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职校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用心接纳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他们带着希望和梦想在人生之路上幸福前行。
用心悦纳,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有一部分职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因“破罐破摔”多年,多少有自卑之心,更有排他之意。在他们看来,老师、同学大多视他们为“异己”,自己又何必自找没趣呢?对此,我想何不逆向而行,我主动去“贴”他们呢?于是,课余时间我会找三两个学生“座谈”或跟学生单独聊天,以最放松的方式让他们明白被老师请去不都是“挨批”“被训”,先消除他们的抵触心和戒备心。慢慢地,学生感觉老师是在意他们、关注他们的,他们说的话老师在认真倾听。这样一来,不仅可增进相互间的信任,而且从中也能发现他们的一些真实想法,方便“对症下药”,同时有利于家校合作,共同育人。这些学生在每个班级的不同表现会影响到整个集体,毕竟“木桶效应”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短的木板,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整体水平。所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你行”,激发学生热情和自信
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未来没什么期待和希望,有的甚至认为依靠父母,不需要自己奋斗就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全无理想可言。难道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完全没有生活的热情吗?他们没有为之奋斗的目标吗?谈话中,他们这样说:“等我父母老了,公司就是我的了,我就可以当老板啦!”我抓着这个机会问学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你知道怎么经营、管理公司吗?知道如何拓展业务吗?你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吗?”我告诉学生,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充实,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学生听后沉默不语,我知道,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信不足,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能力不高,什么都做不好,不敢尝试、挑战。针对这个问题,我运用以良好的心理暗示为主要特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心理学方法。这个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当教师对学生表达信任、赞美时,他们便感觉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会努力达到老师的期待。作为教师,不必吝啬肯定和赞美之词:“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你能背下来的,你的年龄正是背书的黄金时间”“你能说会道、人脉又广,办好这件事对你来说没问题”等。经过这样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激发,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努力。
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职校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学会主动获取知识是职校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在新课的导入上做了一些文章。
以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中《荷塘月色》为例,学生对朱自清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点从新的角度出发,达到激发学生动力的目的。比如,告诉学生他们的父辈中有很多人对朱自清的了解是源于毛泽东的著作里对他评价极高的文字。为什么?按理说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尊重,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是怎样的社会状况?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书写了内心怎样的情感?与学过的《背影》《春》等文章相比,他的心境又有何不同?以学生知晓的知识为参照,从新的角度质疑,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关注,打动其内心,激活学习动力。之后,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或参与、或互动、或讨论,由“记住老师的每句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在做中获取知识的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中越投入、越积极、越主动,在生活中就越融入、越热情,学生从受教育到自我教育,从稚嫩逐步走向了成熟。
编辑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