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中国有几千年的用香历史。香具作为香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与其相辅相成,共同衍变和发展出多种物质和文化瑰宝。博物馆馆藏文物是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物质存在,其所蕴含的文博资源是香具开发可以借鉴和发挥的灵感所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丰富后,精神文明的需求亦将极大释放。基于馆藏资源开发的香具恰逢其时,本文将根据香具特点、文创产品销售和馆藏资源禀赋分析香具开发与经营的前景。
【关键词】香具;香文化;馆藏资源;文创产品
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规定: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这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的合法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利用藏品衍生开发文创产品,早已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但对于国内许多博物馆而言,还是一条亟待探索的新路。将“高大上”的文化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创产品,可谓“一举两得”:既让传统文化在产品中得到开发和传播,也让制造业有了新的内容和品牌。基于香具特点、文创产品销售和馆藏资源禀赋开发的香具文创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香文化和香具
石之美者为玉,气之美者为香。中国传统香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升华的体现,香材的芬芳使人心旷神怡、焚香的器具令人爱不释手、恭敬的品香仪式让人身心愉悦。中国用香的历史十分悠久,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中国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初步形成于汉唐,兴盛于两宋,成熟于明代。清代中叶,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及国人价值观的转变,这脉高贵的文化在我们古老的国度里渐渐隐退,近200多年不断式微。我们只能在现存的古代书画、典籍和相关文物中隐约感受和复原。
历代文人对香事活动多有记载和描述,从《诗经》、《离骚》、汉乐府到唐、宋、元、明、清的典籍中,都有记香、赞香的诗歌和文章。从洪刍、叶庭珪到苏东坡等文人,再到李师师、李清照、柳如是、李香君等名媛,他们的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将香料与日常起居生活紧密联系。代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高艺术水平的《红楼梦》中,也有130多处写到了香。
香,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它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4]两千多年来,以香为伴并不仅仅是中国上层社会的专利,用香渗透在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得普通而平常。香花盛开的季节,香农歌唱于街头巷尾;钟鸣鼎食之家,必备香食、香药、香露;晨钟暮鼓之地,香烟缭绕,香火兴旺。
从古自今,香具盛着香品、载着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和演变,衍生出多种门类,除了香炉,还有香筒、熏笼、香盒、香插、香盘、香匙、香箸、香囊等。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中国香具的起源近可溯及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鎏金银竹节熏炉,战国时期的鸟擎铜钵山炉。远可溯及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有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熏炉,还有6000多年前城头山遗址的祭坛及更早的史前遗址的燎祭遗存。
香具承载着香文化,香文化驱动着香具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衍變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悠然的生活态度与自我愉悦心灵的智慧,表述了中华民族谛听纯净心灵之音的禅意与简朴。
二、香具市场前景分析
对于很多参观者来说,在逛完博物馆和美术馆后购买几件纪念品留念已经成为人们的一项消费习惯。在国内外,几乎所有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拥有其所属的艺术商店。文创产品也早已延伸到服装、玩具、家庭装饰、音像书籍、网络游戏、食品饮料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博物馆经营收入的重要支柱。为了方便观众在观看展览之余能够选购到心仪的文创产品,国家博物馆配合相关主题展览成立了玉器、香具等专门柜台,其中香具专柜的销售品种分为香材和香具两大类,其中香材分为线香、盘香、香粉和香料四个小类;香具分为香插、香炉、香筒和香饰品四个小类。
1.香饰属于装饰类香具,目标客户群体较为高端。香饰市场表现最为强势,销售数量、总金额和均价等三项数据均在前三,市场前景最为明朗,尤其是其中的沉香手串等可穿戴类表现更为抢眼,也符合目前大众流行趋势,在相当长时期仍将为优势品种。
2.香插和香炉均属于器皿型香具,属于焚香专用器皿,市场表现和趋势均较为强势。
香插简易实用,售价较低,观众接受度较高,故其销售数量第一,目标客户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市场定位应立足于薄利多销。
香炉销售均价高,总金额高,由于起步较晚,销售量排名暂时靠后,但是整体趋势良好,属于可以重点培育的种类。由于售价较高,其产品力将决定销售前景,市场定位应立足于高端设计、精细制造,以质取胜。
3.香筒主要用于储存香材,属于配套型香具。其受众广、销量多,市场前景广阔,但均价较低,应定位于多种类并存、薄利多销。
三、基于馆藏资源的香具开发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5]。
香道源于我国,古人宴请宾客时,必须要插花、焚香、茶点三样俱足,才算是合乎待客的礼节。“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展示了古代宫廷贵族、侯门富足芳香生活的一面。[6]从《诗经》、《史记》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洪氏香谱》到《本草纲目》、《香乘》,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都有对香的描述和记录;从刘向、李煜、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陈去非,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
