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英
一次,与孩子们聊天,谈到四大名著中最为他们所熟悉的《西游记》,当问到他们最初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西游记》的时候,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电视剧!”也有孩子补充:“动画片!”可见,对孩子们而言,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往往更能激发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方向问题。既然孩子们易于接受生动的影视剧、动画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形象的人鸟虫鱼之间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契合之处?如果说语言文字即为“话”, 人鸟虫鱼即为“画”,那么说到底,阅读与写作,无非就是将“话”与“画”进行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所示: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通常情况下,“阅读”的思维主体就是“读文字,想画面”的过程,即读者将作者用书面方式传递出来的“话”语,在头脑里经过转化形成相应的“画”面,从而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加深理解;而“写作”的思维主体则是“想画面,写文字”的过程,即作者从沉淀的生活积累中抽取、提炼情结,先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再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婉婉道来,从而将形象变为抽象,落字而为“话”语。
阅读与写作,二者譬如水上行舟,一个是“顺流而下”,一个则是“逆流而上”。前者看似容易,但须习得方法方能驾轻就熟;后者当然不易,但在扎实前者的基础上仍旧有章可循。若想二者皆游刃有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读者和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水性”,能够并喜欢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首先做一名善楫者,同时将其中的奥秘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一、低年级:图文结合很重要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充分利用“图画”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孩子們的阅读兴趣。大多数课文不但故事性强,而且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每幅图代表一个情节,有助于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借助鲜明的色彩、形象的角色等来理解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语言文字。而低年级的写作教学,也是以看图说(写)话的形式进行,可以说,“画”是低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一根“拐杖”。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读文字,看画面”的习惯;在说(写)话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看画面,说(写)文字”的习惯。进而引导孩子们真正将图文有机结合起来。
二、中年级:读写方法有技巧
方法才是最好的途径。丁有宽老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中曾经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就暗含着非常可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就拿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点成像”法来说,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是这样来写燕子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
颜色 外形
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动态
作者分别从颜色、外形(形状)、动态几方面对燕子进行了描写。我们可以将这种写法称为“三点成像”法。
如果说孩子们在《燕子》中明确地初识了这种方法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同组另一篇精读课文《荷花》中,则对“三点成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通过课后的小练笔“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进行了初试。而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再次明显呈现“三点成像”法,不同的是,本组课文之后的习作除了让孩子们写留心观察的事物外,还附加了观察过程中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要求有所提高,这也正体现了写作教学渐进的层次性。
与低年级不同的是,中年级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读文字,想画面”的习惯;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想画面,写文字”的习惯。进而引导孩子们真正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付诸实践。而从“看画面”到“想画面”,对孩子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实质性的思维飞跃。
三、高年级:细节描写更美妙
细节才是最好的表达。在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除了更加丰富的文学体裁外,还有更多细腻鲜活的情节,让人过目难忘。“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洋洋洒洒为“万山”,动人之处为“主峰”。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让我们认识了猴儿一样精灵却在摔跤时输给胖墩儿的张嘎子、“丹唇未启笑先闻”的“凤辣子”王熙凤等等。让我们再来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的这样一段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登时就没了气。
这是吴敬梓笔下塑造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这样的细节描写简直让人物呼之欲出。
那么,怎样指导孩子们在阅读中理解、在习作中尝试细节描写?我们不妨还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影视剧入手。在电影蒙太奇镜头的处理过程中,有“远景全方位”“ 特写近镜头”之分,前者是对整体的全面概括,后者是对局部的工笔细描。如果说上面对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是工笔细描的“ 特写近镜头”,那么前文所述的“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则可以说是“远景全方位”了。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从“远景全方位”推到“ 特写近镜头”的例子还有很多:
与中年级不同的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老师在孩子们既有的“读文字,想画面”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发现细节”的习惯;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老师在孩子们既有的“想画面,写文字”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学用细节”的习惯。
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对“远景全方位”和“特写近镜头”进行变通延伸。如,学习了《草原》后,回想老舍先生对草原“远景全方位”的描写,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出游经历,试写草原里的牧民、牛羊等“特写近镜头”;走进“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的《祖父的园子》,引导孩子们从生活经验中“捉出”一只蝴蝶并将其定格在“特写近镜头”……对孩子们来说,从“远景全方位”到“特写近镜头”,应该是其提升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一个华丽的转身。
总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话”与“画”如影随形,二者彼此融入,并适时相互转换,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妙趣横生。
让我们这样告诉孩子:阅读时,你是在别人的花园里吸吮香气;写作时,你是在自己的田园里播种抽穗。
阅读和写作,都是非常美好的事。
编辑 王团兰