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的适切性是发展的变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课程的兴起给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族地区高校应将网络课程教学与现实课程教学互动融合,精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师生双主体共同发展,将听话教学与说话教学有机融合,提高课程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民族地区 高校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随即成为时代关注和改革的热点。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已产生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慕课”在全世界范围的兴起,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一个典范案例,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给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需要进行哪些“变革”,保持哪些 “不变”?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民族地区高校面前,需要加强研究,做出行动抉择。
一、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优秀人才,使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既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具有良好的专业才能、既全面发展又个性化发展的人。目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首先,民族地区高校能给学生开出的课程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学生在学校网站上选课时,能选择的范围很小。有的课程名义上是选课,实际上没有选与不选的自由,也没有选这位教师或那位教师的自由,网上选课只是走一个过程,有名无实。其次,民族地区高校优质课程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优质课程的需求,导致有些学生想选优秀教师的课程而选不到。有些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适切性不够,学生缺课率较高。第三,民族地区高校新开设的专业常常缺乏专业课任课教师,导致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不能开设出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使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大学生缴费入学,毕业后自主择业,民族地区高校应更加以人为本,在课程改革方面,应创造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网络课程教学与现实课程教学的优劣比较
科学技术的进步压缩了时空,导致一个扁平化世界的出现[1]。目前,“慕课”、微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在爱课程网、慕课平台等网站上为全社会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慕课”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创举在于:进入名牌大学名教授的学堂竟然可以分文不付,世界名牌大学最有影响力的学堂竟然可以免费进入[2]。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民族地区高校是应该全盘接收?还是视而不见?网络课程教学与现实课程教学,哪种更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下面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个客观的比较。
网络课程的优势是:由名师主讲,网上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作业可以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学习者可以小组合作。操作简便,学习成本低廉[3]。只要能上网的地方,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学习。慕课等网络课程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为多样、开放、丰富、便捷,学生可以从全球学习共同体中获得未曾有的学习体验和收获[4]。网络课程学习也有劣势。首先,因为网络是一个信息泛滥的地方,很多新闻广告、游戏广告会自动弹出,争抢学习者的眼球。稍不留意,学习者的时间就在浏览新闻等次要信息中悄悄滑过。导致思想开小差,学习上挂羊头卖狗肉,其学习效率难以估量,是个疑问号。其次,“慕课”等网络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但是,学习者是否能坚持自始至终学完一门课程,还得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根据目前慕课学习者的跟踪报告得知,注册学习慕课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学完一门课程,最后能拿到学分的学习者很少。这是为什么?因为网络学习缺乏完善的过程管理,缺少身边同伴的陪同,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会感到孤独,缺乏乐趣而不能坚持。此外,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硬件条件,包括计算机或手机,网络等;二是软件条件,学习者要会使用相关视频播放软件等。这些都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是一种考验。
现实课程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请教教师。学生如果有创见,也可以随时在同学中发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更容易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更直接,因而更方便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现实课程教学的劣势在于:如果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仅仅像过去的传统课堂一样,搞“满堂灌”,“一言堂”,那么,现实课程教学将失去它可以拥有的魅力,甚至有被慕课取代的危险,因为单纯从教学水平、学科水平上来看,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难以与之抗衡。
由此可见,网络课程教学与现实课程教学各有优劣。民族地区高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权衡。
三、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略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是现实课程教学与网络课程教学的互动融合。
1.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适当采纳已有的优质网络课程,为我所用。
对于师资缺乏的某些课程,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灵活引进相应“慕课”进行代替,实行学分认证。这样,有利于帮助解决民族地区高校缓解优秀师资引进困难问题。例如,以下几种情况都可以考虑“慕课”等网络公开课的作用。一是民族地区高校新设理工科专业的某些课程因师资缺乏而开不出来;二是有的专业一个新进教师一个学期担任四五门新课,使得教师忙于应付备课、讲课,课程教学水平低下;三是有的专业师资紧张,常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或者生病请假而导致学生应该开设的课程不能按时开课;四是对于某些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任教的课程,其理论讲授部分可以用“慕课”等网络公开课来替代,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则由本校教师负责实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慕课”等网络公开课对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支援作用。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也已有先例。例如,2013 年,Coursera 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美国教育理事会)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以获得大学的承认[5]。MOOCs给民族地区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
