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但尚不能提供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我们应该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改变出国留学生低龄化日趋严重的现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针对出国留学生低龄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应该为这一块巨大的需求提供教育选择。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5.98万人,比2013年增加近5万人。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国留学生增长了23.4%,其中接受高中教育的留学生增长了50%。且不说低龄留学对青少年身心成长以及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的负面作用,就是从经济的角度看,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014年,中国留学生在境外消费近2000亿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国留学的低龄化,教育需求外溢、消费外流的趋势仍然在上扬,逐渐从中产阶级家庭转向寻常百姓家。如果政策相对放开,允许不出国的留学,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就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办好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品质的中国教育,引导教育消费回流,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其次,针对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足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障碍。
一方面是职业技能人才研制匮缺,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高中教育阶段普职比不断下降,2014年中职教育招生比例已经低于44%,很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一部分学校已无法正常运转,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各个学校对有限的生源“围追堵截”使招生成本增加,却无法吸引有教育培训需求的进城务工人员走进校门,原因在于各类职业培训多采取短期集中、脱产走读、统一授课、集中管理等方式,难以为人员分散、行业分布广、需求层次多的进城务工群体提供灵活多样、分类细化、富于个性的培训。而集中两年的中职学历教育更是要求脱产学习,难以满足边学边干的需求。
因此,建议进一步盘活中职与高职教育资源,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学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主要由中央政府、输入地政府出资,紧密结合产业与企业需求设计培训课程;鼓励企业为各种培训提供学习场地、实训场地和技术人员,可根据市场价折算为其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采用更为灵活和有弹性的学分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在获得技能的同时,通过学分累计获得学历。
再次,针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应该改变以往的治理择校热的做法,从限制选择的“堵”转向鼓励选择的“疏”。目前,各级政府治理择校的基本做法是划片就近入学,禁止学校跨区域招生,限制父母选择学校。从表面上看,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缓解择校热的有效做法,实际上却是简单遏制了教育需求。由于学区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质量事实上的巨大差异,不少家庭采取拼实力购买学区房变相择校的办法,加剧了弱势人群入学的不平等。
另外,由于民办学校的办学准入门槛太高,小微民办学校、在家上学等无法合法化,也影响了选择性的教育需求。建议进一步放宽办学条件,特别是放宽对占地、校舍等硬件的苛刻限制,鼓励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教育领域。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就能一举多得:不仅为教育国际交流创造更好的平台,也能引导教育领域的消费需求,更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