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玉 王志英
摘 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人格健康发展完善的过程,亦即行为习惯生态化的过程。由于家庭、社会、同伴、环境文化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当代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非生态的行为习惯。以生态体验理论为指引,纠正幼儿的非生态行为习惯,积极培养幼儿生态行为习惯,能促使幼儿的生命样态发生深层次的优化。
关 键 词 生态行为习惯;陶养路径;生态体验理论;游戏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16-03
一、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的时代意蕴
当代幼儿生活在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的生态系统之中,其行为习惯已经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生态烙印。从本质上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人格健康发展完善的过程,亦即行为习惯生态化的过程,被理论界称为“生态行为习惯的陶养”。近年来,我们不断体认和践行生态体验理论,聚焦幼儿习惯养成的真问题,持续进行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探索,着力培育幼儿适宜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的品行人格不断完善。
实践表明,生态体验下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科学有效的路径方法,以保证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广泛而专注的兴趣爱好、丰富有益的生活经验、多元开放的智慧、自主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培育幼儿的生态行为习惯,是关乎幼儿一生的大事,具有深远的“立德树人”价值和意义。
幼儿教师和家长如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自觉学习先进理论,悉心钻研科学育儿知识,大胆探索生态体验下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陶养路径,创新有魅力的教育教学方法,将不仅能让幼儿教育实践富有亲近感和吸引力,且自己也能从中体验到职场的自信和幸福感。
二、当代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的问题
由于家庭、社会、同伴、环境文化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当代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非生态的行为习惯,既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党和国家立德树人事业。对这些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确立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家庭疏于教养导致幼儿随意散漫
刚刚从家庭踏入集体行列的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玩,伴随着玩伴数量增加,游戏的联合性和合作性增强,玩伴关系也由比较松散的状态到比较协调有规则的结合。此时的幼儿,道德感得到发展,理智感产生,个性心理特征初步形成。如果此前的培养及时、正向、适当,那么,在园教育培养就会很顺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家庭只是停留在“生”孩子的层面,而较少关注“育”的问题。有的幼儿虽然身体已经入园,但身上却带着在家里养成的一些随意散漫习惯。如要求排队喝水,孩子却到处乱跑;要求把玩过的玩具送回原处,幼儿却随手乱扔……这些都是当代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所面临的典型问题。
(二)家长过度呵护致使幼儿习惯性退缩
在新入园的幼儿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幼儿特别爱发脾气,一不如意就躺在地上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要其他小朋友无条件地让给他……而一旦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常常会出现退缩性行为。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前绝大多数家庭中,一子(女)多长(辈)式的结构是主体,这极易导致对幼儿的“过度呵护”。如此,幼儿得不到足够的独立活动时空,生命的自由舒展受到限制,成长生态便会出现紊乱。结果,这些的幼儿的进取心、探索性不足,人格退缩明显,自然不利于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日常生活替代让幼儿养成“等靠要”习惯
不少幼儿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旦离开了父母,没人帮助穿鞋子,就等;没人喂饭,就不吃;没人帮助擦屁股,就哭。此外,幼儿身上还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不懂礼让、缺乏安全卫生意识等习惯。
以上现象警示我们,自觉、及时、科学地改变幼儿身上的非生态行为习惯,积极培育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已经刻不容缓。
三、生态体验下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路径之园本探索
针对当代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真问题,我们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索:一是矫正不良习惯,二是陶养好习惯。实践表明,二者只有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真正养成生态行为习惯。
(一)全面转变思想观念是培育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内生态路径
破解我国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真问题,不仅能为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支持,而且能为未来更多家庭和幼儿提供成功的借鉴。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守将幼儿培养成家庭、社会和国家、民族所需要的健康和谐的儿童的信念,基于当代幼儿行为习惯的时代特点,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幼儿生态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路径。
