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思考
陈凡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初学经济学,便不断有老师告诉我们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学问,而且这一幸福这一词汇作为一个高频词汇,常常被提及,也时常与“帕累托”、“理性”等紧紧的联系到一起。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初学者,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关于幸福的经济学思考。
幸福;经济学思考;理性;帕累托
2012年央视推出一档调查节目,对受访者提问 “你幸福吗?”。尽管问题回答千奇百怪,带来了比较多的笑料,也引起了社会关于幸福的热烈讨论。“幸福”一词多么的简单,却引起了不一样的反响,也说明在百姓心中“幸福”这一简单词汇多么遥远。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为什么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甚至我们越来越不幸福了。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重、社会的杂音越来越多、人们的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等等,一系列现象表明,关于幸福观念我们需要改变,不应该再仅仅简单的考虑“幸福”词汇,更应该利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幸福的相关理念,以下具体阐述。
经济学中认为幸福就是人们获得满足的程度,按照效用论的观点,一个人喜欢偏好吃肉包大于吃馒头,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给这个人肉包的满足感要大于给这个人馒头,也就是吃肉包获得的幸福指数会高一些。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物质贫乏,那时各种物质很少,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期盼也比较少,大家的追求都少,过的也都是舒服。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社会越发复杂,人们的追求也出现了分化。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使得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越来越大,心里期盼和希望的与现实的差别越来越大,人们的各种欲望难以达到的越来越多,幸福感自然越来越低。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差距扩大的同时,加剧了人们心里的不平衡性,使得人们及时获取了比原来多的多的收获的时候,却远远还有人比自己多很多,欲望难以得到所有的满足,幸福感也难以有改善。
想要的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得不到满足,与幸福的差距就越来越远。这便成为当下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诚然我们承认一定程度上应该需要这种价值导向,但是我们也更需要一种满足的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社会中对于他人多一种宽容、对于他人的拥有多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于自身的实际多一份宽容的满足感,是否我们也会想,相比过去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多、相比他人我们已经收获了更多,相比未来,我们还能够拥有更多,转换一种思维方式,那么整体的氛围是不是更加和谐一些、幸福感是不是更加强烈一些。
当然,当人们转换思维方式,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谅解的同时,需要有实现幸福的路径,特别是生活的幸福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幸福,更应该是所有社会群体共同的幸福,也就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应该考虑同样类似群体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应该被侵犯,也不应该被剥夺,应该受到同等的待遇和保护。
诚如我国的改革一样,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阶段,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就是改变我们过去的行政化的配置资源的手段,要求我们运用市场中价格、供求等方式来控制资源的配置,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化的程度应该是越高的。随着市场的完善,就会出现一种结果,以前我们靠辈分、亲情等手段配置资源都不在发挥作用,而真正认的就是钱,靠货币的多少来衡量资源的价格,并激励人去奋斗。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人为了钱,而不是看辈分、级别,最后达成的结果就是人人平等和自由。在市场中,人是具有理性的,就是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选择。以购买产品为例,大家都会选择购买优质优价的产品,也就是大家都会去选择最好的东西,结果剩下的都是最不好的物品和东西。人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后结构是,市场上到处出现食品安全,物价上涨,产品质量变差,到处都是假冒产品,大家都不太幸福。
真正好的方式应该是个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也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建立一种理性化的诉求,这样才能够形成一种公共理性的思维,在个人追求幸福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其他群体利益诉求,从“利己主义”出发转变为“利他主义”出发的思路。
幸福的实现不应该仅仅是达到幸福的感受,应该是在幸福感不断增强中逐步实现社会向最优化目标改进的过程。力求在个人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目标。我们国家人情、亲情特别浓厚,基于此我们大多数时候也会利用亲情等手段来配置资源。我们用亲情配置资源,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结果。例如,一家人吃饭,亲人们都比较爱护家人,就会出现大家都吃差些的,而留下相对比较好的一些东西。尽管大家都吃的是不好的东西,但是大家都很幸福,过得很舒服。所以,有时候亲情也会产生比较好的结果。同样,我们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如果大家都能够按照理性思维,充分调动人们追求幸福的积极性,做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生活时,社会整体将会达到最优的状态。
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社会中没有任何一条路径能够使得社会的状态比这种状态更好。个人有帕累托目标,社会也有帕累托的最优追求。幸福目标的实现也应该有帕累托最优标准作为指导,个人追求幸福应该是不断改进,力争实现最好的状态,社会追求幸福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努力,力争达到社会整体状态的最优。
由此,幸福目标的达成应该是社会不断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个过程。尽管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目标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但是帕累托最优的目标不能够失去,只有在合理目标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在朝着幸福的路上一步一步迈进,才能更近一些,才能够走的更好。
陈凡(1990-),男,汉族,湖北监利人,长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