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刚 丁友宝
摘 要:课例研究是院校或教学团队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引下,围绕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某一亟需解决的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研究,提炼经验,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员有效的学习。论文就课例的内涵、课例研究过程、要素与步骤,以及院校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环节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任职教育;典型课例研究;探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课例研究”的理解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研究,主要是指教员系统地合作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员的教学经验和学员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例”首先是实际的教学例子,既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的再现和描述,是教员学习和反思的载体,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与教学案例不同,课例是一堂课的实录,真实的再现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所谓任职教育典型课例研究是以教员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任职教育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实现以课论教、以学论教、反复研讨、反复试教的研究过程。开展典型课例研究,有利于改进教员教学行为,提高教员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例研究的意义
典型课例研究对于院校来说,是同伴互助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实施典型课例研究涉及到教学团队一起开发课例,检查学员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其意义在于:首先,提升教员专业化。课例研究丰富了教员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员的教学实践智慧的一条基本且有效的途径。其次,加强教员的团体合作意识。课例是教员、专家共同设计、观察和讨论的课堂教学实例,因此院校开展典型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员间、教员与专家间的合作活动,这不仅丰富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间的原有孤立。第三,提高教学效果。课例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观察并反映课堂里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员对教员的教学反映,这不仅包括教学知识点的掌握也包括学员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及课堂环境等多方面。
(三)课例研究的特征
“课例研究”即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也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是一种有系统地教学实践诊断,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课例研究不同于听课、评课等方式,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问题性。课例研究着手于解决真实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现成的、等待去证实的理论。二是具有过程性。课例研究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到实施具有系统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升的过程。三是具有反思性。课例研究是一个研究再研究、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但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其他专业教学也需要积极反思、对比。四是具有科学性。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归纳与假设。以科学研究为基本途径,来解决教员在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五是具有主体性。课例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员是亲历者、学习者、实践者更是研究者。六是具有合作性。课例研究为教员之间、教员与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搭建了互助平台,从而建立了新型的教学关系。
二、当前院校课例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一)流于形式
一是备课缺乏实效、程式化。部分院校的集体备课没有真正落实,更多的只是上课教员“孤军奋战”。二是教学缺乏创新、统一化。我们时常会看到“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员、不同的学员课堂教学方式基本完全一致。三是听评课缺乏主题、随意化。部分教员缺乏对课例研究的意识和热情,听公开课“走马观花”,有的院校课例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主题,只是让上课教员展示一节课,甚至课后没有合议、评课环节。
(二)浮于浅表
浮于浅表的课例研究,不少院校的教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学科的原点、学员的本真,仍然是以点状思维展开教学。具体而言,课堂过多关注知识点、训练点的“点式”教学,过分强调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忽视以单元式、主题式、整合式的结构性、整体性思维进行方法性、价值性知识的教学,导致学员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是单一、单维的知识,没有自我建构的机会与意识、缺乏系统掌握学习的能力、缺少质疑与批判能力,这种意义上的课堂自然会丧失品质和内涵。
(三)孤立狭窄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其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值得研讨的问题和内容,如这节课好在哪里?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如何?如何进行了准备和研究?如何体现了集体的参与?还存在着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而目前,院校在开展课后研讨时,往往顾及出课教员的自尊心,只说好的不说缺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假繁荣现象比较普遍,研讨流于形式和停留在表层。有的想说一些问题,但分析的不到位,反而伤害了教员的研究积极性。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是,领导完全把持了话语权,造成了领导一个人在说,参与的教员都成了哑吧,这完全违背了课例研究的主旨。课例研究中应该想办法让参与的教员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在说的过程中教员会不自觉地反思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不自觉的反思行为多了,就会成为自觉的反思行为,最终实现教员执教的自主发展。
(四)形式敷衍
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也为今后同一学科教学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而实际情况是,课例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活动后的上课依然如故的情况比较普遍,不注重课例研究成果的运用。当下,仍有不少院校呈现出“两张皮”的教学现状,常态课是个体教员即时准备的“独角戏”;课例研究是教员个体花了较长时间准备的一节“演示课”,而之后再回到常态课时,教员仍然以原来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课例研究并没有常态化,即使听课教员对授课教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但更多的只是留在笔头,没有落于行动,更不用说深层次的改进。
三、课例研究的过程、要素与步骤
(一)主要过程
制定课例研究计划。课例计划是课例研究的纲领性材料,他不但支撑着课例研究的过程,而且是进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为主讲教员传递着课堂构想和教学过程,而且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为研究人员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上课、听课。研究者根据专业教学中选择的主题,带着问题认真备课,精心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其余的研究人员参加听课,形成过程性材料。这和一般的上课和听课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大的区别是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进行上课和听课。
