的回答是“现在是黎明”,这既是告诉明台即将会被组织转移,重新恢复自由,同时更预示着,战争就要结束,人民终将迎来胜利。此外还多次在人物的对话中出现“先有国才有家”,民族大义被融入到日常的对话中,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精神所感染。

线索繁而有序

《伪装者》的故事与以往的谍战剧作品相比显得更加复杂和厚重,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是多方政治势力抢夺的地方,各色人等盘踞于此,每个角落都埋藏着故事。《伪装者》以狙击波兰之鹰、炸毁樱花号、获取战略部署、刺杀南田、死间计划五大任务为骨骼,以庞大的人物群做血肉,通过展示人物一次次的周密布局、落入险境和化险为夷的过程,在大悬念中设计小悬念,使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冲突激烈,每一集都会给观众惊喜。《伪装者》在对悬念的处理上多采用流畅的闪回镜头,对事件先隐瞒部分真相,铺垫悬念,之后通过情景再现来揭晓谜底。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观众在经历猜测之后,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除了人物的“潜伏与伪装”,职场斗争、情感纠葛与骨肉亲情也是该剧大获成功的有效配方。剧中汪曼春、梁仲春的明争暗斗,程锦云、明台的动人爱情,汪曼春对明楼的爱极生恨,以及明家姐弟的手足亲情使该剧的线索更加复杂多样。《伪装者》的线索繁而不乱,尽管集合了完成任务、人物身世、情感纠葛等多方面线索,但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都合情合理,有始有终。一部人物众多、线索复杂、悬念集中的电视剧缓缓铺开,紧凑而不失条理,信仰的伟大、爱情的可贵、战争的无情、命运的波澜,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一个又一个紧张的故事中弥漫开来。

此外,《伪装者》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艺术创新。剧中的演员功力深厚,特别是导演大胆起用了胡歌、王凯等偶像派演员,他们外型俊朗,演技纯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目光,给被花美男席卷的荧屏带来了阳刚之气,也使得《伪装者》产生了丝毫不亚于青春偶像剧的魅力。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等宏大主题,也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年轻的观众,让他们伴随着艺术欣赏愉悦感的同时接受了心灵的洗礼。

对于伴随着影视艺术及新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如何运用现代的手法接受国家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伪装者》可谓一个很好的例子。但《伪装者》并非完美,尤其在女性人物的塑造方面,仍未摆脱脸谱化的形象。76号情报处长汪曼春的红唇、长靴、烫发形象,使她与以往的女性反派形象并无差异;军统卧底于曼丽,在执行任务时时常要扮成风尘女子的形象,用妖”的外表和挑逗的语言去诱惑对方。这样突出女性的特征,反而抹去了女性的独立性,使女性成为了美丽的花瓶,成为了男性眼中的一种“物体”。中共地下党程锦云的形象则中规中矩,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的传统女性形象。所幸在剧中,于曼丽与程锦云均展示出漂亮的拳脚功夫与过人的胆识,不失为形象的缺陷做了一定的弥补。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
栏目责编:曾鸣

注释:①[美]罗伯特窑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16页。

猜你喜欢
谍战剧伪装者
拜师地球伪装者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大自然中的“伪装者”
伪装者: 找找我在哪……
新世纪以来谍战剧叙事策略浅析
《潜伏》在谍战剧叙事的“革命”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别让你的员工当伪装者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