在育儿理念上,要求教师家长遵循生态体验理论所揭示的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原理,找准实践切入点,努力营造美丽的、充满价值意趣的自然生态环境,调适幼儿生命成长的类生态关系圈,有效地诱发和唤醒幼儿的内生态体验,科学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和家长要深切地认识到,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是一体的,面对幼儿行为习惯中的这些问题,必须实现日常生活方式与育儿方式之间的融合。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排队喝水的榜样、自己动手吃饭的榜样、自己穿脱衣服的榜样,评比出每月的小明星等途径,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行为。如此,让幼儿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才会收到成效。
(二)生态体验式教师—家长培训是培育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类生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而“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还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1]
自2007年以来,我们针对一些家长、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缺乏科学的方法,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园沟通配合不够等问题,邀请中国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委员会专家组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进行了全封闭的生态体验式培训,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开放式对话、现场理论反思与提升等,让教师、家长深切感悟到新形势下幼儿身心发展新特点,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性,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体认科学的路径方法,由此研发出教师、家长成长的体验式课程。此外,还依托生态体验学术年会暨国际论坛、工作坊、教师—家长沙龙、小型研讨会、读书会等多种活动平台,深化和普及幼儿生态行为习惯陶养的理念、路径、方法等,系统促进教师和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大面积提升育儿水平。
(三)家园生态化是培育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自然生态路径
如今,全园有九个民族近四百名幼儿,他们分别学习和生活在十多个大、中、小教学班中。在建设班级的过程中,我们深度融入德育生态和网络社会元素,营造出独有的生态办园特色。
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放眼望去,在偌大的幼儿园院落里,楼廊旁边和园子四周长满了各色鲜花和果树,与充满童趣的“浴童泉”交相辉映;五颜六色的大型户外游戏玩具、沙海,成为幼儿尽情游戏体验的自由天地,这里安全又舒适;楼道中的墙壁上,按照幼儿的视线行进规律,设置了高低错落的“图景叙事”,在多彩多姿的教育画面中,巧妙绘制了各种行为规范标志,让幼儿陶醉于生态园林的同时,将教育的期待天衣无缝地融入生态环境元素之中,对幼儿的生态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生态化育效果。
我们还通过生态体验式家长学校、幼儿园开放日、家园联系册等方式,有计划地引导家长深入园生态环境现场体验,并和孩子一起布置家中的生态环境。如此,让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感受到美丽生态环境因子的感染,浸润在滋润心灵的美好生态环境之中,让陶养生态行为习惯的教育力量潜滋暗长。
(四)生态游戏体验活动是培育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技术路径
生态体验理论认为:“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本体”[2]。因此,我们自觉将幼儿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寓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活动之中,努力体现“课程生活化,活动游戏化”的教育理念。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密不可分,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与生活。于是,我们设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活动,优化并推出各类文艺汇演、体操表演、讲故事及琴法大赛,以便为幼儿提供多种形象化、具象化的情境体验。通过生态丛林式的游戏体验活动,科学陶养了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主动合作、礼貌谦让等良好生态行为习惯,使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品质。
老师在引导幼儿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地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建立、积累生活的经验。幼儿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早上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要说“谢谢”;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等等。让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都成为发自内心的习惯,日久天长便会习惯成自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我们把幼儿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规矩化为科学化、序列化的游戏体验活动及课程之后,幼儿就全天候地沉浸在一种入脑入心的生态化育海洋之中,春雨润物,浸润陶冶。于是,我们看到幼儿开始安全健康生活,并为同伴、为别人着想,主动讲礼貌、帮助小伙伴等优良品德逐渐形成和巩固。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任重道远,必须贯彻落实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有坚持先进理念,运用科学方法,才能让幼儿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 “四有”教师指向“四个导向”[EB/OL].( 2014-09-11)
[2015-03-08].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911/c241220-25644462.html.
[2]刘惊铎.生态体验: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EB/OL].( 2015-02-09)[2015-03-10].http://www.stty.net.cn/mings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