说课、评课。上课者向其他研究人员说明该课的重难点、希望解决的问题、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等。参与听课的研究人员根据执教者上课和说课的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对教学的相关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执教者进行询问和质疑,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
反思教学过程,修改教学设计。课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课上好,因此反思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教员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缩短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达到新行为阶段。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要向读者交代课例的相关情况,对课例的背景、研究意图、思路等进行说明,阐释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例反思,内容涉及课后的反思及研究、与他人的商榷和争鸣、课例的意义与价值、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新的改进方案。
(二)基本要素
主题与背景。课例研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次课例研修活动重点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课例的呈现需要哪些要素“小”才有可能“深”。主题最好从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课例所要探讨的问题。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理解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情境与描述。这一要素回答在围绕主题的教学研究中,课堂里实际发生了什么。原始的课堂情境必不可少,但这不等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里。课堂情境的描述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过程,但其细节可以适当删减与调整,需要紧紧环绕研究的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
问题与讨论。这个要素期望把课堂教学背后改进的过程展现出来,即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这种背后的思考可以是群体讨论也可以是个体反思。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交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可以使读者知道教学改进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节“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
诠释与研究。所谓“诠释”,即援引他人的理论对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改进过程进行解读;所谓“研究”,是用自己的话对课堂教学改进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提炼和进一步条理化。无论诠释还是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把一节课的教学研究结果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增加一些理性的成分,让教员对一类课的教学有所启发。
(三)实施步骤
选定研究课例。教学课题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来源于教员、来源于学员。课例研究主题一定要是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和产生的问题。课题不能太宽泛,要有针对性,逐个击破,对主题进行准确定位和研究后,在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为课例研究的载体,直击教员的困惑和学员的需求,从师生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课堂展示和观察。授课教员根据课例研究确立的主题和课例,进行教学设计,并按照平常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习惯进行一节教学常态下的真实课堂教学展示。课后进行课堂剖析、评价,解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员、说学法指导、说教材处理依据,为课例研究提供具体的素材。
聚焦课堂研讨。聚焦课堂是课例研究的重要阶段,针对研究主题,依据授课教员的研究课,进行专题研讨,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行为、学法指导、学员参与、教学效果以及自己对这堂课的思考(哪些是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课堂教学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授课教员经过多轮试讲,多次聚焦研讨,提出课堂改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课例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形成成果,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课例研究报告主要包括:阐述课例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呈现课例研究过程(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的变化、课堂教学实际过程的变化)总结课例研究的成效(分别从教员角度、学员角度)反思课例研究的得失,提出课例研究的建议。
四、院校开展课例研究应把握的基本环节
(一)琢磨典型课例
每学年开学初,以教研室为单位,分析梳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的遇到问题和困惑,形成课例的若干研究主题,选择相应的课例,落实课例的执教教员,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为了不让课例研究只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可以重点领会如下几个方面:如何突出研究的主题和产生的主要问题?如何处理课例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炼的主题如何与选择的课堂教学情境或内容相关联等。
(二)回溯教学实例的产生过程
可以回想自己头脑中认为精彩的教学实例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如下方面:参与教学研究过程?哪些观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教学实例产生前后上过几轮课?教研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在不同阶段授课老师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是怎样的?不同阶段的每个参与者的观点是如何发生改变或逐步深入的?这些问题的回溯性思考是为了引发当时的经历和感受,目的是抓住精彩教学实例产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
(三)撰写课例初稿
很多情况下,教员面临的问题是,教学实例觉得很精彩,但对研究过程和主要观点、主题及主要问题感觉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回想整个教学实例研究过程中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具有冲突性的事件片段,而这往往是课例中最重要的关键事件。然后对这个关键事件如何产生的回想下去?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这个关键事件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如何处理的、后来得到什么结论?这个办法其实是从最重要的事件入手,追因索果,是个比较有效的技巧。
(四)斟酌和修改课例
写好初稿后,首先可以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缺什么补什么,累赘的可以删去。自己感觉基本满意后,可以请没有参与过这个课例研究的人阅读,听听他们看后是否读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写作课例的人头脑中有很多潜在的细节,很多时候自以为都交代清楚了、明白无误,可是没有参与过的人一无所知,就不一定理解。所以听取“局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斟酌,甚至重写,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
(五)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例基本完成后,考虑一下所写课例的类型,也就是整体考虑课例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要从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做起,澄清和消除旧的教育理念,形成向部队靠拢的新理念,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改变传统教育研究中重一般、轻具体、重思辨、轻实证的做法,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个阶段可以重新考虑修改标题、用比较贴切的主题词汇突出该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袁定玉.改进课例研究提高教研效果[J].教学与管理,2006(28).
[2]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3]马晓梅.课例研究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核心概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