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芹 李真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界定高校毕业生失业率,统一计算口径,构建综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承受力的警情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想,厘清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失业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构建失业预警的警情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失业预警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毕业生 失业预警 构建体系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失业影响分析
高校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不仅对毕业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一)对毕业生心理造成极大压力。
2014年,笔者曾对河北省范围内15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我的烦恼——大学生心理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压力引起的恐慌、焦虑”高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榜首。这种对就业的挫败感很容易在一些心理素质比较低的学生身上投下阴影,一旦不能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引发悲剧。
(二)增大家庭压力,挫伤家庭教育投资的热情。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家庭消费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然而,由于部分父母考虑到读书未必改变命运,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家庭在条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家长期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如果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的话,将极大地损伤公众投资高等教育的信心。如果这种现象继续蔓延,无疑将影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影响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非人力资本积累目标的追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的一个特色,即人们更看中高等教育的“标签”作用,将上大学看作一种精神消费,但是假如大学生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日益下降的话,长期必然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信心。如今社会上已经出现倾向于选择国外高校的趋势,有些家长包括部分用人单位都认为“洋文凭”的含金量高于本土高等教育文凭。长此以往,优秀生源的外流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四)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公平愈加严重。
在对河北省部分高校 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社会资源在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认为能提供最大帮助的因素,选择亲属或朋友占 49.2%。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待遇好、权利大的国有部门不能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人员的遴选,可能导致一些没有关系背景的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状况更加恶化,拉大社会差距,增加不稳定因素。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客观角度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原来的几乎完全就业转变到当前的 70%-80%左右的就业率,且由于毕业生总量的增多,导致了失业人数总量较大的直观冲击。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条件、就业环境也日益严苛,延长了毕业生择业的时间、降低了满意度。与此同时,尽管将上述变化与国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比国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为严苛,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已经给毕业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确实存在一定警情。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现行衡量指标
(一)失业率统计指标界定不规范。
我国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工作基本是根据 2004 年公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规定进行的。在该通知中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统计就业率和待就业率,将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的统计范畴,并明确了待就业的统计范畴。其中: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所谓已就业的毕业生除包含回原定向、委培单位的定向、委培毕业生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等形式就业的学生,还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灵活方式就业、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以及升学、出境留学、工作的学生。
毕业生待就业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待就业生指凡在离校时有就业愿望但未就业的毕业生,而将以前认为是待业毕业生的暂无就业意愿、拟升学、因身体健康或其他原因暂不就业的部分归为暂时不就业。
在该通知的说明中还指出毕业生总人数为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总和。
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一般劳动力市场上,对于就业、失业的测量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定义、内涵以及更完善的评估方法。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1999 年颁布的至今被广泛采用的对于就业者的定义是:具有劳动能力、能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而对于失业者的界定则包含三项内涵:第一,没有工作;第二,目前可以工作;第三,在特定最近时期内(通常指调查周的前 4 周)已采取具体步骤寻找工作。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为劳动力人口,那些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去工作的则属于非劳动力。
(二)就业状况衡量指标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采用的是就业率这一单一指标。伴随着就业环境的复杂化,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的相对水平降低、就业满意度下降、甚至隐性失业、非充分就业等现象的出现, 1999 年国际劳工组织开发设计出了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KILM),共采用 18 个指标,除了就业率和失业率指标外,还包括就业地位、按部门划分的就业、长期失业、非全日制工人、工作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关的非充分就业、城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等指标。
同样,当前高校毕业生单一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也已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关于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多数学者都提出以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或隐性失业率)为基础指标,而参照指标体系各不相同。综上所述,可以考虑建立合适的多时点与多指标相结合的能够综合反应警情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有助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三、高校毕业生失业警情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鉴于我国社会、家庭对于高校毕业生寄予的厚望以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高校毕业生能否在毕业时即期就业受到较大的关注,因此,登记失业率可以采取高校统计的毕业时学生的就业状况作为基准数据。而调查失业率可以结合社会力量,包括媒体、各种社会团体、调查机构等共同组织对全国高校进行典型性跟踪抽样调查,了解大学生毕业后半年,也即截至到大学生毕业当年内的就业情况,从而获得调查数据作为补充和参考。
(一)理论基础。
国外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评估通常都采用多种指标,而不局限于单一的就业率。参照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经验,可以选取的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包括:(1)时间指标。寻找工作的平均时间越短,说明寻找工作的难度越小,容易就业。(2)收入指标。通常平均起薪越高,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越好。(3)工作与专业的相关性。一些毕业生为了达到就业的目的,有可能无可奈何的先选择一份与专业并不相关、不尽如人意的工作暂时安顿下来,将来再谋发展,这将造成社会、学校和个人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学校或个人片面追求就业的表面数量指标,应该将专业相关性纳入质量指标范围。选择对口专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越高,说明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越高,学生就业的状况越好。(4)就业地域。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其中直辖市、东部地区通常来说经济相对发达,集中了大量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育机构和外资企业等就业层次较高的单位,相对工作条件、工作收入都比较好,因此吸引了大部分毕业生,可以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参考。(5)工作满意度:工作的满意度从侧面反映了就业状况,对工作不满意可能导致离职,意味着可能需要再次寻找工作、可能成为失业者、也可能由于对工作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影响就业的稳定性。(6)雇主反馈:关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信息不仅要从毕业生单方面衡量,同时也应该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在该指标中,可以统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以及部门的性质,参考这些单位的社会影响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估,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层次,衡量就业的质量。同时,还可以调查雇主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来反观就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宏观角度考察一般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其因素通常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医疗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如果将失业大学生作为特定群体从一般性失业人群中分离出来,其社会承受力可以考虑量化为相关家庭承受力指标来进行衡量。因此,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失业警情指标体系的时候,除了综合反映就业自身状况的指标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承受力。大学生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收入为衡量标准,从绝对值与相对值两方面设定如下指标:(1)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说明家庭对于子女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的承受力相对高。家庭人均收入越低,甚至低于社会人均收入,则说明该学生的家庭承受力越小,失业对该家庭的损害程度较大。如果越多低收入家庭培养子女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无疑社会危害程度越大。(2)学生毕业半年时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通常大学毕业会有一定时期的试用期,但一般不长于 6 个月,因此,毕业半年后的正式收入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其收入状况。而且即使对于毕业当期未能及时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毕业半年也恰是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时点,已可以将即期就业的和延期就业的毕业生数据都纳入统计中。
(二)建立模型。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对指标设立权重集W={w1,w2,...,wn},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型:假设指标集为U={u1,u2,...,un},对指标采用量表建立评价集V={v1,v2,...,vn},U的第 i 个指标对应评价等级中的评价v1,v2,...,vn的隶属度组成了V 的模糊子集R={Ri1,Ri2,...,Rim},对于每一个指标 ui(i= 1,2,...,N)都求出对应的Ri,则构成了模糊矩阵:
将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矩阵即可得到综合的高校毕业生失业警情指数。 以往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仅是基于文献研究而提出的设想,也是基于以往调查研究内容和数据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然而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失业警情指数的获得需在全面调查统计的基础上,但目前现有的调查研究中统计方法和口径还不规范,数据的时序性还存在不足,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建立警情指标体系的构想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完善后再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邹治.高校毕业生失业预警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 田亮,魏立寰.浅析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J].读书文摘,2014(12).
[3] 朱玲.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就业评估体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05).
[4] 刘海滨.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1(2)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失业预警系统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