2.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资源,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⑴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资源,确保教师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如果不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持续开展学科研究,随时都可能落后。因为即使教师对“慕课”等网络公开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不闻不问,也不等于学生对“慕课”等网络公开课会不闻不问。教师的这种无视或者有意回避,只能降低其对课程教学的领导力,并将降低民族地区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民族地区高校应把“慕课”等网络公开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优质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积极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保持所教课程的活力。
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将听话教学与说话教学相融合。
要保持现实课程教学的魅力,需要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对传统课程加以改造,将学生的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摆上更重要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课堂舞台。Stephen Downes 认为,参与课程的过程要比内容的学习更加重要。学习者要沉浸到实践者的社区中,并且从事相关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理念和价值观[5]。
第一,教师可以精简课程教学课时,将重要内容留给教师主讲,次要内容划分给学生主讲,由学生来担任“小老师”。
由学生来当小老师,可行吗?“互联网+”时代,泛在教育已普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上学习的便利性,正在极大地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上网搜索各科知识,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可以提前将主讲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课程划定章节中自主选择自己的主讲课题,提前报告任课教师登记。根据课题目标要求,学生可以从教材上、慕课、微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中国知网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知识并加以整理,可要求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每个学生主讲时间可安排5-10分钟。学生主讲结束后,设计自由问答环节,由学生提问,由主讲学生给予解答。每个学生主讲结束以后,师生可以共同讨论该生的优点,并给该生打分(一般不要打低分),计入该生的课程平时成绩中。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讲解、沟通与表达能力。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以给优秀学生提供自我成长和实现价值的机会,可谓一箭多雕。
第二,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让学生做自学报告。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现有网络资源,设计思考讨论题,布置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提供自学报告,并在现实课堂上分享。为了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提前1-2周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自主写出发言稿,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陶继新在《说“长”论“短”中美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黄思路:美国人从小学开始就培养演讲能力。美国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演讲辩论在各种科目的课堂上都司空见惯。在这里上课经常要求演讲、做报告,小组项目都要求每个成员参与解说一部分。不论小组项目还是个人项目,每次报告的分数都记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下来,每人要作七八次报告。美国学生从小就开始作报告,每一个报告人要接受台下同学的挑战,在这种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从于权威[6]。这样,既可以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给学生在课堂上“出名”创造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三,由教师精讲的课堂上,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
美国老师特别鼓励课堂互动,这也体现在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上,哪怕学生扯得再远,他们都非常耐心地倾听,并且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美国人选课时特意要挑人数少的课,觉得小课才有互动,自己才有说话的机会[6]。为此,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实课堂的优势,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交给学生,强化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主人翁的待遇。这要求教师快速从“教书匠”向高水平“导师”跨越提升。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成为“低头族”与“抬头族”相结合的新一族。
友爱教学的标志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友爱。伟大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曾提醒人们,儿童拥有交际需求。教育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自我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合作、加入社团及人际交往的机遇[7]。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通过积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引导到课程学习上来,这样,课堂教学由教师“一言堂”转向了学生“群言堂”,实现了“我”(师生)的课堂“我”(师生)做主,将传统的沉默课堂转化为现代的有声课堂,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乐趣,必将使课程教学大大提高魅力指数。
参考文献:
[1]朱雪波.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3.
[2]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中国高等教育,2014.3/4:12.
[3]刘洪玲,孙汉文,朱超,顾相伶,贺金玉.“慕课”(MOOC)——高校内涵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4]丁妍,王颖.“慕课”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应对.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9.
[5]马若龙,袁松鹤. 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6]陶继新,黄思路著.说“长”论“短”中美教育——陶继新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7][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5(2013.2重印).
作者简介:吴青峰(1966-),女,湖南涟源人,吉首大学武陵山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等教育学博士。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编号:2015-292号];吉首大学课题 [编号:15jdzb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