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长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72-0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有动机,有自信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既有客观的情境因素,也有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努力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持性。另外,恰当的学习自信心和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么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呢?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学习积极性的起点。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有兴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师资水平的高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目的的界定、教师操练程度的适中和学生接触语文的程度等。为此教师要从这些因素入手,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接触语文的程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地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
所谓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在一定范围之内,动机作用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动机作用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率最佳;当动机作用的强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学习效率会下降。从现实来看,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是母语,虽然具备学习所需的社会语言环境,但是使学生深入到课堂以内加深语言学习难度时失去兴趣难于学习;第二,升入初中后,新开课程较多,学生难以兼顾;第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偏远地区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拒受过多的国学文化感染。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拓宽我们视野的一种工具。而在学习过程中,多创设语文问题情境,使用多样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语文作为交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体验使用语文交流的经验,也可以开展学习评比竞赛,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3.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同时,让学生们树立起高昂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自信心强,敢于面对问题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率远远大于自信心弱,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焦虑感过重的学生。另外,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身体素质等都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要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多给学生自我操练实践的机会和接受老师同学们评价的机会,注重学生有效发展。我们应该对学生的表现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用很委婉含蓄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鼓励表现更能触发人的进取心理。对于学生来说,抓住他的某一优点或成功之处加以鼓励表扬,作用尤其明显.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法创造出愉快和谐的課堂气围,并要求自己和学生们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发生语言错误的同学;其次,允许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学生们在学习时有自我适应阶段;再次,课堂操练前要首先让学生们明确操练的方法和目标,确保学生们会练会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心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爱的鼓励倾注给学生,使学生求知的渴望得到满足,特长得以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并以此指导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