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古代帝王的自我批评

2016-11-19 00:48魏雅华
唯实 2016年4期
关键词:执政者汉文帝帝王

魏雅华

何谓《罪己诏》

在中国古代帝制下,“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权威大得无边无际,大到生杀予夺,大到无以复加,大到如日中天。所以,中国字中的“理”字,是由一个“王”字加上一个“里”字组成。即“王”之“言”即为“理”也。皇帝的一言九鼎可见其重。敢以下犯上者,诛其九族,可见皇帝的威严到了何种惨烈的程度。

皇帝是永远不会有错的,判断对错的标准是皇帝一张嘴说了算,错的也是对的。皇帝的意志是天意,“天”还会错吗?可皇上也真会有错,可奇怪的是,中国的权威大得无边无际、大到无以复加的皇帝也常常作自我批评。皇帝自我批评的典型模式便是《罪己诏》。我们细读历史,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真有皇帝们的《罪己诏》,而且数量庞大,车载斗量,难以尽数。

单听到这三个字,便足以让人心惊肉跳了,皇上会有“罪”吗?皇上的“罪”居然要“诏告天下”,更加不可思议了。

“为尊者讳”的原则在这儿行不通了。若旁人竟敢如此批评圣上,100个脑袋也不够砍。就是那五个字:“君辱而臣死。”可皇帝自己却要发《罪己诏》,可见皇上的自我批评,坦诚到了何种程度。

《罪己诏》源远流长

中国帝王的《罪己诏》源远流长,居然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神话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自有帝制以来,便有《罪己诏》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不要以为下《罪己诏》的帝王,都是亡国之君大厦将倾时的被动之作,我们查一查《罪己诏》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下《罪己诏》的皇帝大多是功德盖世的圣明之君。

据典籍记载:大禹即帝位,一次,见犯罪之人,伤神饮泣。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禹见民罪,深感负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帝王。这是我们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以“口谕”的形式发布的《罪己诏》。

商灭夏后,汤帝布告天下,此布告史称《汤诰》。在《汤诰》中,汤检讨了自己的过错。禹、汤“罪己”,后经附会神化,遂成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诏》。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形式《罪己诏》诏告天下的皇帝是汉文帝。公元前179年,有人建议汉文帝要早立太子,汉文帝不同意,就颁“诏”,在该“诏”的开篇第一句话中便自责说:“朕既不德。”这4个字的分量很重,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立太子,就是更加重了我的不道德。同年冬天,汉文帝又下了第二道《罪己诏》。由此可见,在“皇帝威严大于天”的中国古代,发布《罪己诏》的,并非都是亡国之君的被动“罪”己,更多的是开国之君、盛世明君自我反省的主动之举。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在位不过23年,却颁布了28道《罪己诏》。这位与他的父兄们一起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的著名君主,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帝王,他的谦恭自责和自省自律,真的是万世楷模。

在“二十五史”中找到的,下过《罪己诏》的周成王,居然下了260份《罪己诏》,另外还有4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如果包括袁世凯在内的话,在中国历史上,总共有8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

最早的一份《罪己诏》是汉文帝在公元前179年下的,最后一份是民国5年(1916年)下的,整个时间跨度为2085年。平均每8年就下有一份《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15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24位皇帝中有15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1位,就是魏文帝;吴国2位,两晋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辽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10个皇帝有8个下过《罪己诏》。

《罪己诏》是执政者强大的标志

中国古代皇帝的《罪己诏》甚多,但清朝顺治皇帝的《罪己诏》读来让人感悟良多。顺治皇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他亲政不过10年。首先革除了明朝末年的诸多弊政,又克服了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落后因素,笼络汉族士大夫,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将满族的统治,变为满汉一家,实现了一定程度上民族间的相对包容,使得国力强盛,府库充盈,扩疆拓土,成了名副其实的天朝大国,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福临顺治皇帝是清朝开国时的圣明之君。然而正是这位盛世明君,在他的《罪己诏》中,其反省之诚恳,痛深创巨,字字千钧,痛陈自己的14宗大罪,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反省自裁,自我批评,是十分难得的,堪称《罪己诏》之范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于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惟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惟事奉皇太后顺志承颜,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廑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室诸王贝勒等,皆太祖、太宗子孙,为国藩翰,理应优遇,以示展亲。朕于诸王贝勒,晋接既疏,恩惠复鲜,情谊暌隔,友爱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讬,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于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于己相侔,未能随材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于举世无材,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于廷臣,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可谓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我们在皇帝的《诏书》中,既没有听到居功自傲、唯我独尊的狂妄自大,也没有听到排除异己、强权政治的专横跋扈,这几乎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耳朵。一位大清王朝的君主,能做出如此深刻的自我反省,并将自己的14宗罪“布告中外,咸使闻知”,难怪当时的清朝,可以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GDP总量世界第一的天朝大国。

西方学者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一书中,把中国帝王的“罪己诏”,跟西方的魅力理论相比较后认为,如果一个帝王不能对自己的为政过失进行反省的话,他的魅力就会流失掉。

《罪己诏》是“君权神授”的帝王们的“自我批评”。《罪己诏》并非执政者之耻,而是执政者之荣;并非执政者软弱的表现,而是执政者强大的表现。通过这段中国封建皇帝自我批评的极品鉴赏,我们又该从中悟出些什么?显然,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自洁自净最好的过滤网。

(作者系陕西电视台经济频道资深财经评论员,作家)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执政者汉文帝帝王
帝王计划
规执政
黑色帝王颛顼
丞相的职责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帝王蟹
反腐败:“重点查处”≠“只能查处”
宝宝国学堂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