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疗效对比

2016-11-19 18:17周寒
医学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疗效对比卒中血管性痴呆

周寒

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与西洛他唑组(实验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西洛他唑对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卒中;血管性痴呆;疗效对比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患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也在逐年递增[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70例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实验组35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患者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3±4.4)岁,患者病程1.3~7.9年,平均病程(5.4±0.9)年;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13例,患者年龄44~63岁,平均年龄(54±3.9)岁,患者病程1.5~7.8年,平均病程(5.2±0.8)年。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服用方法: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片,2片/次,每日早餐后服用。实验组患者服用西洛他唑治疗。服用方法:每日服用西洛他唑,每片50 mg,2片/次,每天早晚餐后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6个月后对比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检测[3]。MMSE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力、语言能力5个方面。每题回答正确记1分,错误或不知道记0分,不适合记9分,拒绝回答或不理解记8分。在合计总分时8分、9分以零分计算。总分最高30分。MoCA量表包括了注意与集中、执行功能、记忆、语言、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等8个认知领域的11个检查项目。总分30分。患者MMSE和MoCA得分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好。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5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6个月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MMSE评分中,对照组患者显示好转数18例(51.43%),实验组患者显示好转26例(74.29%),MoCA评分中,对照组患者显示好转数19例(54.29%),实验组患者好转29例(82.86%),且实验组患者MMSE及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6例患者出现恶心,2例患者出现耳鸣。患者不良反应在24 h后逐渐消失,未对后续治疗产生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86%。实验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司匹林(Aspirin)也叫乙酰水杨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4]。阿司匹林对治疗发热、头痛、牙痛、风湿病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同样能用于治疗和预防脑血栓、心肺梗塞的形成。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MI)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作用原理是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服用阿司匹林是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传统方法。以往的临床资料表明,阿司匹林对患者肠胃刺激较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大,肠胃功能有所下降。因此在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时,容易产生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这对治疗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带来了新的困难。

西洛他唑(Cilostazol)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栓作用,用于治疗慢性动脉闭塞性溃疡、疼痛及冷感等局部性疾病[5]。西洛他唑对肠胃刺激相对较小,治疗安全性更高,但有肠胃出血倾向及肝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严禁长时间服用[6]。

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及MoCA评分无显著差异。在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及MoCA均不同程度改善。但服用西洛他唑的实验组改善效果比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更好。综上,西洛他唑对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具有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严金玲,严文华,林金海.西洛他唑的药理作用和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0:1916-1918.

[2]李广生,杨淞然,潘小平.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病变的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2,09:747-752.

[3]孙亚蒙,陈莺,林岩,等.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4,02:61-112.

[4]李鸿梅.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01:48-51+70.

[5]张华,李娜,吴瑞鹏,等.缺血性小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05:367-372.

[6]蒋柳结,江洪波,欧念飞,等.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及临床决定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104-1107.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疗效对比卒中血管性痴呆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安全性
我们如何远离“卒中”?
奥拉西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