焚香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活动,郑和下西洋时引进了20多种香料,还把中国香文化带到30多个国家,但可以说中国的香艺、香道表演最能反映出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及远古人的聪慧。公元743年鉴真和尚率弟子东渡日本传授佛学佛医,带去了隋唐以前的医籍和乳香、龙脑香、茶叶等等,日本人因此创造了日本香道、茶道。由此可见,中国香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遗憾的是,香文化只属于安逸富足的生活。随着近代国力的衰弱,贵族阶层的消亡,香文化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这一纯粹而典雅的古老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出现文化断层。香道在日本得以延续并完善;中东地区原料消耗最大,但使用方法简单,香具多为大型金属炉;我国台湾地区较为流行,研发了方便使用的木本电熏香器;国内香道暂时属于初级发展阶段[7]。中国文化的复兴,就要考虑中国本源文化的挖掘与开发,中国香文化已然沉寂了一百多年,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丰富后,精神文明需求亦将充分释放,香具的开发恰逢其时。
如今,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早已不是柜台出售的简单纪念品,而是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授权商品。没有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没有吸引人的展览,仅凭前卫大气造型的博物馆和藏品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当新闻热度消退,对建筑造型和藏品的新鲜感消失后,博物馆的运营就难以为继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文化殿堂,这里收藏着130多万件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厚重沧桑的青铜器、古朴典雅的瓷器等馆藏文物体现了先辈们的艺术创作和制造工艺水平,为香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借鉴和创新的无限可能。
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地制宜,充分发掘馆藏国宝的艺术效果和实用价值,根据文物原型,综合考虑器型、材料、功能等重要元素,已经开发出鹰鼎、铜冰鉴、三轮铜盘、虢季子白盘等香具产品。这一系列产品推出之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并屡有成交。国之大器不再束之高阁,而是以这样一种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创新的方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这类香具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以鹰形陶鼎为例,其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时期文物,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该鼎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其憨态可掬的造型是这件香具的特点所在。而铜冰鉴是战国时期的一件冰酒器,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夏季,古人在這件器物的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亦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这样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这件青铜冰鉴制作十分巧妙,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工艺精美,令人惊叹不已,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只能是贵族才享用得起。铜冰鉴香具借鉴了其造型和功能,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形缶的形式,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壶口,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缕缕香烟从壶口袅袅升起。其精美的纹饰、庄重的造型和巧妙的结构是这件香具的特点所在。鹰鼎香炉和铜冰鉴香炉等文创产品正是以现代工艺的方式传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使馆藏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体现。
四、结语
对于博物馆而言,文创产品是连接大众的最好纽带,将典藏文物与大众生活连接,可让观众将博物馆里的独特体验延伸到家庭生活中。针对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的情况,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不仅在于样式、种类,也要根据馆藏资源提炼出最能代表其特点的文化符号,让厚重大气的博物馆文化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碰撞,并融入现代、新颖的审美取向,赋予其生活趣味和文化感受,以此形成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博物馆都在摸索、思考走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之路,其中的关键在于品牌的建立与经营,并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基于市场销售情况分析观众消费习惯和流行趋势,挖掘、整理、继承和运用馆藏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丰富和创新香具产品的研发与制作方式,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日益国强民富的中国,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国香文化这一渊源久远而又有广阔前景的课题,将在香具给大众带来生活趣味和文化感受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范纬,香缘-天然香料的制作和使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
[2]贾天明,中国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1
[3]严小青,新纂香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4]傅京亮,中国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8:2-3
[5]常正,香品、香具与香文化[J],法音,2005,08:42-46
[6]严小青,新纂香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2:4-5
[7]杨柳,关于香具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1
作者介绍:李循,女,1986-,北京人,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与开发部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香道文化、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